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旨在培养三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以及音乐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此,我们将以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教材,分六个单元进行教学。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将重点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表演能力和读谱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以及多种评价方式,如听力测试、演唱表演、创作作品等,来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在XXX中,我们将教授学生《快乐宝贝》的音乐表现、《鸟店》的欣赏、《打秋千》的唱歌和音乐表现。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将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让他们用真挚、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
研究合唱歌曲,与同学合作演唱《打秋千》。
通过欣赏《鸟店》这首乐曲,学生可以掌握乐曲的情绪,并能够随着乐曲表演。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同时也要让学生听辨乐曲的情绪并记忆乐曲的主题。
通过研究本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热爱美好的生活。
难点在于研究二声部歌曲《打秋千》。
教学用具包括电子琴和磁带。
在第一节课时,教学内容是歌曲《快乐宝贝》。
教师先教学生跟着歌曲做相关的律动,然后范唱歌曲,最后让学生跟着录音带学唱歌曲并进行纠正。
第二节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鸟店》。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这首管旋乐曲,教育学生爱护鸟类,并为建设绿色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乐曲的顺序排序乐曲中的情绪,然后编故事欣赏、分段欣赏和表演欣赏。
第三节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歌曲《打秋千》。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并让他们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师先进行合唱训练,然后XXX录音,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耳朵是否能够听出两个声部。
接着,学生以模唱形式学唱高声部,并进行纠正。
最后,学生学唱低声部并进行纠正。
5.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两声部合唱,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1)在合唱过程中,两个声部需要互相倾听,注意其他声部的演唱。
2)低声部需要作为伴唱,音量要适当。
第四课时:歌曲〈打秋千〉的教学教学目标:巩固歌曲〈打秋千〉,帮助学生唱好两声部的音准。
教学过程:1.复:1)分声部复歌曲〈打秋千〉。
2)进行两声部合唱。
2.学唱歌谱:1)教师进行高声部歌谱的视唱。
2)教师进行低声部歌谱的视唱。
3)进行两声部合唱的歌谱研究。
3.口风琴练:1)教师演奏范例,讲解指法。
2)分声部练。
3)进行两声部合奏。
4.复:1)进行两声部合唱歌曲。
2)请两名同学进行二重唱。
第二单元:可爱的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音乐表现《小船》第二课时:欣赏《内依巴河》第三课时:歌曲《可爱的家》第四课时:欣赏〈布娃娃〉教学要求:新课标第一网1.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地演唱〈小船〉。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并能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3.以饱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可爱的家〉,表达对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讲述自己可爱的家,发自内心地演唱〈小船〉和〈可爱的家〉。
通过欣赏〈布娃娃〉,启发学生珍惜自己的幸福并多关爱别人。
难点:1.在演唱歌曲〈小船〉时,指导学生声断气连地演唱,并准确唱好弱起拍。
2.准确演唱歌曲〈可爱的家〉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教学用具:钢琴、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唱歌曲〈小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地演唱歌曲。
指导学生声断气连地演唱,并准确唱好弱起拍。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听辨歌曲名称,并跟着轻声演唱。
2.学唱歌曲〈小船〉:1)听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的第一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a。
提问:请感受一下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b。
复4/3拍的含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总结4/4拍号的含义。
c。
再次听歌曲,让学生感受4/4拍的韵律,身体作律动。
2)研究歌曲〈小船〉的曲谱:a。
分成两组,采用接唱的方式,师生接唱或每组演唱一个乐句的接唱方式研究曲谱。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歌曲〈布娃娃〉,了解中国民歌的特色,感受作者对布娃娃的深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教学过程:1.音乐游戏:七色迷宫。
继续进行七色迷宫游戏,增加难度。
2.复歌曲《小船》和《可爱的家》。
复之前学过的歌曲,加深对家的依恋和爱的理解。
3.欣赏歌曲〈布娃娃〉。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
提问:这首歌曲是哪个地区的民歌?表现的是什么情感?2)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表现内容和演唱形式。
3)轻声跟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
4)学生朗诵歌词,了解歌曲的意思。
5)学生轻声跟着录音演唱歌曲。
4.教师提问:你们家乡有什么特色的民歌吗?你们喜欢哪一首?为什么?5.课后小结。
3.研究歌曲。
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注意发音和节奏。
4.分组练唱。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练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错误。
5.合唱练。
全班合唱练,注意协调和统一。
6.课堂表演。
让学生表演歌曲,教师评价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7.课后练。
要求学生回家练歌曲,准备下一节课的分组演唱。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森林水车〉和〈打枣〉,分组演唱〈小瓜棚〉。
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要素。
2.通过分组演唱,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1.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研究的歌曲,询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2.欣赏乐曲。
教师播放〈森林水车〉和〈打枣〉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
3.分组演唱。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练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错误。
然后进行分组演唱,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4.课后练。
要求学生回家练歌曲,准备下一节课的研究。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教学目标:1.能富有表情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自行设计动作,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1.导入。
询问学生对冬瓜和南瓜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听几遍录音范唱。
让学生先听几遍录音,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3.研究歌曲。
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注意发音和节奏。
4.设计动作。
让学生自行设计动作,表演歌曲,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5.课堂表演。
让学生表演歌曲,教师评价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6.课后练。
要求学生回家练歌曲,准备下一节课的欣赏乐曲。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在欣赏乐曲时能感受乐曲的情绪,在乐曲主要的旋律再次出现时能够听辨。
教学过程:1.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研究的歌曲,询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2.欣赏乐曲。
教师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
3.听辨乐曲。
教师指定乐曲的某个旋律,让学生听辨并手拍节奏。
4.课堂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乐曲的情感和主题,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5.课后练。
要求学生回家练歌曲,巩固所学知识。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较为熟练地演唱《小瓜棚》并为之配上背景音响,同时欣赏一首叫做《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
2.学唱歌曲《小瓜棚》,并为之配上背景音响。
1)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2)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歌谱。
要提示学生注意,XXX和后倚音处应予解释。
最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3)较为熟练地演唱《小瓜棚》并为之配上背景音响。
3.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1)听一遍《采蘑菇的小姑娘》录音,感受欢快的民族音调。
2)多次反复聆听,从音色、力度、和声的变化上去体会其美感,教师在每遍听前可作适当的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想象。
3)发表想象和感受,对小姑娘的性格产生同感。
4.小结。
欢快、轻松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喜悦。
第二乐段:音乐渐渐加快,节奏明快,仿佛描绘了苗岭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节奏。
第三乐段:音乐渐渐变缓,仿佛描绘了人们在休息时的宁静和平和。
4.再次欣赏。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情绪。
5.创作表演。
教师:让学生分组,根据音乐的情绪和分段,创作表演,可以是舞蹈、朗诵、戏剧等形式,展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歌曲:《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教学目标:1.研究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表达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
2.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树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
2.研究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唱,并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组演唱。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演唱歌曲,并加入动作和合唱,展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歌曲创作。
教师:让学生自己创作歌曲,表达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识。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歌曲:《小松树》教学目标:1.研究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表达对小松树的热爱和关注。
2.了解小松树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小松树有什么了解?学生:回答问题。
2.研究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唱,并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组演唱。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演唱歌曲,并加入动作和合唱,展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歌曲创作。
教师:让学生自己创作歌曲,表达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歌曲:《不得了》教学目标:1.研究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历程,鼓励学生研究前人用于创造的精神。
3.通过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这个场景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
2.研究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唱,并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组演唱。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演唱歌曲,并加入动作和合唱,展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历程。
教师:介绍作曲家的创作历程,鼓励学生研究前人用于创造的精神。
第一课时:播放第一乐段,问学生:这个引子部分想要带我们的思绪到哪里?学生回答:竹楼和山寨。
播放第二乐段,问学生:请你选择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关系。
再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选?是因为旋律、节奏和情绪上的变化吗?播放第三乐段,问学生:你听过这段音乐吗?进行创作表演,分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