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润田先生谈内劲之法形意拳名家车润田先生内功极高。
在如何发出内劲的问题上,大师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体悟。
现根据大师生前在《内功经》上的批注,将大师的体会整理如下:内劲的发出,是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内外六合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下盘的功夫极为重要。
六合的能力需要坚持不断地苦练和体悟。
发出内劲的基本要诀是‘以柔而用刚,以缓而用疾’,对此应全面的理解。
发内劲的基本功有四条:一为‘气血为一’,这是调气培元的功夫。
凝气血为一体,聚内气于丹田,发劲才能得心应手。
此即习练纳卦盘根功法所得的真实功夫。
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二为‘随机而生’,这是无念领气的功夫。
领气发力是在有意而无念之中随机完成的。
此即吸之气聚,呼之力达,无念而领,无意而成,力行于无念领气之时。
三为‘曲住伸行’,这是自然拔力的功夫。
曲住要身低式小,伸行要伸筋拔力。
此即曲住为阴为虚、伸行为阳为实。
曲回伸进,闭转腾挪,拔力于曲住伸行之间。
四为‘柔中出刚’,这是起落发劲的功夫。
起式时手动为柔,手在胸时出手为刚;落式时含胸为柔,落点时发劲为刚。
此即柔中发力,刚出柔中。
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劲发于一起一落之中。
总之,劲源于气,力行无念,曲伸拔力,劲发起落。
此乃宋氏形意拳发出内劲的要旨。
车润田大师强调,以上四条,述之为四,用之为一,不可分割,需用心体悟,解其妙意。
车润田先生谈下盘功夫宋氏形意拳之内功,对下盘功夫极为重视。
车润田先生生前练功,纳卦盘根是每日必修之课。
大师讲,无论徒手还是器械,在实战中下盘功夫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车润田大师谈下盘功夫的体悟时,强调了三个重点方面:一、掌握调气是基础。
下盘功夫深厚的表现是下盘稳固而上体轻灵,而在习练盘根功夫时,掌握调气法是基础。
调气的目的,是要周身气息平和,气血不逆不滞,体质充实精神,这是下盘稳固的基础。
不同门派的拳师有各自不同的调气方法,但习练调气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切不可鼓气或憋气,要舌顶上颚,鼻呼鼻吸,不急不缓,呼吸自然,气不外散,气循任督二脉,畅通无滞;二是以意领气,但切不可着意于领气。
所谓‘意领’,是‘有意无念’之领。
把握其中的含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可借‘闪念’之意品味其中之妙。
二、习练合协是重点。
下盘功夫的习练,以修炼下体各部位的合协为重点。
即腰、胯、膝、腿、足合协的修炼。
其相互关系是,腰为胯主、胯为膝主、膝为腿主、腿为足主。
下体合协,下盘必固。
练功时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携足。
催、逼、促、携均是后者与前者协调合一。
在腰、胯、膝、腿、足中,腰又是其中之首,腰活是下盘稳固的核心之处。
三、把握心态是关键。
下盘功夫的积聚,在交手实战中会得到检验,但在实战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和应对上,不可能考虑什么调气、合协等问题。
一些人练功多年,在实战中仍出现下盘不稳的败象,乃由心态不佳所致。
实战中把握心态的要点是不急不燥,不恼不怒,这样气血才不会上浮,上体不沉重,下盘必稳固。
这样才能做到招式不变形,步伐不走样,内转不呆滞,腾挪不僵体。
因此,在实战中要树立自信、有一个良好的平常心态。
车润田先生谈调气之义形意拳修炼内功的基本方法是调气。
车润田先生在继承宋门先师调气方法的基础上,对调气的内含要义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
现将车润田先生对调气的理解和体会,摘要整理如下:(一)掌握调气之法,必须正确理解内功所讲‘气’的概念。
古人将人体之‘气’用‘炁’字表示。
其中内含着深刻的意义。
古人认为,‘炁’是人体先天之真气。
所谓先天,即在娘胎中生蕴而成,真气指的是五脏功能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整体能力。
先天真气旺盛的人,其外在的表现就是精、气、神三宝具强。
(二)形意拳调气,所调的是人体五脏之阴阳。
古人认为,脏器自身的功能在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在外,为阳。
这种相互关系就是脏器之间的阴阳关系。
因此,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自有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之间功能的协调能力。
如人认为,肾是人生命之本,肾阴充足,肾水上交,心火下降,水火既济,是调气培元的重点。
(三)古人有多种调气之术,不同门派的拳师各有自己的调气之法,而打通经络是必用的基本方法。
经络是人的肢体与脏器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气血联络的通道,不同脏器联络路线的相交点便是穴位。
打通经络就是通过意念的作用,意领丹田之气,延一定经络穴位运行。
以丹田之气畅通经络,消除淤滞,调动真气,整合内外,聚势而发。
(四)所谓丹田之气,并非吸入之气,而是呼吸时意守丹田,虚灵下沉,阳即收缩,由内所生的‘真息’。
这种‘真息’是在意念作用下,人体下腹随呼吸而伸缩产生的波动能量。
人出现‘真息’的感受是丹田发热,这个过程也就是气沉丹田的过程。
(五)以意领气是调气的基本功夫,所领之气即丹田之气。
所谓‘意领’,古称‘神转’,实质上是‘思而转之’的意思。
这种‘思转’的能力是不断练习的结果。
以意领气要做到有意而无念,即不着于意也不着于领,意起气即动,意行气即随,意止气即止。
有意而无念的‘有’与‘无’,在度上的把握,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准确的描述清楚,可以从‘有而不经心,无而有意现’的表述中加以体悟。
(六)气沉丹田和以意领气是人的心理作用产生的生理现象,在调动和整合人的内在功能上,心理作用能产生奇特之效。
因此,习练调气,练功时的心态要平和,心意要稳静,姿势有立有坐,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皆可受益。
调气本身也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不练功时,仍可进行调气的训练,在走路、工作、行止、坐卧等日常生活中,均可用练功时的呼吸方法培植内气,增强调气时无念无意的虚无能力。
车润田先生谈化虚之劲形意拳的劲法有三,即‘明刚之劲’、‘暗柔之劲’和‘化虚之劲’。
一些初练者对‘化虚之劲’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意义。
车润田大师生前对‘化虚之劲’的理解作过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后学者参考:‘化虚之劲’是形意拳‘练神还虚’所得到的劲法功夫。
‘练神还虚’其源理出于《洗髓经》。
所谓练神,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心态修养。
人在世间不可贪得无度,‘净心’是‘练神’的真谛。
所谓‘还虚’,就是要回归自然的本体,一切顺乎于自然规律。
‘练神还虚’也就是‘顺其自然’。
因此,‘练神还虚’是心态、观念的一种修养。
形意拳前辈将这种人生理念运用到拳术之中,总结出一套更优于‘明刚之劲’、‘暗柔之劲’的劲法,这就是‘化虚之劲’。
‘化虚之劲’是形意拳最高层次的劲法。
拳谱中所讲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就是‘化虚之劲’,其特点有三:第一、拳不见形。
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
此乃‘拳无拳’之义。
第二、随时而发。
伸进曲回,起手落式皆为劲用。
此乃‘意无意’之义。
第三、寂然不动。
无入而不自利,无住而不自得,有感而自遂通。
此乃‘无意之中是真意’。
‘化虚之劲’的‘虚’,并非‘虚无’,而是指‘精’的本体。
‘虚’,也不是无力于彼,而是对方产生的一种无法破解的感受。
‘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变化,无端不穷’,讲的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
虚即为精,实则为灵。
这是‘用虚’的真实意义。
在拳术中达到‘拳去不空回’的水平,即已进入化虚之境。
‘化虚之劲’的习练,与明劲、暗劲的练法不同。
明劲和暗劲带有‘划’劲的力法,故拳之起落俱短。
而化劲形式上手足的动作与明、暗之劲相同,但用劲上不同。
练习化劲,在用力上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周身内外,真意用力’。
这里所讲真意用力的实质,是用力时用意不着意,神意皆贯通,化至虚无时,还于纯阳处。
暗柔之极即化劲之始,达到三回九转是一式,即可达到‘虚空无滞’的境界,练成出神入化的‘化虚之劲’。
车润田先生谈形意拳拳理之源对形意拳拳学理论之源的研究,是发展形意拳的一个重要课题。
车润田先生认为,形意拳的拳学理论,源于我国古圣先贤的宇宙观思想。
其主要观点如下:古人的宇宙观是形意拳拳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它的精髓是学好形意拳的一把钥匙。
古贤伏羲认为,宇宙由‘无极’而生;皇帝认为由‘太易’而生;儒家认为宇宙出于‘理者’,佛家认为出于‘真气’,道家则认为宇宙出于‘道零’。
古人对宇宙的这些认识,在表述上虽各有所异,但在实质意义上讲的都是一个意思。
概括起来都是讲宇宙产生于‘虚无’。
‘虚无’是古人宇宙观的核心之处,也是形意拳理的中心之点。
古人所讲的‘虚无’,并非‘无有’之义,而是‘混沌’之态,虚无之中藏‘一点生机’,此即‘虚无生一气’。
‘一气’是物之原始形态,是‘先天之气’、‘天地之根’、‘阴阳之宗’。
‘一气’不是死气,而是精气、活气。
‘气’是宇宙‘造化’之源。
古人认为,宇宙由虚无的混沌演变而成。
伏羲所描述的过程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皇极。
皇帝描述为:太易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大素。
道家的描述是:道零生一易,一易生二气,二气生三和。
儒家的描述是:理者生气者,气者生象者,象者生物者。
佛家认为:真气生无色界,无色界生色界,色界生欲界。
古人的这些认识,是一种推理性的判断。
古人的‘虚无而生’与现代的宇宙爆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世之人不可简单的把其视为迷信和玄学,其中至少包含了古人原始朴素而又极为重要的、认识上的方向性。
形意拳前辈将先人的宇宙观转化为方法论,把形象与心意结合起来,融入形意拳的桩功学之中,成为形意拳技艺、劲法的基础性指导理论。
形意拳万法出于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形意桩功学中的无极学、有极学、太极学、两仪学、三体学等,就充分地再现了古人对宇宙形成的全部推演和认识过程。
形意无极学,在三体式中体现在身体直立时的预备阶段,此时应无思无意,无形无相,内心空如混沌,无所向意,顺行自然,此谓之‘无极’。
形意有极学,体现在三体式起式的转身阶段。
此时形机未露,虚无逆运,其理已备,转乾坤,扭气机,揽阴阳,奇造化,此谓之‘太极一气’。
形意太极学,体现在曲肘上抬之时。
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形,形在外而理具乎于心。
意为心之发,象为形之用,心诚于中,象表于外,内外皆一气流行,此谓之‘一气含四象’。
形意两仪学,体现在左手前推右手后拉之时。
心气要稳定,手动如撕棉,阴阳且相合,内外如一体,此谓之‘六合’。
形意三体学,体现在三体成形之时。
心气镇静,三体重生,三才之象,万式之始,此谓之‘阴阳相合成三体’。
《丹书》中所讲的‘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便是经典之说。
形意拳拳理源于‘虚无’,拳式出于‘三体’,内气发于‘六合’,劲法归于‘化虚’。
这是研究形意拳理论的基本思路和要点,习学者应用心体悟,以明其精,始得其妙。
宋氏形意拳三法诠真序文宋氏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
宋世荣、宋世德皆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师之徒,世人尊称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宋世荣先生在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