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特征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评,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
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而这种异化主题,主要是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四方面表现出来。
(二)艺术特征上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便成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艺术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
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
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是把写人的内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极致。
2.艺术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征。
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大量采用象征手法。
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其次,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的状态,即“意识流”;另外,怪诞变形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遵循波德莱尔“发掘恶中之美”这种美学观,去理解和描绘现实,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而在这种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但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虽也是热衷于表现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力求标新立异,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实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一)象征主义与意象派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作品: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和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
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二)意识流小说1、意识流小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
2、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指各种不同程度的知觉和情绪的反应,包括从最低程度上未形成语言的模糊感觉直到最高程度上得到清楚表达的合理思维。
在某一特定时刻,一个人的意识是所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所汇成的一股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流,这种流变幻多端、纷繁复杂,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常常是不符合逻辑和不符合理性的。
3、意识流文学主要表现在意识流小说中。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超常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4、意识流小说有着与传统小说相对立的模式,形成了明显特点:第一,意识流小说确立了“意识中心”,致力于深层心理的开掘与表现。
第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叙事结构,确立了“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
第三,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意识流小说为了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
(三)超现实主义要点:1、人们所称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是1919年春末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他先后发表过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为超现实主义作了矢志不渝的努力,另外还有苏波、艾吕雅、阿拉贡、马松等。
2、超现实主义作家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用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而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
超主义提倡反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他们猛烈地反对现实主义。
3、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
“自动写作法”是本来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在超现实主义看来,人们只有在无意识状态中才可能避免思想在清醒时所受到的限制,才可能让最不同的表达方式得到最大的发挥。
安德烈•布勒东认为,人们无论愿意与否,都继承了在学校培养起来的“批判意识”。
这种“批判意识”对于语言发展来说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是属于逻辑范畴、道德范畴和由“合乎礼仪的举止谈吐”的诡辩俗套决定的审美范畴;要使人类的语言恢复最初的纯洁和创造能力,要使各种表达方式避免僵化,就必须斩断这些障碍,为此,超现实主义把“批判意识”看作头号公敌,而对“疯人艺术”倒是赞赏备至,主张取消疯与不疯的界限。
“自动写作”本身就带有疯狂的性质,他们认为梦幻比理性更能真实地反映世界,所以要表现思维的实际功能,就必须摆脱逻辑、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一切束缚,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写作。
超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利用催眠术或麻醉品进入半睡半眠状态,写出了一些词句优美但晦涩难懂的诗歌和作品片段。
三、现代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颠覆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传统的态度。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主张对一切传统准则进行重新估价,全面否定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传统的伦理道德。
在文学观念上,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形式、文学技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已成为作家创作的束缚,只有破除它们才能促进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只能跟在生活的后面,在生活的表面爬行,浪漫主义也难以将人类心灵的深刻内容真实地表现和揭示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和反拨,首先针对的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
从表现形态上看,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即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以及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1、内容上的“向内转”,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说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即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
其二是指现代主义文学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
2、隐喻性的表现方式,是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3、形象的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
这种形态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它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它要求读者不能按照形象直接呈现的内容来理解形象,而要把这个形象视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感悟其隐含的内容。
从内在的意蕴上说,现代主义文学形象更追求某种抽象意味。
4、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现代主义文学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学极少涉及的“异化”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更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异化现象,对异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的集中表现。
具体讲,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异化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1)在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方面,现代主义文学竭力表现这种人类难以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
人的孤独感、失落感是许多作品的主题。
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这可以看作后现代派在这个问题上的宣言。
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认为,时至20世纪中叶,对人的信任已完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