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心而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用心而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用心而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平潮初中/陆永红我感觉,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初中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学生习惯了老师的讲,常常是听听、抄抄、背背即可,思维量的训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相对缺乏,而走进初一第一件事,我决定开始扭转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我真正去努力做到适时引导、适当点播。

下面我就以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抓住课题做文章。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不允许学生先看正文,只是先观察题目。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老套的做法,只不过,在力求把这件事做实、做细了,期望学生真有所得。

每篇课文,学生看到课题,须书面完成以下三个内容:1、这个题目你感觉好不好?好,写出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普通而直白,但可以培养学生审视问题,大胆评价的能力。

)2、你能不能取出一个感觉比作者更好的题目?必须得说出你取的题目好在哪里?3、这个课文题目让你写,你准备写什么,并在看课文之前写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段,留到学习课文时进行比较,到时请找出你的成功之处或与名家的差距之处。

拿《往事依依》为例,我挑了一些学生的回答,与大家分享:有同学说,《往事依依》中“依依”两个字用得比较好,给人一种对往事有感情很美的感觉。

但整体这四个字的题目,我感觉还是普通了一点。

如果给我起,我就写“如烟的往事”我用了比喻手法,很形象;也有同学说,让我写往事,我就起“再回首”,因为这个名字是一首歌名,会吸引到别人。

还有同学说,我想起个名字叫“在指缝间溜走的往事”,我觉得我起的这个题目很生动也有趣,就像往事是个淘气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一种跑动的感觉。

起这个题目的学生是班上比较机灵的一个,我当时就表扬了他的创意特色,全班鼓掌。

在他们众说纷纭之后,我则顺势和他们一起总结出,一个好标题的评价标准以及好标题作用,答案不必强灌,而自然水到渠成。

我感觉学生所起的题目,不管好差,起码他们在没有走进文本之时,就已经全力开动了脑筋,并学着与名家比较、学着评价、学着不迷信权威,并且在比较中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兴趣,而且学生对标题的兴趣颇为浓厚,也为下面进入课文奠定了扎实的一笔。

而在全文学习结束之后,我会带他们回过头来再看课文的题目,以及看看自己取的题目和于老师相比,侧重点的不同,就可以知道于漪老师起这个题目,并非是独追求新意,而是为了表达对往事的一种深切的依恋、怀念之情,也就更让学生明白,切合文章的感情基调也是好题目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语文教学读为本。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但有时,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埋怨,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会,我教知识点还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和他慢慢读啊。

殊不知,对于生动活泼、喜好表现的初一学生而言,通过读,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时,每篇课文,我都会给他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被动选择的机会。

所谓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摘抄、熟读成诵,为大家展示读;而被动选择的机会就是我规定一段,全班来读,并进行比赛读。

还以《往事依依》为例,我选择了第二位老师上课的一段:“从老师朗诵着到注满情思的眼睛”,课前我就要求她们将这一段摘抄在本子上,同时,朗读成诵,然后,4人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选出朗读最到位的,到上课时,就请每组选出的代表上台朗诵,而其他组的成员就负责指出优点及缺点。

我发现一开始学生好像都拘泥于比谁的嗓门高,一般也只能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真正能注意朗读技巧的不多。

我不动声色,不谈技巧,只是为他们范读了一遍,当我动情地读到“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我停了下来,整个教室静得出奇,接下来爆发出一阵掌声。

我微微一笑,仍然不谈技巧,只是又例举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让我坚定地走下去”,第一次范读,我把嗓门提得很高,我这样读(示例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让我坚定地走下去),然后我停了一下,进行第二次范读,我把语速放慢,声低而气重,我这样读(示例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让我坚定地走下去)孩子们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嘴里还轻声地模仿着,看得出他们似乎在品悟。

然后,我请他们谈听后感,学生一一发言,这时,我再顺势指导,朗读不是拼声音高低的,朗读的技巧千千万,我从语速的快慢谈到语调的轻重,谈到抑扬顿挫,谈到朗诵的环境,谈到情感的投入,谈到“声低而气重,声高而气匀”,谈到什么叫“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侧耳谛听、兴趣颇浓,争相模仿。

前一周,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就是在我们通西片演讲比赛出线,并到区里来参加演讲比赛,这并不是说,我一定有多大的功劳,但我相信,语文老师能时刻将“读”“诵”放在心头,落在口头,学生必将爱上朗诵,爱上语文!。

三、走进课文学写作。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便是为了运用,学以致用乃高境界。

而运用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我感觉便是写作。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所以,我在语文课文教学中便是尝试“以例生文”。

还拿“往事依依”为例,仍然以课文第五段老师上课的情景为例,之前在指导朗读阶段,我已经带学生充分地读了,现在,我要他们静静地看,默默地读,在读中继续品悟。

学生再次看了这一段以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这段话写两位老师的过程中,写到了老师身上的哪些器官?”,学生感觉我提的问题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赶忙寻找并回答:“写到了老师的头、肩膀、眼睛”,然后我让学生将自己课前写的片段拿出来找,自己写的往事中,有没有提到人物的,提到人物的,有没有写到任何器官的。

学生马上兴奋起来,一行一行寻找,找了半天,一个学生举手了,他写小学时,参加运动会的跳高项目的,他写道:“我参加了运动会的跳高项目,第一跳我轻松的跳过去了,后来,看到杆子又升高,我的双腿在抖。

”这段中提到了器官“腿”。

还有一个学生也写老师上课的情景,有这样一句:“当我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的眼睛亲切的望着我。

”提到了“眼睛”。

看来,答案似乎不够丰富,有点冷场。

在此种情况下,我马上拿出我课前所写的一段“下水作文“范读”,我是这样写的:“记得当年教我初一的孙老师尤其喜欢朗读,每次朗读前,他都要用他严厉的目光环顾一下整个教室,那种眼神似乎在提醒我们“洗耳恭听”噢,然后他便会清清嗓子,将书举到胸前,大声朗读起来,他的头和身子会随着他的朗读而摇晃,他的嘴角会随着优美的句子而上扬,整个脸上溢满了无尽的快乐。

”学生鼓掌,然后寻找我的这段文字提到了孙老师的“目光”“眼神““嗓子”“胸前”“头”“身子”“整个脸上”,他们异口同声找完这一切,并且有个学生站起来“拍了一回马屁”道:“老师啊,我感觉您的这一段写得比于漪老师的还生动呢!”我开怀大笑,连声感谢,看着他们无比信任我的样子,我就假装压低了声音说:“你们知道吗?这段我能写得好,是有法宝的,想不想知道?”全班大喊“想!”,在这种情况下,我顺势讲述了细节描写、关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当场运用法宝修改课前所写的片段。

经过点播,最终写跳高的同学写出的片段如下:“当竹竿再次升高时,我的眼睛死死的盯住它,像要喷出火来,我的牙齿紧紧咬住下唇,两只手的手心都已经被汗水浸湿,心怦怦跳着,仿佛要跳出心窝,脚趾拼命抓着地面,积聚能量,时刻准备着起跳”很显然,这段文字提到“眼睛、牙齿、手心、心、脚”可谓细节之至。

也许有人会感觉到这像一堂写作课,但我个人感觉,写作,永远是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瞬间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我感觉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就是那种如胶似漆的亲密关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那种为了写作而单纯的写作课,肯定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同样永远不能丢失每篇课文中,可以引爆学生写作热情的“那个点”。

常常也会想起《论语》中的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圣人的古训也许就是一再告诉我们,抓住了点播引导的时机,也就抓住了教育的灵魂。

四、“小戏法”促积累每天,我都会规定学生做3-5行佳句摘录,并且背下来,默写在下面,到底是3行还是5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背诵能力自我选择。

然后,我会不定期的选择一些午休课或下午的辅导课,进行检查。

检查时,我玩了一个小小的“戏法”,我找了一个巧克力的铁盒子,给它糊上红纸,写着“抽奖箱”,而箱内装着的就是每位同学的学号。

第一次,由我来抽,抽到的学生首先加上一颗星,(插说一下,我语文学习有个争星榜,星,来源于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是积极的课堂发言,可以是精彩的朗诵,可以是工整的书写,甚至还可以是向老师的精彩提问,把老师问倒,是最高级别加三颗星等等,只要能促进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的,都规定在列。

每月会评比总星数的前十强的,发给奖品,或许这有点像骗小孩子,但个人感觉就初一孩子来说,还挺信这一套的,我班学生就在周记中自称“语文追星族”,什么“为星而战”,“为星痴狂”,而我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据我对前一届学生的观察,等习惯真的养成的那一天,加不加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淡去,而一切已功到自然成。

)好了,还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我第一个抽到的人,加上一颗星代表你的幸运,然后幸运的人就为全班背诵前一天积累的好段,如果特别熟练而且又富有感情,就可以再增加一颗星。

第一名同学背完后,他就有了抽第二个同学的权利,这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仿佛掌控着别人的生死大权一样兴奋。

然后,以此类推。

本来很枯燥的摘抄、背诵、抽背,经过小小的“戏法”,还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其实,不能说这个手段有多高明,有多少可取之处,但我想表达的就是,无论做什么,只要我们稍稍用心,也许我们会教得更愉快,而学生也会学得更轻松,也会慢慢的喜欢语文。

同样,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我定期在班上举行“读书交流会”。

第一个月,我规定了一本必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四本选读书目《八十天环游地球》、《骆驼祥子》、《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到读书交流会的那天,我让孩子们装扮教室,布置黑板,并在之前向他们征集读书交流会的名字,同学们纷纷取了“与名著亲密接触”“名著带我找光明”“好书陪我一路走”“好书教我站起来”等很多富有特色的名字。

还可以出海报,写手抄报来布置教室。

并可以把桌子围成一圈等等。

所有的学生都显得异常激动兴奋。

活动正式开始时,第一环节:学生分别上台交流以下四项内容:1、你所读书的主要内容2、主人公印象3、对自己触动最深的一点4、背出这部书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然后,第二环节是自由提问环节,学生可以根据名著里的内容互相提问,谁能不被问倒,谁就会获得加星的机会,每期读书交流会,我还会根据大家的表现,评选“阅读之王”,发给奖品。

目前,我已经成功开展了第一期,第二期正在积极的筹备中。

我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学生读书的热情开始燃烧,我为之暗自窃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