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陆鸣老师《领导者之剑-问题分析与解决》学生
有感
问分析与解决在年底企业评优中如何应用?王陆鸣对年底评优应用案例的点评。
学员对《领导者之剑》应用总结:我听课后也一直在思考,回来后还重新翻看了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有两章专门讲决策。
不过有一个困惑一直困扰我,四个工具貌似独立,体现了流程化思维,是非常好的工具,那怎么体现的系统思维呢。
直到昨天我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与本部门四个中心的副主任,共同讨论制定一个规则,从四个中心16名员工中选出一名年度优秀员工,他们工作无法类比,工作业绩都相对均衡,每人各自分管一个中心相对独立。
我作为大部门主任力求平衡与相对公正,是非常难的。
和他们微信讨论一个小时后,经过激烈辩论达成一致皆大欢喜,我发现我用了牛眼法分析他们激动及异议的根因,用pcar法对我们各自的决策方案进行了评估,而评估备选方案时还用到了快速计划分析确保决策的可执行。
从头到尾我对领导班子主导这一限制性条件紧抓不放。
我一下子有点开窍了,系统性思维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熟练的把这四个工具的思路组合运用。
王陆鸣评论:员工的表现用情景分析,找事实而非感觉谁好,选优秀选择关键是定标准,而定标准前提的评选的目的目标到底是为什么?
大家评比不能同一认识是认知有偏差,偏差是标准不一致。
评优目的实际是为大家树立优的标准,达到比学赶工作风气,这一目的牢牢把握,评比执行过程分析预估可能的风险意外和机会用计划分析工具。
情景分析在这里的应用实质是员工就成了备选方案,员工对应标准谁最贴近。
而员工的一些表现如果是不能量化的话,那么就需要情景分析找事实,是不是真有,时间地点,那一部分或部位,多少便一目了然了。
这种针对就为了主观感觉,例:我觉得某某这方面也很好。
团队共创主要是发散思维的创新,在这里评优中评优标准主要是根据公司与部
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指标为核心的,如果就出现只有一个名额到最后几个人并列时,可以团队共创新的期望要素,如果一开始就共创便难以聚焦,更难形成统一标准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