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04 2010030007 林澄昱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主导思想,而这三十年来,从最初
的繁荣、盛行,经历了中期的备受质疑,和现今的摇摇欲坠、走向衰亡,一直伴随它的是批
判和被批判的声音,这也似乎是每种经济理论发展的共性:伴随着一场经济危机诞生,扮演
了救世主的形象,得到如潮的拥护;然后经历风风雨雨走向另一场经济危机,在一片批判声
中销声匿迹。新自由主义的兴衰究竟是怎样的,它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评价?
一、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背景
1.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败和理论缺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即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而凯
恩斯主义束手无策。一直站在凯恩斯主义对立面的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提
出解决经济“滞胀”的对策,影响不断扩大。
2. 全球化的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大公司和大银行所而对的竞争压力,因为竞争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
主导关系。它们所而临的竞争压力使它们急功近利,这促使它们支持任何减轻税负、放松管
制、使其能够自由地与全球对手进行有效竞争的措施。虽然管制主义国家看起来符合大企业
的利益,即它从长远来看更能有效地促进资本积累,但高度竞争的环境使大企业不能支持管
制主义国家。1所以,全球化进程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的扩张拓展到了全球范围,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
的本能使它迫切需要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消除全球扩张中的国家主权、国家体制、民
族等的障碍。新自由主义在国际问题上主张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在 1990 年“华盛顿共识”出笼后,新自由主义更加成为了国际垄断
资本在全球进行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勃兴正是因为适应了国
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二、 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1. 国内外市场上对商业和金融解除管制,资本自由流动;
2. 以前由政府机构从事的服务业开始私有化;
3. 政府不再积极管制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证低通胀而非低失业率;
4. 社会性支付锐减;
5. 下调商业税、削减富人税;
6. 工商业和政府攻击工会,结果是资本完全统治劳动;
7. 劳动市场上,短期契约和兼职工作合同逐渐取代长期契约;
8. 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化原则,以前从老员工内部选择CEO现在从外部CEO市场选择2
三、 前期的辉煌 1 大卫·科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3,(9):9 2 徐鹏庆.从本次金融危机看新自由资本主义危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49-50 生04 2010030007 林澄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新自由主义登上了世界
资本主义的政治舞台,从而引发西方世界二十年历久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此处
以美国经济为例,阐述新自由主义初期的表现和实践:
1. 综述
伴随着里根总统的上台,美国政策重点从刺激需求转向刺激供给,从人为的扩
张转向挖掘经济自身的内在潜力,并由此率先走入“新经济”时代。3
2. “中性”的财政政策
美国新经济的“中性”财政政策酝酿于八十年代的里根政府,完善于九十年代
的克林顿政府。其原则是:既不过多干预国民经济,也不完全放弃干预。同时控制
和削减政府支出,力求预算平衡。据统计,1982财政年度减税372亿美元,1983
和1984财政年度分别减税927亿和1499亿美元4。使富人收入急剧增加,促进了
企业投资,刺激了经济增长。
3. “温性”的货币政策
美国自八十年代起所制定的货币政策一直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
要目标,从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美联储开始执
行“温性”的货币政策,维护宽松的经济大环境,即使利率的变动保持“温和”,
既不刺激经济发展,也不抑制经济发展,始终使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动力在低通货
膨胀下增长。从1993年以来,美国一直保持较低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
5.25%,贴现率在5%的水平5。较低的利率与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了企业的投资,
进而带动了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成长。
4. “放任”的经济政策
根据新自由主义理论,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政府对经
济进行干预是缺乏效率的,会扰乱市场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能力,并引发一系列
的社会、经济问题。自里根政府起,一系列影响企业效率和过严的管制法规被撤销
或放松,克林顿政府进一步对部分产业和企业进行有力的引导,使新经济体制进一
步完善,各种风险基金的投资活动迅速发展。据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风
险投资每年都在450~650亿美元之间6。这些政策都在放松对企业经营活动限制的
情况下,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力和经济的活力。
四、 一路在风风雨雨中经历考验
(一) 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1. 把市场力量的绝对化
新自由主义对自由市场机制的极其推崇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
市场推动消费和创造财富,但它不能公平地分配财富。正如前智利总统帕 3 杜萌昆.八十年代美国税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涉外税务,2001,(4):37-39 4 李其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5 刘文革,王永刚.论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政策[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3) 6 张慧君.法国学者拉莫内评西方的新自由主义[J].当代思潮,2002,(4) 生04 2010030007 林澄昱
特里西奥·艾尔文指出:“市场常常是非常残酷的,它有利于最强势者,而
加重最贫困者的贫穷。7”
与此同时,墨西哥国力自治大学学者卡洛斯·M·维拉也提到:“新自
由主义没有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地位,全靠市场统治一切。8”在新自由
主义模式中,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取消社会福利体系,从而无法发
挥缓和社会紧张状态的作用。
2. 提倡国家作用弱化
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
都失去了意义。他们推行全球化战略,主张国家完全取消壁垒,威胁了发
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造成了严重后果。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促进了
市场、特别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垄断化,使穷国被迫服从于富国的经济利益,
成为后者资本扩张的牺牲品。
3. 过分热衷于私有化
在新自由主义者眼中,私有化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其初衷是要解决
国有经济缺乏激励、约束和效率低下问题。但是,由于对私有化的过分热
衷,新自由主义在实施过程中,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结果迷失了
方向。反而造成了财富日益集中。
9
10 7 江时学等.拉美人看新自由主义[J].拉丁美洲研究,2001,(4) 8 江时学等.拉美人看新自由主义[J].拉丁美洲研究,2001,(4) 9 大卫·科茨.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一个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2):12 10大卫·科茨.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一个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2)
:生04 2010030007 林澄昱
(二) 值得借鉴的独特之处
1. 敢于反潮流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得了西方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成为一种主流
思潮。而当时以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仍
然长期坚持以反对派的态度处于边缘地位,他们敢于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制度情况提出激烈批评,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拓展新的研究
领域,终于在经济形势变化时成为引领时代的主流。
2. 坚持原则不妥协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措施之所以有成效,在于其理论的坚定性和不妥协
性。因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它旗帜鲜明的观点,右派政府
才能采用激烈的政策;因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高度可操作性,它提供了一个
庞大的激进措施的宝库,从而,政府可以视情况的不同而对其进行选用和
调整。
3. 认为任何已确认的体制都可以改变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根本不能想象在富裕国家造成几千万人
失业而不致引起社会动乱,也不能想象对铁路、电力、学校、医院等公共
机构实行私有化。但是,我们知道,当新自由主义后来登上官方经济学的
宝座时,这一切都被证明是可行的。所以,任何体制都不是完全不可触动
的,制度的格局往往比人们认为的更有可塑性。
五、 衰亡不可避免
新自由主义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不仅没能解决资本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
了这一矛盾。大卫·科茨提出:“新自由主义结构下经济增长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是
有利的剩余价值生产条件,表现为通过抑制实际工资而形成的利润率的不断提高;另一
方面,是困难的剩余价值实现条件。11” 在生产过剩的矛盾中,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扩
张是通过资产泡沫的膨胀、家庭和政府债务的累积实现的,即使这些措施会加剧经济失
衡并最终造成经济崩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工业资本日益转向金融
投资,经济金融化,虚拟经济大规模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
这些光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是不够的。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
家,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都国家干预或调控,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新自由主义无法逃脱走向衰退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大卫·科茨.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一个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系统危机[J].上海金融
学院院报,2010,(2):10-18
13 11 大卫·科茨.新自由主义进入危机和终结阶段[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