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

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

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景维民、王永兴[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剧变至今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曾经堪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就这样轰然倒下了,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空间,也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出路在哪里,俄罗斯何时才能真正地走出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的泥沼?这些都成了俄罗斯国内乃至世界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考的问题。

本文着眼于未来,力求对未来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因素做出准确、客观的分析,希望能以“他国”为鉴,对我国的改革大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私有化;休克疗法;地下经济[作者简介]景维民,1956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王永兴,1981年生,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99级基地班。

(天津300071)一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1992年,俄罗斯选择了“私有化”的道路,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这种私有化没有采取“渐进式”的方法,相反,当时的领导者接受了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建议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1 [1],妄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甚至还激化了旧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把俄罗斯人民拖入了苦难的深渊。

现在,俄罗斯的领导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改革历程时才认识到,经济体制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困难和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然而,由于巨大的政策惯性,“休克疗法”的伤痛至今难以抹平。

从1991年俄罗斯出现明显衰退开始(当年GDP比上一年下降9%),俄罗斯经历了连续6年的经济负增长,到1997年刚刚出现复苏迹象(GDP比上一年增长0.4%),1998年8月17日起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

据统计,俄罗斯在整个90年代GDP下降了50%多2 [2],截至1998年,俄罗斯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18强,中国的1/2弱3 [3]。

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甚至下降了80%4 [4],约有6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物价上涨了6 000多倍,很多人的存款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俄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也十分严峻,俄罗斯现在的负债率极高,每年都有上百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使国家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资本外逃现象却极为严重,基本每年都有200亿美元左右通过“地上”和“地下”的各种途径流失,这对原本资金就十分短缺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上的动荡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20%的人占有社会总财富的60%5 [5],而这种差距多数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这种收入的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也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

俄罗斯的政局也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反映了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

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使经济趋于恶化6 [6]。

总之,1998(包括1998)年以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道路可谓是荆棘丛生,这种状况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观。

1999年俄罗斯的GDP出人意料地增长了3.2%,达到44 760亿卢布,这种增长势头使一些人相信,俄罗斯经济将要走出低谷。

随后两年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GDP分别增长了7 7%和5 7%,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经济增长,实属不易。

很多专家学者就此下了断言:俄罗斯经济的潜能已经开始释放,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俄罗斯将在10~20年里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对此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只从量上来推断是不够的,如果经济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的话,那只是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发展。

事实上,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对俄经济形势有了总体的把握后人们就不难发现,俄罗斯前方的道路并非坦途,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呢?下面我们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我们知道,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是极其复杂的,在很多方面都有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

在这里我们只谈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阻碍比较大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分析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里,制度是被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的,要么假定制度是既定的,要么假定制度下的交易成本为零,这里还暗含了一个假定,即信息是完全的。

在这个框架下,就不能解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新古典模型对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问题的描述是正确的,那么市场社会主义则应该已经大功告成了”7 [7]。

因此这种不切实际的假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

新制度经济学则主张把制度因素作为主要的因素处理,它认为,任何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都有它的制度解。

正确的制度构建和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制度变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做“诱致性制度变迁”,它以自发性、逐利性和渐进性为主要特征,其主体是各种利益集团,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种叫做“强制性制度变迁”,它以自觉性、强制性和快速性为特征,其主体是政府,所以采取的是行政命令、法规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俄罗斯的情况无疑是属于后者)。

任何制度变迁都是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博弈的结果,正是这种博弈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制度特征,但是博弈的各方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要这种变迁的收益大于自己要付出的成本,这个利益集团就会努力促成这种变迁,但同时由于信息是有限的,信息的传递也是有噪音的,人又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他们的选择虽然符合自己的(有限)理性,但是却未必符合社会的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就极有可能出现对某一集团有利(在俄罗斯可以看作是垄断利益集团),但是却对整个社会不利的制度选择。

更重要的是,根据以诺斯为代表的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旦人们选择了既定的制度,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再加以改变,即所谓的“路径依赖”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某种制度明明是无效率的却还能维持下去的原因)。

另外,新兴的演化经济学理论也认为,制度的初始选择很重要,制度一旦确定,便会进入到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过程中去,从而“锁定” 自己。

从改革的绩效角度来看,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改革无疑是失败的,至少我们不能叫它成功,它给某些利益集团带来的好处是以惨痛的社会损失为代价的,其社会总体福利是下降的。

俄罗斯所进行的这种制度变迁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俄罗斯要想走出“锁定”状态,重现昨日的辉煌,短期内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二) 腐败和地下经济的影响腐败就是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

一些官员在俄罗斯社会状况混乱的情况下大肆寻租,更严重的是,这些寻租行为大多还是“非生产性”8 [8]的,对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腐败行为与地下经济是密切联系着的。

可以说,腐败为地下经济的盛行开辟了通道。

所谓的地下经济是指那些防止和逃避政府的管制、税收和监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它通常涉及极为广泛的经济活动,包括走私、卖淫、色情文学、赌博、打黑工、逃税和未登记收入等。

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洗钱”丑闻就属于地下经济范畴。

这些互不相干的活动的共同点在于,地下经济活动者总是千方百计逃脱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据一些学者估计俄罗斯地下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9 [9],这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地下经济对正常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下经济使统计数据失真。

如果一个企业甚至一国的经济决策只根据这些“表面”的数据而不考虑地下经济的扭曲作用,那么很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经济学上讲,不准确的数据增加了交易成本,产生了信息噪音,从而经济更加偏离最优化10 [10]。

其次,地下经济扰乱了资源的配置,在地下经济中,有很多资源不是按照市场的要求配置的(事实上,其依据是违法风险收益与违法成本之比,二者差别越大,从事地下经济的动机越强烈),导致社会经济总体效率低下,平均收益率降低。

某些地下经济实体利用各种不法手段抢夺社会资源,导致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严重短缺。

这些企业利用逃税、贿赂等手段,使其在与正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一种“畸形”的优势地位,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再次,地下经济活动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公共品的支出,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减慢,其他一些基本投资经费也受到影响。

对于需要大量投资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种情况的消极影响就更加明显了。

另外,地下经济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

事实上,在地下经济盛行的社会,人们收入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人“隐形”收入有多少。

一些贪污腐化的高官的正式工资与普通百姓并无大的差别,但缘何他们却能极尽奢华呢?答案只有一个——“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的大量涌现导致的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势必造成一些人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最后,地下经济还腐蚀了人们的思想。

“损公肥私”行为的日益“公开化”、“合法化”,寻租行为的日益盛行等种种属于地下经济范畴的现象,对公民的价值取向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俄罗斯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和地下经济,但是要想阻止“腐败”这个“越滚越大的雪球”和极其隐蔽的地下经济的发展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以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政权的微观基础就是不牢固的。

(三)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和美国等国的牵制普京上台以来对俄罗斯旧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在全国设立了七大联邦区,由总统直接派全权代表管理,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与叶利钦时代相比可以说是实现了政治上的相对稳定。

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认国内矛盾的存在,事实上俄国内的权力斗争还是相当激烈的,主要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利益,普京与掌握着巨大财力和政治势力的寡头们的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削弱寡头和地方的权力,实现国家政局的稳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另外,俄罗斯的民族宗教问题也极其严重,彻底打击民族分裂分子的猖獗活动也是关系俄罗斯今后进一步改革成败的必要步骤11 [11]。

从国际上看,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霸权主义面孔愈加彰显。

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搞“东扩”,以经济、政治等各种方式向俄罗斯施压12 [12],并不断从意识形态领域向俄罗斯渗透。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俄罗斯后院打起了科索沃战争,这在“华沙条约”存在的时候是不可能发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