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称谓语

称谓语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小结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二、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1)代词称谓我你您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人家咱大家各位诸位2)社交称谓先生小姐女士夫人殿下等3)职衔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同志老师师傅老板朋友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大名绰号6)亲昵称谓3、敬语和谦语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

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

如,“犬子”“小女”“足下”。

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

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敝国、敝邑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

((“贱”相当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微:微臣卑:卑职2、用动词来修饰,常见的有:窃:窃思、窃念、窃闻伏:伏惟、伏闻3、用名词来修饰,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比如:舍弟、舍侄。

总结“家大舍小令外人”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敬称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ν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ν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庠序;同学称:同窗。

小结通过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功能分析来寻找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并清理这一系统中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称呼语和招呼语等概念的意义和关系,并进一步对称呼语的类型进行分析。

称谓语的选择和运用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称谓语如何造成相应的情感表达效果,如何恰当地使用称谓语以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是语言学和修辞学范畴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称谓语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

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

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

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中国当代社会人与人称谓第一次大的转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最常见的称谓由“同志”变成了“先生”、“小姐”,这一转变凸现出中国社会由政治文化向社会文化的转变。

“先生”、“小姐”这两个词的确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火红了一阵到了21世纪,国人的称呼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男男女女也没有了能普遍被接受的共同称谓,因此在称谓上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人与人之间较为常见的称呼有老师,比如见了面,开口叫声林老师、孙老师,保证不吃亏。

马路上问路,见到男性叫师傅,见到年长女性叫阿姨、年轻女性喊小妹,也都算比较礼貌。

夫妻间称谓最大的变化是,妻子称呼丈夫最流行的语言是“老公”,但反过来,丈夫绝不会叫妻子“老母”,叫爱人,如今恐怕是老一代人的事了。

对官员的称谓上,民间最大的变化就是纯把官员当成官来叫已落伍了,过去是马处、李局、刘司,现在称起来味道不大。

海外回到国内的人都喜欢把官员称作“老板”,对于那些有钱人或是企业、公司的主管,人们也喜欢叫老板。

“老板”,英文是Boss,这个词分量很重,老板可以决定员工的命运,雇用还是解雇、高薪还是底薪,那是老板说了算。

再者,老板是权力和财富集一身之人,即有权又有钱,非常完满的现代称谓。

从中可见,“老板”一词的流行折射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商业文化已开始成为人们热衷追逐的文化。

小结社交称谓与亲属称谓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与社会交际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

四、称谓语的使用方法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

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

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2 亲属称谓在泛化成社会称谓之后,其使用环境就要受到很多限制。

在汉语称谓的语用功能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语境中称谓的得体性,这种得体性主要指称谓的选用要符合一定语境下交际双方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街上问路,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为“大叔”、“大爷”,我们彼此之间并不具有亲属关系,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可我们却不能称其非常亲密的称谓,如“爸爸”。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妻子、丈夫、爸爸、妈妈这类非常亲密的称谓是不可任意运用的。

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法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兼有多种角色、身份。

称谓语虽多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可能只有一两种适当得体的称谓,例如“工人、农民、警察、司机”等职业名称只表示其社会分工,并不代表较高的社会等级,而“教授、高工、院士”等身份名称和“书记、厂长、经理、老板”等身份名称无疑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

如果用代表较低社会等级的职业名称当面称呼对方,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会造成称谓的不得体。

所以采用“职业+身份”(如“工人师傅”、“农民朋友”、“警察同志”)或“职业+拟亲称谓”(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警察大叔”)等称谓并用方式,在职业身份后再加通用身份或拟亲称谓,抵消了职业称谓中蕴含的较低等级意味,对被称者给以足够的尊重,成为得体的称谓方式。

又如中国人有在姓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人的习惯,有时尺度不好掌握。

有人喜欢别人称他(她)为“老某”或“小某”,而某人则不喜欢,其间的心理十分微妙,所以称“老”或“小”有时是敬称,有时是昵称,有时则会引起不快。

中国人还有在姓后加上官衔来称呼人的习惯,如李科长、孙厂长等。

小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对称谓语使用方法的研究可以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

四、汉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汉语称谓语面临的问题中最明显的便是称谓语的缺环。

所谓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例如,有“师母”而无“师公”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均为男性,学生称呼教师的配偶为师母,但现在也有女教师,她的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配偶便成了一个难题。

小结总之,汉语称谓语面临着泛化与缺环的诸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称谓语进行交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词和称谓方式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受其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