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篇一: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XX-10-22 汉古中医研究院《金匮要略6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的主方,狐惑病多认为如今之白塞病,白塞病必具之症状为口腔溃疡。

所以近代经方家多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如胡希恕、赵锡武、岳美中等前辈多有验案可参[[1]],现代也有较多相关的临床报道。

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却不多见,故现将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治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报道如下:1 黄仕沛老师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对应”,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不单可治白塞病、口腔溃疡,黄仕沛老师还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治疗各种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牛皮癣、带状疱疹、结膜炎、痔疮出血等疗效显著。

甘草泻心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一切澄澈清冷之涎、沫、渗出的主方。

《金匮要略66;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甘草泻心汤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关键药物是甘草。

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疾病在《证治准绳》以及清代王孟英的医案里面都可见到。

四妙勇安汤里面也有大量的甘草。

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粘膜刺激,保护粘膜,修复粘膜溃疡[1]。

黄师常言甘草为本方之主药,临床常用至30g。

干姜主要针对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现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调节免疫,故本方能取效,还要取决于干姜。

黄师经验,干姜一般用6g,渗出较多稍加量。

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清热燥湿而设,《金匮要略66;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甘草泻心汤中的半夏半夏对局部粘膜有剌激作用。

《伤寒论》312条“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即由半夏、苦酒、鸡子壳组成。

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而从两方的服法来看,苦酒汤是“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汤是“少少咽之”。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法夏对粘膜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泻心汤中的加减法此类患者多有郁热,故往往应加石膏,石膏可用60g 至90g。

渗出、瘙痒比较明显可加升麻、苦参燥湿、解毒。

仲景用升麻非为升举清阳,是用于解毒,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

《金匮要略6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潮红,脱屑比较明显的,《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可加生地,最大用至90g。

此方的运用还重在守方,否则再次发作将前功尽弃。

2.医案三则例1:罗某,男性,47岁,XX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全身皮肤斑块状皮癣已10余年,反复发作,脱屑较多,瘙痒甚。

曾到外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银屑病”。

医生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罗某害怕药物副作用,未敢服药,仅自购些膏药外用,病情逐渐加重。

故至黄师门诊求治。

刻诊:双大腿外侧、双小腿外侧、双侧肘部后外侧见大片红斑丘疹,最大处约7×8cm,最小处约3×4cm,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大量渗液,搔抓后流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

四肢及关节无肿痛。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三十克黄连六克黄芩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六克法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五克苦参十五克水煎内服,共四剂。

XX年3月23日复诊,见全身皮损较前好转,红斑丘疹最大处范围已缩小至5×3cm,瘙痒减轻,渗液减少。

守方治疗。

至XX年5月,大腿、小腿皮肤嫩微红,平滑,不痒,背部、肘后仍有红色丘疹、鳞屑,范围最大3×3cm。

患者继续守方治疗。

至XX年11月,患者除右肘部仍有皮肤潮红及脱屑外,其它部位皮癣已痊愈,仍守方。

例2:梁某,女性,25岁。

XX年12月来诊,当时已怀孕4个月,自诉近1周突发全身散在性疱疹,脓疱,皮疹逐渐增多,至密布全身,四肢、颜面、背部为主,渗液量增加,渗液可湿透衣襟,瘙痒难忍。

查体:颜面、全身均见密布红色疱疹,部分溃破,大量渗液、流脓,双下肢为甚,双下肢皮肤粗糙,疱疹、脓疱融合成片,部分溃破、结痂。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三十克黄连六克黄芩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十克法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五克石膏六十克水煎内服,共四剂。

二诊,颜面及手臂疱疹明显减少,已无明显渗液,背部疱疹稍减少,渗液仍可湿透衣襟,双下肢情况基本同前,仍瘙痒难忍,守上方,加用苦参十五克、升麻十五克。

继续服药一周后,患者全身疱疹及渗液症状明显减轻,渗液已不会湿透衣襟。

但患者及家属担心局部皮肤难以护理,前往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孕妇多型疹”,考虑因孕激素影响,主管医生告知患者,其皮疹须在分娩后一周才会痊愈,并只能以激素治疗。

患者住院期间坚持复诊,仍服甘草泻心汤。

此次,其背部疱疹虽渗液不多,但较前潮红,原方去苦参、升麻加生地六十克。

治疗半月后,患者颜面及双上肢皮肤已较光滑,原皮疹部位仍遗留有色素沉着,未再出现新的疱疹、渗液,背部可见散在疱疹,略潮红,无脓疱,无渗液,双下肢仍可见疱疹融合成片,渗液较多,部分脓疱。

由于患者病情已明显好转,故予出院,出院前,主管医生对其疗效表示惊叹,从未见孕妇多型疹有如此疗效。

患者继续守方至今,已怀孕7个月。

除双下肢外全身皮肤已光滑如初,仅可见皮疹后色素沉重,无新发皮疹,双下肢疱疹基本结痂,无渗液,继续服药治疗。

例3:患者,陆某,女性,22岁,XX年12月初诊,自诉有慢性湿疹病史3年,每因天气变化及饮食不节发作、加重,反复治疗无效。

刻诊:全身散在皮疹,瘙痒难忍,皮疹溃破可有少量渗液,皮肤粗糙,双下肢为甚,并可见大片色素沉着。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三十克黄连六克黄芩十五克党参三十克干姜六克法夏二十四克大枣十五克石膏六十克水煎内服,共四剂。

二诊皮疹、渗液已有所减少。

患者服药至今已3个多月,除双下肢仍可见少量皮疹、渗液外,全身其它部位已无湿疹再发。

篇二:伤寒论心得体会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 XX013036 谢海旋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

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

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

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

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

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

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篇三:XX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XX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各位张仲景,下午好。

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学习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

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中医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认识确实有个误区,经方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教材也好,临床上也好,好多工作吧,中医,中国的医学发展,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