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国多余人形象特征

俄国多余人形象特征

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共同特征和发展演变摘要:文学与时代密切相联, 这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

这一传统到了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手中更推向了高潮。

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真实地记载了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全过程, 并且塑造出了不同时期的典型形象系列。

其中“多余人”的形象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 他充分体现了贵族革命阶段贵族知识分子的特点。

这组形象的出现, 是世界文学中特有的现象, 也是俄国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

关键词: 俄国文学“多余人”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是俄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类特有的文学典型。

从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开始, 以后又有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里的主人公毕巧林,赫尔岑的长篇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著名小说《罗亭》里的主人公罗亭及冈察洛夫的小说名篇《奥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著名的文学人物全是“多余人”形象的代表。

作为19 世纪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 在“多余人”系列画廊中, 这些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连续的发展轨迹。

一、“多余人”“多余人”诞生于19 世纪前半期的俄国。

当时, 西欧各先进国家, 已进入资本主义胜利确立的时代, 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 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生。

同时, 农民暴动风起云涌, 农奴制度的崩溃在所难免, 专制政体的危机已渐露端倪。

1812 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 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反省自身。

同时,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 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了, 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 极少数最先进的爱国的仁人志士, 迫切要求彻底改革农奴制度, 强烈渴望改变祖国和民族的落后状况; 他们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 甚至公开站出来同强大的沙皇专制政权进行英勇的斗争, 其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著名的“十二月党人”, 以及被列宁称为“革命家”的赫尔岑等。

他们虽然有着孤军奋战、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但仍不愧为贵族阶级的精华、“用纯钢铸成的英雄”。

另一部分人, 追随沙皇反动当局,竭力维护腐朽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敌视和反对任何革命和进步的活动。

他们代表了阻碍历史前进的贵族阶级的右翼。

第三类贵族青年为数最多, 他们隐约感觉到时代的潮涌、社会的变动, 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 又脱离大众, 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 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 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 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 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 注定一生过着无所事事, 毫无作为的空虚而无聊的生活。

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被称为“多余人”。

“多余人”, 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度崩溃过程中的社会产物, 是俄国解放运动贵族革命时期大量产生的特定社会现象, 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衰败过程中分化出来的“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然而, 正因为这类人占着人群中的多数, 所以足以代表贵族知识分子的发展趋势。

二、“多余人”的共同特征“多余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些相似与相近的特点: 他们出身于贵族阶级, 有着良好的教养和聪明的头脑, 大多数人接受过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最初活跃在上流社会, 很快便厌倦了那种空虚乏味的生活, 想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

然而, 他们脱离人民大众, 又不了解俄国的社会实际情况, 陈腐的贵族教育没有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几经挣扎, 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成为毫无用处的“多余人”。

同时,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沉重的精神痛苦与郁闷也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多余人的发展演变作为一种文学典型, 而不是类型, “多余人”的每个具体形象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丰富的内蕴。

普希金塑造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受的是脱离人民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成年后沉缅于舞会、剧院、饮宴和美女, 处在完全与人民大众隔绝的环境里。

后来他接触了西欧启蒙主义思想, 开始用怀疑批判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和厌恶, 但又找不到出路, 内心十分痛苦, 性格变得阴郁孤僻。

他曾试图改变生活方式, 研究学问或写作, 甚至在乡下进行改革, 但又缺乏毅力, 浅尝辄止, 结果一事无成。

达吉亚娜纯洁真挚的爱情也无法唤起他的热情, 改变他对生活的冷漠态度。

在决斗中他将朋友连斯基杀死更暴露了他作为贵族青年偏狭、虚荣的利己主义恶习。

奥涅金既不愿意与一般的公子哥儿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又无法与贵族生活彻底决裂, 在思想上没有达到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革命青年的水平,成了一位不满现实, 看不到出路, 彷徨苦闷的”多余人”。

奥涅金这一悲剧形象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实际上不仅批判了万恶的沙俄农奴制专制制度, 而且揭示了贵族革命脱离人民大众的根本性弱点。

《当代英雄》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19 世纪30 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

毕巧林天资聪颖, 从小享受了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欢乐, 可是灯红酒绿的无聊生活无法填补他心灵的空虚。

他清醒地看到, 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 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手腕。

于是毕巧林感到苦闷失望, 思想纷乱不安。

他想爱整个世界, 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 于是他便学会了恨。

他说实话, 别人不相信, 他便开始欺骗, 变成了灵魂畸形的精神残废。

他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 因而迷茫彷徨。

他认为自己负有崇高的使命, 但他不知道使命之所在;。

他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精力需要发泄, 他渴望行动, 于是便玩世不恭, 到处寻找刺激, 惹是生非, 玩弄女性。

他在塔曼与走私贩子发生冲突, 与格鲁什尼茨基决斗, 与梅丽小姐调情, 将少女贝拉占为己有, 跟维拉关系暖昧又不愿结婚, 无不说明他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他的所作所为给他造成了巨大的不幸, 可是并没有改变他痛苦的心情, 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和绝望。

痛苦—行动—更大的痛苦,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毕巧林这种矛盾复杂的性格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当时“十二月党人”起义已被血腥镇压下去, 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反动势力十分猖獗。

一批贵族青年有所觉醒, 但看不到前途, 渴望有所作为,却又找不到出路, 因而苦闷绝望。

毕巧林集中体现了这部分贵族青年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当代英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 而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

毕巧林这样的“多余人”是19 世纪30 年代俄国社会的产物和牺牲品。

通过这一形象, 作者鞭挞和诅咒了产生毕巧林之类人物的那个时代和社会。

《谁之罪?》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

主人公贵族青年别尔托夫是一个性格极为矛盾的人物。

他禀赋良好, 志向崇高, 渴望摆脱庸俗的环境, 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然而, 在别尔托夫身上带有贵族阶级好逸恶劳的深深烙印, 不切实际的教育又使他丧失了实际的生活能力。

他与人民大众, 与周围的现实世界极为隔膜, 因此, 他虽有满腔热情, 但每每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胆怯起来。

在他面前始终只有无聊的生活和渺茫的前途: “以后到底还有什么呢? 不是只有灰色的暗影么?”显然, 别尔托夫与20年代至30 年代的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有着血缘的联系, 他是奥涅金、毕巧林形象的发展, 是俄国文学中又一个既不满现实又无力补天的“聪明的废物”。

别尔托夫的遭遇集中反映了“多余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苦闷和悲剧命运。

高尔基指出: “别尔托夫们太孤独了, 在处处跟他们作对的人生的泥洼里, 他们无力挣……”。

小说借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尖锐地提出了一“谁之罪”的问题。

虽然, 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青年成为那个黑暗的农奴制度和畸形社会的牺牲品, 正是那个社会扼杀了所有禀赋良好, 不甘堕落的人们,摧残了一切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

1856 年,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问世, 主人公罗亭成为俄国文学”多余人”系列形象中比较优秀的一个,他比奥涅金、毕巧林、别尔托夫更光彩夺目。

奥涅金能用怀疑的目光批判环境, 但他更注重个人的享乐。

他与人相处的态度或逢场作戏, 或超然傲视, 在他身上有许多纨绔子弟的特点。

毕巧林倒不乏行动的勇气, 但他的冒险和恋爱仅仅是为发泄过剩的精力, 而且他的快乐常常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实际上, 毕巧林在毁灭别人的同时, 也毁灭了自己。

他们这些人, 有才华、有精力, 却在做无谓的消耗。

罗亭与他们有许多不同。

罗亭为理想而生活。

他追求真理、相信科学, 他与玩弄权术、贪图安逸是无缘的。

从大学时代起, 罗亭就在思考和讨论社会、人生、哲学种种问题, 为此热血沸腾。

人们一时可能指责他陶醉于自我表现, 卖弄口才, 但是当罗亭走完他一生的道路时, 人们会看到,寻求真理、力图改革的宏图是支持罗亭生活的主要信念。

尽管他最终一事无成, 但也孜孜不倦想为社会谋福利的献身精神和永不满足于现状的追求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罗亭热情地宣传真理和理想, 口若悬河, 从人类的幸福、人生的意义直到自由与正义, 每一个字都好象径直地从他灵魂深处喷涌出来, 燃烧着全部信仰的火焰, 极富有感染力与号召力。

在当时, 他的演讲是行动的前奏, 具有唤醒人们认识现实、思考生活的作用。

高尔基曾说, 假如注意到当时的一切条件——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智慧贫乏以及农民大众还没有认识自己的任务,我们便应该承认: 在那个时代, 理想家罗亭比实行家和行动者更是有用处的人物。

同时, 罗亭的长处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又是他的短处: 他的理想过于空泛, 脱离俄国现实的土壤; 思辩的思维方式使他思考问题往往从抽象的观念出发,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作出论证或反证,这在辩论中不失为绝招,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行不通。

他向娜达丽亚论证爱情和行动的必要性, 讲得头头是道, 可当爱情真的来临, 他的空话却钉死了活生生的感情。

尤其他那懦弱的性格, 缺乏真正行动的能力等弱点使他面对阻力束手无策, 只会退缩妥协, 更谈不上理解这个姑娘、把她作为志同道合的伴侣了。

因此, 罗亭只能引起崇拜她的姑娘的鄙视和愤怒。

也许, 勇敢的男子在爱情面前也会有胆怯的时候, 但罗亭的懦弱无能还表面在: 他以后所试行的种种改革, 也都是由于他一下子就屈从于阻力而告失败的。

这样看来, 性格上的弱点使他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都半途而废。

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同时还要看到, 罗亭的不幸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社会条件限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 在愚昧黑暗的现实生活中英雄无用武之地。

更何况罗亭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是远离人民大众的, 他的理想即使不脱离现实, 也因缺乏有力的支持而无法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