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潍坊十笏园园林设计的主要造景方式摘要:潍坊十笏园,原为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
清光绪1885年,被潍坊首富丁善宝重金购得,改建为私人花园,集中国南北园林之美于一体。
尤其是其园林设计造景方式的多样化,使园内人工造景,宛如自然。
关键词:潍坊;十笏园;园林设计;造景方式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0-0052-01
十笏园,清光绪十一年为潍坊豪绅丁善宝购得,称为“丁氏花园”。
因占地非常少,时人喻之为“十个笏板”,因此,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为”十笏园”。
园内设计的精巧别致离不开其造景方式。
楼台、亭、榭、曲桥回廊、鱼池假山等园林设计元素,通过多种园林造景方式的设计运用,匀称紧凑而不拥挤,小巧玲珑,使园内景色宛自天开。
园内采用的园林设计造景方式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景宜有主景与配景之分,主景是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视线集中的焦点,是空间构图的中心;配景对主景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
在十笏园园林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突出园内主景,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轴线焦点法,即将主景置于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焦点上。
十笏园现存园址平面图呈长方形,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
东路主景建筑为丁
氏居室;西路主景建筑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等,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为花园中心,四照亭居于池中,砚香楼、北厅位于最后;水池东岸堆叠半壁假山,山顶、山脚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岚亭和稳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经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
左右均衡对称,所有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层层变化,是十笏园的主景所在。
二、层次与景深
园林景观就空间而言,有前景、中景、背景之分,没有层次,景色就显得单调,就没有景深的效果。
潍坊十笏园中,就讲究了一定的层次性,这种造园方式使得园内景观显得饱满而意境深远。
例如,为突出砚香楼前的空间层次及其景深效果,对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稳如舟、蓬莱三仙岛、蔚秀亭、漪岚亭、小沧浪亭等建筑景点,均采取小尺度构筑。
在造景方式处理上,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虚实呼应,层次明显,富而不俗。
三、敞景
敞景即景物完全敞开,视线不受任何约束。
敞景的造景方式在潍坊十笏园中处处都有体现,如池中的主景四照亭完全敞开,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观层次明晰,景域辽阔,容易获得园林景观的整体形象特征,激发人们的情感。
四、框景与漏景
框景是利用窗框、门框、洞口等形成的框,来观赏另一空间的
景物。
由于景框的限定作用,人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框中画面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漏景是在框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同的是漏景是利用窗棂、屏风的半遮半掩来造景。
潍坊十笏园的园墙及园内过渡空间中,几乎都运用了框景与漏景的造景方式。
使框景所形成的景清楚、明晰,漏景形成的景含蓄,这两种造园方式的运用,都丰富了园中内容。
五、题咏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结合场所的特征,对景观进行意境深远、诗意浓厚的题咏,其形式多为楹联匾额、石刻等形式。
潍坊十笏园也无不例外,其园内文人气息浓重,园内保存了大量名人石刻、诗篇。
例如,园中十笏草堂,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池中四照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
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前悬对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除上述之外,十笏园内要属清代郑板桥的石刻作品为多。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曾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七年,“扬州八怪”之一。
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
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
十笏园水池西有回
廊,有园墙,墙上便有嵌郑板桥竹兰图、书法等石刻。
这些题咏石刻本身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法艺术价值,而且还能起到概括、烘托园林主题、渲染整体效果,暗示景观特色、启发联想,引导游人领悟意境,提高美感格调的作用,是潍坊十笏园园林设计景点的点睛之笔。
园林设计离不开造景,如我们面临的是美丽的自然风光,首要的就是通过造园方式和手法展现自然之美,或借助自然之美来丰富园内景观;若是人工造景,可遵循中国传统造园的一个重要法则——“师法自然”。
潍坊十笏园就是通过运用多种造园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工造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8.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