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关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精神之于物质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卫衣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部分,是同旧哲学从根本上忽视人和人的实践有着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功用,并贯彻始终。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个过程性的范畴,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的全部真理观都是建基于实践的大厦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一点便不能
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重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现实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实践性。

它建立于当时的实践格局之上,并随着格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

马克思道出了哲学变革的实质: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主体为坐标的,是人的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昭示,这种生存意义上的真理观把真理紧紧地和此在在世联系在一起。

以人为中心、以主体为坐标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把真理完全建基于以人的实践为核心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真理是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动态的观察、展开和诠释。

实践无非是人的生活最基础的样式,实践即生活,因此真理问题其实是人的现实生活问题,真理就是人通过实践在现实生活世界所造就、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来考察真理。

马克思的哲学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即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来证明以往哲学中那个抽象世界的产生。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框架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是与时俱进、凸显新的大实践格局的特点。

真理建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生存实践活动之中,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真理的根本特点是主体性;真理的本质即自由。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其他真理观
迄今,对真理范畴的理解就有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应该将这些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区分开来。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唯心论和符合论。

唯心论的符合论几乎把“真理”理解为“理性认识”。

把真理仅仅理解为“理性认识”,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人们获得真理,可以通过理性认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而且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理性世人是不可靠的。

把真理理解为既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又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反对唯心论的符合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符合论就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否认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脱离了感性认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唯物主义唯理论的符合论。

说真理是客观的,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说真理是主观的,主要是指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唯心主义符合论,只看到真理是主观的,而没有看到真理同时又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不可知论的符合论。

每个人或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任何真理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某个具体发展过程的有限认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但是,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都不能被推翻,并且这种正确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所以,真理又是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坚持这一点,
有利于反对实用论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符合论。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发展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与发展,为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探索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探索真理的根本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能否认识真理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它要求人们要有探索真理的勇气。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它要求人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发现不了真理的,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现真理的重要条件是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

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正确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

检验真理的科学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它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客观标准,突出了以往人们所忽视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

把真理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加以双重揭示构成生存论视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大特色。

求真过程既是按照辩证运动规律能动展开和实现的过程,而且始终伴随着主体的自我反观、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建构的认识运动,因此既是主体本体的运动,又是主体的认识活动,也是辩证发展的认识运动。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黑格尔.《小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54.
[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