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瓤夏羽辜正坤先生英诗汉译的词曲体之鉴赏
关于诗歌翻译中应采用何种诗体的问题,译者们和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各陈己见,未有定论,不同的译家都有自己实践见解和主张的权利.采用什么诗体,在译界无法得到统一。钱锺书先生在翻译中主“化境”说,他赞成并欣赏用汉语已有的诗体来翻译外国诗歌。他还用中国文学史上成功的译例(如《越人歌》、《敕勒歌》等)来证明。在理论上主张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如实翻译英语格律诗,而万龙生认为译家往汉语里介绍外国格律诗歌的形式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观点与王芳相反。中国初期(20世纪2030年代)的译家(如梁启超、苏曼殊等)用汉语格律诗词的形式翻译英诗。由于使用汉语格律诗体,英诗汉译在内容上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因此这种做法遭到了其他译家和学者的反对。大约在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英诗汉译采用清新流畅的白话(语体)形式。这一时期的胡适等人用短长自如的诗行来翻译英诗,把不少英语格律诗译成了汉语自由诗的形式。同时,有些译家(如闻一多、朱湘等)却有意识地在汉译中再现原诗的形式、韵律。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译家们(如屠岸、黄杲昕等)越来越多地用以顿代步的方法翻译英语格律诗。可以2005.5-华-_lt星火●安徽沈莉珍说。整个20世纪的英诗汉译在诗体的选择上基本上走了一条从归化的诗体(汉语格律诗体)到异化的诗体(英语格律诗体)的道路。但在此同时,有的译者也在寻求异化与归化的中间道路。李永毅就认为屠岸所译的《济慈诗选》实现了“洋化”和“归化”的契合”,达到了洋化与归化的平衡。其实,屠岸先生仍是在往汉语里介绍英语格律诗体,只是他的译入语(汉语)语言功底较深,他的译诗读起来有流畅之感。在诗体的选择(或者说是创造)上真正走出适中道路的要数辜正坤先生。辜正坤尝试使用词曲体来翻译英诗.在诗体的问题上可谓戛戛独造。辜正坤先生在翻译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主张。关于辜先生“多元互补论”翻译见解.学者们已有讨论。而有关词曲体问题.学者们尚无评论。本文抛砖引玉,对用词曲体翻译英诗进行初步的讨论,以期引起诗歌翻译界的注意,广其影响。一.词曲体的由来辜正坤先生创造的词曲体对我国目前诗歌翻译有关诗体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辜先生提出词曲体是基于他对目前中国诗歌翻译界情况的了解与不满。他在“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中提出建议说.当代翻译家似乎不宜过分强调模仿原诗的音美效果,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汉语的诗意诗味表达上;他在“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屠岸《济慈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中说.屠译在全盘模拟原韵式和以顿代步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但如果中国诗歌翻译界以此为楷模.认为诗歌翻译都应该走这条路子的话,则是不明智的。他建议屠译牺牲一点形式方面的追求.不妨有机地注入一些文言成分,使其译作摇曳生姿。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的“绪论”里说,“戏剧小说,我或稍让异域,诗词曲赋,谅可雄视万邦。”“抱残守缺,固非进取之本;妄自菲薄,有何异引颈自戮。”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辜先生在倡导翻译的“多元互补论”的同时.积极探索英诗汉译的诗体问题,即诗歌如何译成古体汉诗。他认为,凡英诗中格律严谨,措词典雅.短小而又多抒情意味的早期诗作以古体汉诗形式模拟译出.效果自佳。1.词曲体的名称及含义辜先生所使用的古体汉诗并不同于梁启超、苏曼殊、郭沫若等人所使用的律诗体,而是他根据汉诗(特别是像词和散曲这样形式灵活、语言清新的长短句)诗体特征改造的“词曲体”。从辜先生运用词曲体
万方数据翻译英诗的实践来看。他并未使用什么词牌和曲牌,而是把词和散曲的诗体特征和语言特征结合起来,有机地运用于英诗汉译之中,有些类似于词、曲作者的自度曲,句式自由,可长可短,语言灵巧。富有表达力,结构紧凑凝炼,在翻译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用辜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词曲体“不是指严格意义上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词曲体.而主要是指词曲体那种长短句式,词汇风味等。使人一读,觉得像词曲,仔细辨别,却又不是,恰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所措词,总已达志传情摹形追韵为宗旨。”2.译例分析辜先生以其深厚诗文修养、杰出的才华、透彻的理解和生动的译笔将英诗的一些名家(如雪莱、莎士比亚等)的名篇译成了汉语的词曲体版本.以成功的译作实践着自己的译诗主张。下面节录马太·阿诺德(MatthewArnold)的“多佛海岸”(TheDoverBeach)开头,采用归化诗体、异化诗体和词曲体三种版本进行一下对比。原诗:Theseaiscalmtonight./Thetideisfull,themoonliesfair/Uponthestraits—ontheFrenchcoastthelight/Gleamsandisgone;thecliffsofEng.1andstand,/Glimmeringandvast,outinthetranquilbay./Cometothewin·dow,sweetisthenightairI/Only,fromthelonglineofspray/Wherethemeetsthemoon—blanchedland./Listen!Youhearthegratingroar/Ofpebbleswhichthewavesdrawback,andfling,/Attheirreturn,upthehighstrand。/Begin,andcease,andthenagainbe—gin,/Withtremulouscadenceslow,andbring/Theeternalnoteofsadnessin.归化的诗体:今夕海波平'/潮满月如镜。/海峡之上空'/流光照遥境。/彼岸法兰西,/灯光时明灭。/英伦森峭壁,/闪烁而阢臬。/请来窗前坐,/夜气何清和!/只见月光下,/遥岸滚银波’/请听细石音,/随潮去复来’/打上高岸头,/方退又再回。/万古恒如斯’/音调徐而悲。(郭沫若译)异化的诗体:今晚大海平静。/潮满,皎洁的月光普照着海峡一法国海岸上/灯光明灭:英格兰的茫茫巨崖/隐隐约约.屹立在宁静的海湾。/来到窗前,晚风送进馨香!/只是,你看那漫长的一线浪花'/大海和月光漂白的陆地在那里相交,/你听!海水冲击砂石时发出的怒号,/海浪把卵石卷进来又向外抛,/掷向那高高的海滩./时而掀起,时而平息,反复往返’/带着颤抖的缓慢节奏,/送来永恒的悲哀音调。(何功杰译)词曲体:沧海静入夜。/正潮满,长峡托孤月:/看法兰西岸,灯火明灭。/英伦峭壁森森,光熠熠'/崖下风烟一时绝。/凭窗立,觉夜气清和透心冽!/远望,月洗平沙千万里,删}浪一线翻霜雪。/听!潮卷砾石声威烈'/又回首,怒掷高滩侧。/才至也,又消歇,/慢调如泣轻吟处’/愁音万古声声切!(辜正坤译)比较三种版本,中国读者(特别是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欣赏辜先生的版本。因为利用词曲体不但把原诗的内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更把原诗应含有的韵味传达出来了。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细审此译诗诗体的特点,不难发现,辜先生的翻译达到了恰如其分的适中境界。它利用自由句式,可长可短,摆脱了五七言格律诗的句式限制,使原始诗意能够被自如地、充分地表达,没有削足适履之嫌.同时免去了异化诗体远离汉语诗体传统、亦步亦趋、句式松散、韵味不足之嫌。二.用词曲体翻译英诗的优势1.可接受性在长期诗体翻译的论争中辜先生的词曲体可谓是找到了一条中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诗体形式,它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心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词曲体形式灵活,黼夏羽■句式可长可短,语言清新,富有诗歌韵味。虽然辜先生自己把词曲体看成是英诗汉译多元诗体中的一员,但这种诗体的优势是明显的。第一.词曲体是在数千年汉诗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形式。汉语传统诗体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诗歌语汇,如果弃而不用,殊为可惜。第二.词曲体利用了汉语传统诗歌极为优秀的音美、形美,是翻译中极有利用价值的一笔资产,而汉语白话体在格律方
面尚处于草创期,优势自然逊色。第三,词曲体用语浅近,许多近代汉语的诗歌语汇接近现代汉语,成熟而便于利用。第四,词曲体抒情风味浓烈,句式多变,易于传达多样化的情绪。第五,词曲体在形式上与英诗长短句相契合,适合翻译相应特色的英诗。2.适中性词曲体是归化诗体与异化诗体的中间形式,为英诗汉译找到了恰当的诗体形式。它不是纯归化的汉语诗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带有牌子的词或散曲,而是把词或散曲的诗体特征和语言特征综合起来,创立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它跳出了英诗汉译中长期使用的五、七言律诗诗体的藩篱,类似于古代词曲作家的“自度曲”。比起汉语的五七言格律诗和词、散曲,它有更大的操作自由度;它不受律诗的对仗、词牌或曲牌的束缚,有较大的表达空间。它能自如地表达原作的思想,不受多大束缚,不会以辞害意。不少英诗汉译由于没有采用恰当的诗体,致使表达呆板,风味不足。另一方面,与汉语的五、七言格律诗和词、散曲相比,它又更接近英诗的特征。辜先生在自评其“多佛海岸”的汉译时说,译文在形式上基本上是模拟原作。原诗第1行6个音节,译诗为5个字:第2行8个音节,译诗为8个字。后面的译诗诗行字数与原诗相比稍有增减,略有变通。比起完全照搬英诗诗体的异化做法(如上文所引的“多佛海岸”的何功杰先生的译本),辜正坤先生的译本既照顾了原诗的特征.又找到了译人语的恰当
2005.5华夏呈火6罐万方数据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随着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断加大了对教学设施的投入。而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的最基本硬件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高等院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安徽李庆宁一、高等院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是学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学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学校对仪器设备的投资加大,仪器设备在学校固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仪器设备流失严重学校的某些部门、单位将其占有的国有资产当作本部门的私有财产,将学校的仪器设备随意投资、随意买卖。特
表达形式.增添了可读性。三、用词曲体翻译英诗尚待完善的地方用词曲体翻译英诗也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汉诗中的词、散曲以抒情见长,形式短小:辜正坤先生创立的词曲体不太适合翻译英语长诗(尤其是叙事、议论长诗),英诗中的特殊用语(如人名、地名等)也难处理,直接使用这些人名、地名,会占用较多的音节数,减损译诗的韵味。另外在推广采用词曲体翻译英诗方面也有尚待讨论的地方:1.诗体形式尚不确定辜先生自己也说,他的词陆体不是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词或散曲.而是指具有词和散曲特征的长短句式、词汇风味等,它既不是具体的哪个词牌的词.也是具体的哪个曲牌的散曲。换句话说,词曲体到底是什么格式(如行数的多寡、句式的长短、韵脚的押法等).均由译者自己去掌握。这对辜先生本人来说,可以是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但对其他译者(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尚待提高的译者)来说,要采用这种诗体尚有难度。它是辜先生新创的一种高雅的诗体,许多要求尚未明确,不易模仿。汉语的五、七言律诗格式洳2005.5华夏星火固定,词和散曲也有牌子,格式也较固定(虽然散曲的诗行中可以有插字),虽不是理想的诗体,但易于模仿;同样把英诗的诗体形式介绍到汉语中来,在译诗中其实是最直接的模仿,反倒易于译者的操作。词曲体作为英诗汉译中一种重要的诗体。还要在形式上还要做更具体的研究。2.词曲体的语言问题尚难明确我们知道,词主要使用了宋代汉语,而散曲主要使用的是元代汉语。虽然辜先生说它们用语浅近,与白话无大异,但它们毕竟不是现代汉语。从辜先生的翻译实践上看,他主要使用了散曲的形式,语言上仿佛是元代汉语.但辜先生既然说是词曲体,想必宋代汉语也要采用,而这一点在辜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尚不明了。从理论上讲,两个时代的汉语在句法和词汇发展上有其不同的特征,如何有机使用也有待讨论。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具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并能使用宋代和元代汉语于诗歌翻译之中的译者恐是凤毛麟角,用现代汉语进行诗歌翻译的人数多也是正常的。因此,要推广词曲体.还有赖于译者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近代汉语使用水平的提高。以上就词曲体的优点及其尚待完善的地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辜正坤先生首创词曲体于英诗汉译,独树一帜,在诗歌翻译界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它是英诗汉译非常值得推广的诗体形式。虽然说白话译诗贡献巨大,宜南面称王,最有前途,已成公论,但从诗体上说,异化诗体的采用并不令人满意。它客观地体现了强势文化对译入语的侵入以及弱势文化的接受心态。可以说,翻译中采用归化的诗体客观上体现了译入语文化的自居心态。而采用异化的诗体则体现了译入语文化的自卑心态。适中的诗体形式才是诗歌翻译应该采纳的。辜先生创立的词曲体正好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平等的中和心态,是诗歌翻译中理想的诗体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曲体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