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晴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

晚晴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

#专题研究#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X陈红民 摘 要:1887年,朝鲜政府决定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以对国际社会宣示其外交/自主0。

清政府在阻止不成的情况下,制定了朝鲜使节必须遵循的三项规定(称/三端0),以维持中国宗主地位。

朝鲜方面虚以应付,奉命出使美国的朴定阳抵美后,无视/三端0,自行其是。

清政府认为朴定阳/态度不逊0,要求朝鲜撤回并加惩处。

朝鲜政府一再拖延敷衍。

由于清政府自身虚弱,强硬政策难以如愿。

朝鲜遣使事件表征了清政府面对朝鲜力图挣脱控制、争取/自主0外交时的困境与无奈。

关键词:清政府 朝鲜 袁世凯 朴定阳 /三端0X 台湾真理大学叶宗宏副教授、韩国庆北大学姜抮亚教授、南京大学尹恩子副教授提供了相关研究资讯,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启雄研究员、匿名评审人提出了修改意见,谨一并致谢。

¹ 相关成果主要有林明德:5袁世凯与朝鲜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曹中屏:5朝鲜近代史(1863)1919)6,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徐万民:5中韩关系史(近代卷)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王明星:5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年)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刘忆江:5袁世凯评传6,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侯宜杰:5袁世凯全传6,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据介绍,日本的冈本隆司曾发表关于清韩关系的著作与论文,对1887年朴定阳赴美事件有所研究。

韩国学者也有研究朴定阳使美的相关论文,如李芳苑:5朴定阳的美国公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在对外交往中有着双重的困境,一方面,在与列强的对抗中,不断重复着反抗)战争)失败)割地赔款的屈辱;另一方面,一些在地缘上临近中国、有着传统朝贡关系的小国纷纷离去。

前一种情形人所共知,后一种情形则较少为学界所注意。

研究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确定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既要研究清政府是如何与大国强国打交道的,也要研究它是如何与小国弱国打交道的。

这是一体两面,后一种情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朝鲜是与中国关系最悠久、地缘上相邻的国家。

清政府如何面对朝鲜要求摆脱旧有的/宗藩关系0,独立自主开展外交活动的那段历史,显示了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

本文拟以中朝两国1887年围绕朝鲜遣使事件的折冲过程,展示清政府面对邻近小国自主意识的崛起,被迫调整角色的痛苦与无奈。

在以往研究中朝关系、朝鲜外交史及相关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的论著中,对朝鲜遣使事件有所涉及。

¹本文运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收藏的/驻朝鲜使馆档#119#)))袁世凯0,¹辅以韩国出版的5旧韩国外交文书(清案)6和5朴定阳集6等史料,将此事件放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大环境下加以考察,全面展现事件的过程,剖析清政府在/形势比人强0的情势下的无奈与退让。

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宗藩体制的瓦解:遣使事件前的中朝关系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与先进的文化曾长期是东亚地区的中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制0,它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家、领土、主权等观念传入之前,基于东亚地区实力对比所形成的一种地缘国际关系。

日本学者佐滕慎一在研究中国近代国际观转变时指出:/在以册封与朝贡为基轴的中国国际秩序观中,中国皇帝与其他国家国王的关系被解释为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上下关系,这样,国家间的不平等的关系就被视为正常的了。

0º朝鲜的李氏王朝自14世纪末建立就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

1637年,朝鲜国王向清帝称臣,行三拜九叩之礼,接受清朝所赐的玉纽、金印和诰命,受册封。

朝鲜国王的地位受到中国皇帝的承认与保护,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李氏王朝确定/事大交邻0的外交方针。

所谓/事大0,就是奉中国为正朔,向中国/年年修职贡0,明确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为/大0与/小0、/上0与/下0的关系。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一些藩属国先后被西方列强蚕食、鲸吞,沦为殖民地,1824年英国侵入缅甸,强迫其签订不平等条约,1853年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1826年,英国迫使暹罗(今泰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所有港口;1858年法国侵入越南,强占越南领土。

东亚地区传统/宗藩体制0在西方的强力冲击下渐趋瓦解,朝鲜成为中国最后的藩属。

在内外交困之下,如何维持对朝鲜的控制,防止列强以朝鲜为跳板来侵略中国,成为清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驻日使节曾向朝廷报告:朝鲜居亚洲要冲,/为中国左臂0,/朝鲜若亡,我之左臂遂断,藩篱尽撤,后患不可复言。

0»列强在上述国家得逞后,开始染指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最初采取/锁国攘夷0的政策,先后击退了进行试探性侵略的法国、美国军队,并拒绝了日本的谈判要求。

其间,朝鲜政府依藩属规矩,不断将外国入侵的事件报告清政府。

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陷入困境:一方面列强要求清廷利用宗藩关系出面压迫朝鲜屈服;另一方面朝鲜以藩属的身份,要求清政府协助对抗列强,保护其权益。

1871年底,美国兵舰滋扰朝鲜,双方都将事件提交清朝,要求其斡旋。

奕亲王上奏同治帝,剖析美朝双方的用心,陈述应对之策:查美国历次照会,及朝鲜咨覆礼部文件,大意皆以/中国属国0为辞。

美国思欲借#120#历 史 研 究2008年第2期¹º»使活动6,5绿友研究论集6第38集,1999年;金奂国:5关于朝鲜欧美外交使节制度的导入研究:以朴定阳驻美公使的派遣为中心6,硕士学位论文,韩国首尔大学政治系,1987年。

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尚未及阅读,从标题看似乎主旨与本文不同。

¹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收藏的/驻朝鲜使馆档)))袁世凯0,在/中韩交涉0全宗中有五个卷宗直接与1887年的朝鲜遣使有关,册名分别是/中韩关系议定之三端0、/朴定阳违章0、/礼部奏朝鲜派使西国先行请示案0、/朝派美使卷0、/朝驻美使朴定阳请假返国卷0。

佐滕慎一:5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6,刘岳兵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何如璋:5主持朝鲜外交议6,5清季中日韩交涉史料6第2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2年,第439页。

/属国0二字,令中国势压朝鲜,以遂其谋。

朝鲜亦思借/属国0二字,请中国力制美国,以资庇护。

该二国之隐衷,大率不外乎此。

臣等揣时度势,悉心酌覆。

朝鲜虽为中国属国,然其政教禁令,中国向来听其自为主持,,朝鲜于上中国文件,居然自行抄给美国,全不隐避,窥其用意,其所谓求中国保护者,并非尽出真忱,不过欲借中国为卸肩地耳。

故该两国构衅一事,中国只能从中排解,劝美国不必前往,此外别无可代筹之策。

¹清政府的认识比较清醒,无奈自己是泥菩萨过河,找不出两全之策来调处朝鲜与列强的纷争,只能采取规避责任的搪塞手法,当列强来逼时,强调朝鲜虽为/属国0,有很强的独立性,/中国向来听其自为主持0,当朝鲜来求时,则要求其凡事/自行处理0。

这种方式导致列强与朝鲜双方都不满意,朝鲜的失望尤大,渐渐失去了对清廷的尊重。

19世纪70年代末期,朝鲜兴起了开化思潮,部分官吏结成开化派,要求对外开国通商,对内革古维新,富国强兵。

开化思潮代表了国权意识日益高涨的朝鲜人不满于旧有的宗藩关系,要求摆脱清朝而独立自主的愿望。

朝鲜内部开化派与保守派间的斗争十分激烈,1882年7月发生/壬午兵变0,清政府采取干预政策,派军队进入朝鲜平乱。

同年10月,应朝鲜方面的请求,李鸿章与朝鲜奉正使赵宁夏等人签订5清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6,以正式条约来规范中朝关系。

5章程6强调了原有的宗藩关系,称/朝鲜久列藩封,典礼所关,一切均有定制,毋庸再议。

惟现在各国既由水陆通商,自宜亟开海禁,令两国商民一体互相贸易,共沾利益,,惟此次所定水陆贸易章程,系中国优待属邦之意,不在各国一体均沾之例。

0º5章程6内容中除双方互在对方开放口岸设商务委员、扩大边境贸易等/平等条款0外,也有清朝兵轮可在朝鲜沿海游弋及停泊各处港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不平等条款。

5章程6在原有的宗藩关系之上,又增加了某些西方殖民主义的内容,显示出清廷的大国沙文主义。

朝鲜主动提出与清朝签订此条约,目的是要以平等姿态及自主的方式处理与清朝的关系。

谈判过程中,朝鲜代表对有损其权益的条款据理力争,争取到在中国京城派驻使节的权利。

韩国学者认为,当时朝鲜官员/还缺乏近代意义的民族自觉0,同意将/属邦关系0以条约固定下来,以致陷入被动。

»当时,清政府处理与缔约国关系的事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与朝鲜等周边朝贡国的关系却仍由礼部主管,明显体现了晚清/二重外交0的特质。

¼/二重外交0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清政府需要用不同的思路和态度来处理与不同国家的关系。

事实上,清政府内与朝鲜事务有关的机构包括礼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北洋大臣,其中以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角色最重。

1884年秋,在朝鲜的袁世凯向李鸿章密报,朝鲜的态势极不稳定,/君臣为日人播弄,执迷不悟,每浸润于王,王亦深被其惑,欲离中国,更思他图,,乘此时机引强邻自卫,即可称雄自主,并驾齐驱,不受制中国0。

袁强调/朝鲜屏障中国,实为门户关键,他族逼处殊堪隐忧0。

½李鸿章对此亦有同感,但也只命令袁/不动声色,坚守静镇,并随时侦探情形详细密报0。

¾#121#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¹º»¼½¾宝鋆等修: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6,同治十年十一月己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第7745页。

王彦威纂:5清季外交史料6卷29,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第10页。

参见宋柄基:51882年朝美条约的订立与清代中国6,杨秀之译,台北:乐学书局,2006年,第300页。

参见佐滕慎一:5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6,第45页。

5袁世凯来禀6,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到附,5李鸿章全集6第8册,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738页。

5论朝鲜6,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五日,5李鸿章全集6第8册,第4738页。

1885年,李鸿章鉴于朝鲜内乱不断,而驻朝道员陈树棠/谨厚有余,才智不足0,¹特上奏建议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务大臣0,理由是袁/胆略兼优,能知大体,前随吴长庆带兵东渡,久驻王京,壬午、甲申两次定乱,情形最为熟悉,朝鲜新旧党人,咸相敬重0。

º袁世凯上任后,李鸿章曾致函朝鲜国王加以推荐,/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

0»年轻气盛的袁世凯有意要在朝鲜施展政治抱负。

以上情况表明,一方面是已经衰败的清政府要强化对朝鲜的控制,一方面是已经觉醒的朝鲜要冲破宗藩体制,争取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双方冲突势不可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