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而教顺学而导——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摘要]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我们以为首先要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功夫,要学会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规范,可以抓词语教学,丰盈语文教学的细胞;可以“削枝斩叶”,巧妙整合,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引领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更深处漫溯;可以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找到语言跟情感的触发点,开展一次有效的教学对话;可以关注生成,适路点拨,倾心打造有效课堂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紧扣词语加强诵读巧妙整合引发想象关注生成适路点拨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搏击畅游,他们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把课程整合的思想引进课堂,将游戏活动穿插于枯燥的学习活动中,以高度创新的精神实践着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学生开始在课堂上“活”起来了。
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不过欣喜之余,如果我们冷静客观地审视一下当前有些小语课堂,就会发现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归纳如下: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三维目标的落实顾此失彼;2、教学内容庞杂,教学方法、手段花样繁多;3、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这些现象直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何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而且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那么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以为首先要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功夫,要学会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主体以及课堂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思考着、实践着,进行了一次次颇有意义的教学行走。
一、紧扣词语,加强诵读,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
古人讲,创作是“情动辞发”。
狭义的理解:“辞”即词语,它是文章的细胞;阅读是“披文入情”,阅读者通过词语展开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
词语成为表达和阅读的枢纽和桥梁。
那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哪些词语?采用哪些方法?达到哪些目标才算是唤醒了词语,丰盈了语文教学的细胞。
事实上,在一篇课文中往往都有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的关键词句,它们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把它作为内容的核心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然后辐射开去,以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从而收到举一反三、删繁就简的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地持续地探究。
现以教学《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一文为例,来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上课一开始,黑板上出示一些词语:谦虚奚落轻蔑争辩恼怒傲慢接着,教师让学生认读词语,并进行分类:哪些是描写陶罐的,哪些是描写铁罐的?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出对词语的理解。
如读懂“恼怒”:师:你想读出对哪个词语的理解?生:“恼怒”,并读出文中的相应句子——“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铁罐恼怒了吗?生:是的,铁罐很生气,我们听出来了。
师:谁还想读?想想该突出哪个词会更好?一生读得很投入。
师:好一个“住嘴!”你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还有谁也想读?一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孩子们,你觉得他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什么也不怕”读得特别好,他读出了铁罐很骄傲、无礼。
师:是的。
那么表现“恼怒”、“傲慢”,除了声音、语言,还可以怎么表现呢?(动作)生各自练习读,并配上动作表演。
老师指名学生表演读。
师:读得很投入,表演得也很不错。
孩子们,想想看,接下去铁罐会怎样呢?生答:火冒三丈。
师:就请你们用上这个词语作为提示语,再读这个句子。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朗读”真是个好办法,在读中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了句子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法读懂课文。
在这里,教师顺学而教,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铁罐的句子,紧紧抓住“恼怒”一词,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了一个傲慢、无礼的铁罐形象。
在这节课上,教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紧扣一个个词语展开阅读教学。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陶罐、铁罐不同态度的对比中,将“人生态度”渗透其中;从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鲜明的对照中,教师引领学生谈及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的道理。
整节课下来,教师既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没有选用其他的花哨手段,就是紧扣这几个重点词语,用追问、想象、表演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读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储备”,让学生用自己的内心去触摸、碰撞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呢?没有了集声、光、色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的刺激,反而在课堂上更沉得住气了,随着老师的有机引导,慢慢地沉到了语言文字里去了。
在一次次地读、想、思后,学生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明白了课文所包含的道理,真正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的教学理念。
二、“削枝斩叶”,巧妙整合,演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我们常说“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那么怎样用好这个例子呢?是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平面滑行,还是面面俱到的训练?这让我想起了吕淑湘先生说过的话:“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吕淑湘先生讲的“挑几处”应该就是每篇课文语言的最精妙所在,需要语文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
不仅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更深处漫溯,关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等等。
现以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来谈。
教师先对文本进行了“削枝斩叶”,读成了一句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初读课文后,教师款款道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丧子,这是多么大的打击!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表达主席此刻的心情?”生:心如刀绞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师: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描写的词语,但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是那样的心如刀割,那样的悲痛欲绝,如课文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样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窥视人物心灵的窗口。
事实上,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这对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通读后,教师喃喃低语道:可以想象,那一夜主席流了多少泪?丧子之痛,谁能忍受?透过这一片泪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想想文中的哪些词句最能让你感受到主席的丧子之痛。
随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交电文稿放在上面。
4)主席仰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出示阅读提示:反复阅读上面的句子,哪句话或哪个词深深地刺痛了你,请把它圈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来想一想,谈谈你怎样体会主席的丧子之痛,可以试着在一旁写写批注。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无论是感受主席的丧子之痛还是学习语言,都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语境,所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3-7自然段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师坚持一条路通向感性,目的是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采用的基本方法还是读。
其间,将内容的理解、感情的领悟、方法的习得、思维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解读电文稿,感受主席不同凡响的胸怀。
这样的教学,将散于文本各处的句子集成“语块”,借“语块”聚集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情怀,将品读体味的重锤敲击在描写毛主席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的重点词句上,学生的心灵在自读自悟中触摸到了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着的主席的情感与意绪。
在反复叩问关键词语、不断回想句中情意的过程中,学生披文得意,平凡的父亲、常人的情感、不同凡人的胸怀如潺潺的生命之泉,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文本,引发想象,打造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把握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文本自身的容量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的限制,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位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文,他就是抓住文本中最关键的几处语言,找到语言跟情感的触发点,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教学对话。
教学开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韵味地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描述鸟儿和树在一起的画面。
而后随同今年的寻找,引导学生读对话,体味鸟儿的惊奇、悲痛、急切的情绪变化,抓住三个“飞”,两个“看”,体会鸟儿和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如下:1、品读“飞”——体验鸟儿寻树的信念之坚定执著。
学习“鸟儿向山谷飞去”一句,老师设疑:鸟儿怎么样地向山谷飞去?请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鸟儿来到这样一个地方,他心里面是什么滋味?学生略一思忖,纷纷发言:“难受!”“担心!”“很不是滋味。
那一声声‘沙——沙’的锯木声听起来是那么刺耳,就像锯在自己的心头上。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这种滋味放进句子中,练习朗读门和树的对话。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学习“鸟儿向村子飞去”一句,老师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通读,从中体会飞行的劳累。
接着老师娓娓道来:鸟儿就这样飞呀飞,它飞过清晨的田野,飞过中午的河流,飞过傍晚的山脉,他很急很急。
山上的小猴子看见了,水里的小鱼儿看见了,请它停下来歇一歇,鸟儿会怎么想呢?并出示一组关联词让学生选用:不管……都……,哪怕……也……,只要……就……。
学生深情阐述:“不管路有多远,不管山有多高,‘我’决不放弃。
“哪怕树变成了粉沫,哪怕树变成了火柴,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能找到树,就是累死,‘我’也愿意。
”随后老师追问:鸟儿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信念这么坚定?师生一起回读“去年的约定”。
2、感悟“看”——演译鸟和树之间的情谊深厚。
学习句子“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