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1.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2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我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摘要自中国建国后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下达了系列《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自此中国一体化的城乡隔离体制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也带来很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对比、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有户籍制度的形成的原因,当下体现的弊端,总结出适当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中国户籍制度弊端改革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三大历程。
(1949—1978)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1949—1957),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先城市、后乡村逐步建立起来的。
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
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的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自由迁移,一般不加以限制,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时期。
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迁移”的政策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由城市迁往农村的人口大大超过了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第二阶段末期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最终形成。
2.(1979—1988)1980年以来,国家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对城镇提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压力和城市在就业、交通、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在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丝松动。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开始到城镇务工经商,并迫切要求在集镇落户。
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和促进集镇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集镇户口管理。
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使农民基本上取得了进入建制镇与非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权利,这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
随后身份证开始在全国试行并发展并最终确立。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正式确立以后,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列入了议事日程。
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束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因此,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和迁徙自由化,即成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有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户籍制度对比1.中国的户籍制度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
2.美国的户籍制度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
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
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
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
3.法国的户籍制度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
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
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4.日本的户籍制度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
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
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
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三、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1.构建不平等身份。
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在我国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种不同的身份等级, 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
它是对农民的自由权利的侵犯, 使其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
在现行户籍制度下, 公民的自由居住和迁徙权得不到法律的保证, 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
各地普遍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用工歧视现象, 无法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平等竞争局面。
各地所开的户口迁移政策口子, 都是立足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方面, 要人力不要人口, 这实际上形成了户籍迁移的货币化趋向。
长期以来,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制造了“一个国家两种公民”(即农民和市民)的格局, 在国民中造成了人格、身份和待遇不平等的等级社会, 使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民问题变得相当严峻。
2.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整套歧视政策和制度安排成为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这种以户籍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的不公平, 而且无以化解农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加大了农民进人城市生活的成本,其结果必将使农民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降低城市化动机, 从而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3.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大了农民进人市场的交易成本,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式地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人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造成城乡分割, 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越来越显著, 而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 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 间接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4.滋长了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 也有其自身的利益。
处在城市分层结构最上层的计划官员能够通过对制度设计的垄断权, 操纵分层结构的层次数及每层的人数, 借以追求自己的私利。
这种集中的垄断权导致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往往会借口维护社会治安和缓解交通、住房拥挤, 通过户籍管理将歧视农民和外地人的行为制度化, 从而使对全社会最优的城市分层结构难以达到。
在农村,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反映了户籍制度的这种弊端。
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案例—重庆1.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背景当前,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在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意义。
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会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上,早在2007 年,重庆就在九龙坡区开始了户籍改革试验。
重庆走的是一条以民生为导向、内需为主动力的经济快速扩张的发展路子,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消费能力的劳动力,同时还要保障这些人口享受较好的福利。
2010 年初重庆市决定在年内开始逐步推进户籍改革,形成了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配套办法。
7 月28 日,重庆市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市长黄奇帆作了动员部署,标志着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2.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与推进情况重庆开展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1)购买商品住房;(2)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3)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 万元或一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将配偶、子女和父母一并转为主城区户口,如果转为远郊区县或其他乡镇的户口,则条件更为宽松。
另外,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简称“335”的政策体系,其内容为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3 年内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均可保留;保留3项农村权益即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居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
重庆市连续出台了户籍迁移、土地处置、社会保障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地票交易、土地生产利用等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更通过地票解决了影响18 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农民工进城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劳动力梯度转移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是否相矛盾的问题,通过适应重庆特定情况的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五、总结中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于中国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如今已不能适应国情,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但统一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策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参考文献[1]罗亚萍,姜红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曾广宇,王胜泉.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 经济界,2005, (1).[3]孙英兰.城市化:失衡的加速[J].瞭望新闻周刊, 2005, (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田炳信.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6]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N]. 新安晚报, 2005212230. [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 思想战线,2005, (3).[8]李有军,刘晓林. 特别报道:户籍改革路在何方[DB/ OL]./2004210212.[9]住着豪宅愁生路,失地农民成游民[J]. 瞭望, 2003, (25).[10]赵友新.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 (7).[11]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何新征. 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论文独创性的声明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