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客家方言概况
财经传媒系汉语言文学(经济秘书)王丽萍141602127
摘要: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先民南迁以后,多在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为原居住地,定居于偏僻闭塞的山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受外来的渗透较少,而且在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保存了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礼俗,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
梅县话属客家方言,而且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标准音
关键词:梅县客家方言来源、语音、词汇、语法
一、梅县客家方言的来源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
一个新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
二、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语法特点
(一)梅县话的声母有17个(包括零声母)b、p、m、f、v、d、t、n、l、z、c、s、g、k、ng(以及ng的变体)、h、零声母
梅县话声母特点:
1、没有普通话所具有的舌尖后音[zh ch sh]和[r]
2、[zh ch sh] 、[g k h]与齐齿呼相拼的字,其声母与普通话里的[j q x]相对应。
3、舌根音[g k]与齐齿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有前移现象,与开口呼或合口呼拼合时,发音部位一般不前移。
(二)梅县话的韵母有74个,其中“开(元)尾韵”22个,“鼻尾韵”26个,“塞尾韵”24个,自成音节的“鼻韵”2个。
梅县话的韵母有如下特点:
1、没有“撮口呼”。
普通话读撮口呼的字,梅县话大都读成齐齿呼,少数读合口呼。
2、 I和i都能与[z c s]相拼,是两个音位。
3、[-ian]和[-iat]只与声母[g k ng h]相拼,[-ien]和[-iet]只与[g k ng h]以外的声母相拼,构成互补关系。
4、有自成音节的鼻韵[m]和[η],它们不跟任何声母相拼。
(三)梅县话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平声和入声各分为阴阳,共有六个声调。
三、梅县客家方言词汇特点
(一)古词语的运用传承
1、日常口语中普遍使用地古词语有索(绳子)、禾(稻子)、乌(黑)、面(脸)、食(吃)、饥(饿)、朝(早晨)、昼(中午)、行(走)、沸(沸腾)等。
2、在客家话的词汇中,还保存着许多古代词语或各地的方言词。
有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独自保留的古词语。
例如:噍(咀嚼),薮(窝),掮(肩挑),晡(下午或傍晚),拗(折)等。
3、有一部分客家方言的有音无字的词语,可以从古典词曲小说中找到语源。
例如:贡脓——客家话指疮口内腐烂生脓的意思
(二)方言词语的创新
一大批方言词语是由于反映本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俗习惯、土特产以及不同的造词习惯所形成的,例如:雪枝(冰棍)、猪红(又叫猪旺,即猪血,流血是忌讳的,因而改用表示吉利的红或旺来称呼)长生板(棺材)、丹(中药方,吃药是不吉利的事,因而反药方改成为仙丹的丹。
)、目汁(眼泪)、睡目(睡觉)、食朝(吃早餐)、食昼(吃午饭)、食夜(吃晚饭)、禾秆(稻草)等。
(三)词——构词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词素次序、重叠式、附加式和单复音词等方面。
(四)单音节词
词形上,有些客家方言是单音节词,但在普通话中是双音节词,如禾(稻子)、杆(稻草)、屋(房子)、喙(嘴巴)、颈(脖子)、被(被子)、衫(上衣)、裤(裤子)、袜(袜子)、面(面条)、台(桌子)、慌(慌张)、衰(倒霉)、紧要(要紧)、利(锋利)、净(干净)、透(休息)、阔(宽阔)等。
参考文献:
[1] 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 暨南大学学报济南 2001年
[2] 万海燕论赣南客家话与汉语方言及普通话的相互关系[D]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南昌 2003年第04期
[3] 张光宇东南方言关系综论[J] 方言 1999年01期
[4] 刘纶鑫,田志军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
昌2003年02期
[5] 温昌衍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
昌2003年02期
[6]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2002年
[7] 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武汉 2006年
[8] 李作南客家方言词汇说略[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1982年
Z1期
[9]罗肇锦《客家语法研究》[M] 学生书局台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