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孕育重大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
云南的生态地位在全国十分重要,国家将会更加重视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国家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云南省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保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是云南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正日益得到全省上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四是多年来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等重大战略,为在全省范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云南省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和任务。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生态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教育。
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消费方式不当,浪费严重的现象难以禁绝,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尚未真正发挥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
环境保护仍然以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尚未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
此外,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尚未完全建立。
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粗放型经济仍占主导,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云南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比重较小,行业集约化程度低,特别是依托矿产资源建立起来的有色金属、钢铁和化工等资源型产业,虽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但落后产能比重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改造和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开采损失和浪费比较严重,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有色金属采选与加工之比为1:5.4,远低于全国的1:27。
每吨标准煤产出为57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17元,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低于全国平均值14.1个百分点。
若继续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到2020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将是现在的3倍至5倍,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
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依然突出。
云
南96.4%的国土面积,约40%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34.2%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遍及全省16个州(市)115个县(市、区)。
人为不合理的干扰仍然严重,生态建设任务繁重;森林面积虽有增加,但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植被生态防护功能不足,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持续加大。
部分区域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繁重。
9大高原湖泊中仍有4个湖泊处于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波动较大,湖泊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缺乏政策支撑,面源治理进展缓慢。
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依然严重,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库存在污染隐患。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农村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应对措施乏力。
总之,云南生态环境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