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_李浩然

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_李浩然

2011年第10期(总第387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1-08作者简介:李浩然(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马晓娇(1989-),女,河北保定人,本科。

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

李浩然,马晓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经营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越来越多元化。但是,非利息收入在给银行带来多元化收益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一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国内外关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非利息收入发展的相应观点并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非利息收入;银行风险;研究综述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0-0104-03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

一、非利息收入的含义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银行的收入可以分为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两部分,营业收入又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银行通过贷款而获得的资金收益,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根据中央银行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落实《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暂行规定》,将其具体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其他类。长期以来,利息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主动调节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一部分学者认为发展非利息收入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降低银行风险,而有一部分则持相反观点。发展非利息收入是否能够达到风险分散效应,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在此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二、非利息收入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提高经营绩效(一)国外研究成果简述Eisemann(1976)认为由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的变动,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比净利息收入更能稳定银行利润。Diamond(1983,1984)和Williamson(1989)认为,商业银行经营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它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持久全面的关系,继而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Clark(1988)、Murder(1992)和Ror-etoeri(1993)通过对日本、以色列和欧洲一些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进行联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TempletonandSeveriens(1992)检测了54家银行持股公司1979—1986年的市场数据,认为经营多元化(以非银行资产引起的市场价值份额来衡量)与较低的股东回报波动有关,这意味着多元化经营能给银行带来好处,但是他们用来测度多元化的工具比较粗糙。SantomeroandChung(1992)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对123家银行持股公司和6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银行向非银行业务的扩张普遍

【金融讲坛】1042011年第10期(总第387期)金融理论与实践能降低风险。特别是银行持股公司对证券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并购一般能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性,而对财产保险和意外保险的并购会增加风险,但能够更多地增加回报,所以倒闭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Rogers和Sinkey(1999)使用美国1989—1993年银行业的数据,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银行风险与非利息业务呈负相关关系,文章分析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与非利息业务的关系,发现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较高的损失准备,从事非利息业务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Rosie等人(2003)考察了1994—1998年期间,8个欧盟国家中净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大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考察期内的确有利于稳定欧洲银行业的收益。Vincenzo和Chiorazzo等(2008)对意大利银行进行分析,发现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国内关于非利息收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以下方面。王志军(2004)考察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欧洲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状况,发现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非利息收入对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对银行盈利具有稳定性的作用,与银行的规模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财务经营的利润和证券收入有比较高的波动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波动性比较低。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分别评价了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3年间的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和总收入综合效率,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了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效率,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总收入综合效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盛虎、王冰(2008)通过分析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变化,发现非利息收入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占比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存在正向关系,非利息收入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张兆杰和汪泓(2009)通过分析1992—2008年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变化,发现金融危机后银行扣除拨备后的净利息收入呈现较大的下滑,而非利息收入的降幅则较小,可见非利息收入具有“抗危机性强”的特征。通过分析全球5家顶级的商业银行以及国内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收入结构,发现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作用最大。三、非利息收入不能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理论假说及实证分析监督技术假说(MonitoringTechnologyHypothe-sis)。BergerandUdell(1993)认为由于银行业务来源与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使得银行监督技术复杂程度提高,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业务的监管力度相对减弱,因此,整体金融监管的弱化,有可能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在监督技术假说之下,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道德风险假说(MoralHazardHypothesis)。Rog-ersandSinkey(1999)认为在存款保险的保障下,银行可以利用这些存款资金来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并且无需对存款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价。所以,在道德风险假说下,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会增大银行的风险。DeYoungandRo1and(200l)通过研究1988年到1995年472家大型商业银行的银行收益、波动性和不同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发现手续费收入业务(除贷款,投资,存款和交易业务外所有的收入来源)的增加导致银行收益和利润更高的波动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Stiroh(2004)用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来表示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所承担的风险,考察了非利息收入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风险的影响,发现更多地依赖非利息收入,尤其是交易收入,会导致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风险调整收益。在实证分析中,Stiroh首次利用资本市场数据来衡量风险和回报,具有创新性。因为资本市场的数据具有前瞻性,可以反映未来风险,而且包含了很多潜在的经济因素。Laeti-tia等人(2007)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与产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将非利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交易性收入,另一部分为手续费收入。通过分析1996—2002年间734家银行的数据,分析那些积极从事非利息业务的银行的风险要大于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银行的风险越高,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大的并不是交易性收入,而是手续费收入,这一结果在总资产小于10亿欧元的银行中更为显著。相反,对于这些小型银行来说,交易性收入的增加有降低其经营风险的趋势,使其违约风险更小。Baele(2007)研究了欧洲银行业的情况,发现非利息收入比重越大的银行,以托宾Q值测度的预期收益越大,但同时风险贝塔值也越大,这说

【金融讲坛】1052011年第10期(总第387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明过度依赖非利息收入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Mercieca等人(2007)分析了1997—2003年期间755家欧洲小银行的多样化收益,认为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益,而且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简述王谦考察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0—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风险调整收益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以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来带动收益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风险。郑荣年、牛慕鸿(2007)考察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净利差收入、资本比率、人员规模负相关,与信用风险正相关。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分类银行方面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并从盈利、风险和经营战略三个层次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影响。盈利层次:非利息收入比净利息收入波动性更大,以交易账户的波动性最为明显,同时,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ROE(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明显增加。风险层次: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会导致低的SharpeRatio(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其中交易账户的盈亏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经营战略层次:非利息收入没有带来更好的ROE与成长性。王菁、周好文(2008)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2006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引起银行股权收益下降的原因除风险因素外,还存在诸如成本、内部结构等其他影响因素。魏世杰等(2008)考察了2003—2007年间中国40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银行营业收益份额逐年提高,其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谢罗奇、龚霁虹等(2009)通过采用国内11家上市银行1997年至2008年之间的混合数据,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波动性与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波动性明显高于净利息收入,而且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间具有顺周期性和轻微的滞后性。张羽和李黎(2010)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考察了我国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从整体层面分析结果来看,非利息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是由于非利息收入相比于净利息收入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明显的周期性,随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这种分散化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逐步减少。四、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非利息收入是否降低了银行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之所以会得到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研究对象和样本空间不同都是很大的原因,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其反映的规律不尽相同。同时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我国目前来说,由于银行业务品种单一,传统业务仍然占主导地位,严重制约着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所以,我国银行业还是应该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实现多元化经营;同时,要重视对非利息收入风险的控制,加快对非利息收入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参考文献:[1]AcharyaViralV,IftekharHasan,andAnthonySaunders.TheEffectsofFocusandDiversificationonBankRiskandReturn:EvidencefromIndividualBankLoanPortfolios[J].Mimeo,NewJerseyInstituteofTech-nology,2002,March15.[2]Baele,Lievan,OlivierdeJonghe,andRudiVanderVennet.DoestheStockMarketValueBank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7,31:1999-2023.[3]DeYoungR,&Rice,T.NoninterestIncomeandFinancialPerformanceatU.S.CommercialBanks[J].TheFinancialReview,2004,39(1):101-127.[4]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574-605.[5]王菁,周好文.非利息收入负向收益贡献度的实证解析—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模型检验[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49-52.[6]王志军.欧盟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J].国际金融研究,2004,(7):47.[7]薛鸿健.解析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J].国际金融研究,2006,(8):20-25.[8]张兆杰,汪泓.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展望[J].国际金融,2009,(10):56-63.[9]魏世杰,倪旎,付忠名.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40家银行的经验[J].未来与发展,2010,(2):51-55.(责任编辑:贾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