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到来,更是呼唤着创特性的人才。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提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所以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
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
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
教学时注意到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
9÷4=2(堆)……1(根)13÷4=3(堆)……1(根)
10÷4=2(堆)……2(根)14÷4=3(堆)……2(根)
11÷4=2(堆)……3(根)15÷4=3(堆)……3(根)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根据上面的一组算式,你们能看出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除数是4,被除数依次大1;余数每隔几个
后又重新出现了;余数只出现(0、l、2、3这四个数)。
那么,余数会不会出现4呢?(不会,如果还余4,就可以再摆一堆,这样,余数又为0了。
)再引导学生类推: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能是几?除数是6、7呢?这样学生根据动手操作的感知经验,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从观察、比较算式后,各抒己见,形成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个概念。
这样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聚合思维的能力。
’2.2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创设最佳问题,最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在问题过程中,着重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新知的: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①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②教具演示:用三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就是这三
个圆的周长。
学生观察得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系。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①测量计算:每位学生测量出一个圆片的周长、直径,并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②讨论交流:交流测量得到的数据,讨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③媒体演示:展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最后得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引导并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以上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探求新知的方法;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3. 设计开放式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就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诱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
3.1设计一题多问。
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一课,老师设计了一道基本题:“商店里
有苹果20箱,梨25箱,苹果是梨的百分之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老师又设计了5个问题。
即:梨是苹果的百分之几?苹果占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几?梨占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几?苹果比梨少百分之几?梨比苹果多百分之几?这样一题多问,不仅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颖,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3.2设计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解法的训练,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个数与众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踊跃发言。
(1)因为2、4、6、10都是双数,而7是单数,所以7是与众不同的;
(2)因为2、4、6、7都是-一位数。
而10是两位数,所以10是与众不同的;
(3)因为4、6、7、10都大于3,所以,2是与众不同的;
(4)4是与众不同的,因为4与左面的2和右面的6都相差2;
学生们充分地发表着各自的独立见解,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作为老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