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首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主要是中小学校,通过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育方式弘扬美国民主自由、开拓创新、勤劳诚信的民族精神。
其次,美国也极其重视宗教教育。
美国政府从法律上保护公民宗教自由的权利,除了法律规范的约束,宗教主要来自《圣经》中的上帝学说影响力最为广泛,主要宣扬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观。
宗教是美国公民精神之处和道德孵化器,奠定了美国人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
同时,宗教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在美国社会起到了制度稳定的作用。
再次,美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基本道德准则: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
为了这些基本道德能够渗透到青少年日常行为中,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道德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调动社会家庭积极性等方式,教育青少年行善积德,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同时用辩证分析方法,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来补充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德国思想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学校思想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
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同时采用“问题式”和“探索式”的科学教学方法为重要手段,配合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举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宗教影响作用,加大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的支持。
二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教育中如何对待纳粹主义带来深远影响的历史,德国统一后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也为世界某些地区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从宏观方面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民主主义、集团主义、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
而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看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教育和儿童道德教育,特点是充分利用父母先入为主的启蒙教育来影响和形成儿童早期的经验,通常具有基础性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计划,不断调整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注重整合与创新。
社会教育包括了企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如企业要不断向员工进行忠诚、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社区和大众传媒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养现代公民。
当然,日本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充斥着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宣传等消极教育,发动了对亚洲国家和美国的侵略战争,造成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近年来日本民族主义有所抬头,军国主义思想又开始出现,这不仅值得日本的教育者深思,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总体看,虽然存在缺点,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与日本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不同阶段国家政治体制的维护,培养出为日本现代公民,并且对于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概述虽然英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实际上英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英国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与我国不同。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隐形教育的方式存在于全社会,其中包括学校和家庭。
(五)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形成共同价值观。
把价值观念提升为国家意识,并在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中教导,使它们成为新加坡人的生活指南。
新加坡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
新加坡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对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的吸收,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入侵。
新加坡注重传统价值的熏陶,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有国家意识教育、公民教育、东方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等。
其中东方价值观教育核心就是吸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其内容进行改造和更新,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东方价值观教育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六)当代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当代世界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都极其重视。
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都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都采取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途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途径,其中学校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方法,家庭和社会为隐性教育方式。
同时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
从欧美地区看,主要国家均强调公民道德教育,其中都非常强调个性的健康与发展。
同时各国都具有特色宗教教育。
从东亚地区看,主要国家突出强调民族精神教育,日韩新等国家受中国儒家文明和近代西方现代化思潮影响,兼具东方传统儒学和西方公民道德价值观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隐蔽式和渗透式教育,提倡“无意识”工作方法严格地说,国外并未正式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却在事实上实施着更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在于国外大都采取隐蔽式教育方法。
所谓隐蔽式教育方法,即指在诸如“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或公民道德教育”等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国家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无限度延长和扩大,却又极力想给人一种“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原因在于其力图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
当然,西方国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即政治性色彩很容易被看穿: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二)强调国民整体教育,注重环境熏陶国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强调对全体国民的整体教育,诸如新加坡的“能力教育”、“双语教育”、“道德教育”,美国的“爱国”“修养”“诺言”三培养,日本的“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使其成为热爱真理与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德育模式,都体现了对全体国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同时,现代西方国家还相当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因此,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注重利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诸如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规划、学习研究风气、教师榜样、人际交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道德风貌、法律规划、交往和沟通习惯等,都成了环境影响和熏陶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学科综合、寓德于教,善于形成教育合力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国外在教育实施中还注重学科综合,寓德于教,善于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在国外许多高校,就非常注意发挥各种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道作用”。
通过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的选择等,力图对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都蕴含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历史可以使人借鉴,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地理可以养成人对环境的正确态度,体育可以增强人的竞争、合作意识。
在国外高校,通过各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整合,使各学科教育都共同对品德意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美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交融性,重视学生的广泛参与;韩国将国民精神教育深入一切教育活动中,在很多教材中都间接或直接反映道德教育,全员教育。
(四)引导个人道德认知,重视道德实践道德认知教育法,是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从而了解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并最终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一方法被西方很多国家所采用并发展。
该方法的核心在于两点: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实践。
简单地说,就是先做出道德认知和判断,然后在根据自己对道德认知,付诸道德行动。
这一过程看似烦琐,但不可省略,道德认知和判断就是要解决“前道德问题”(即理论道德问题),而其最终目的则在于道德实践,或者说实践道德。
美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认知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新加坡通过“设定场景—学生进入场景—体验—选择”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思考做出道德选择付诸道德实践,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三、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突出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
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隐性教育,这也致使受教育者容易排斥或反感空洞的理论说教。
鉴于此,我们应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并且突出隐性教育的作用。
“灌输理论”由列宁提出,是指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
很多国家在不断地对其公民进行隐蔽的思想灌输,或者叫渗透。
这启示我们的学校要经常通过职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还可以开设历史、哲学等课程来影响学生的思想。
同时要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即通过对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等做出规定来影响学生。
(二)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弘扬国民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的活动。
这里的“人”,并不单指一个人,更不是仅限为学生,而是国民全体。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和重构教育格局,即以全体国民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国民全体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全民教育体系。
这个庞大体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民精神为基点。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导向和精神力量,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
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
这是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所在、核心所在,也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国民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的国民精神集中表现为,勤劳、朴实,上进、不屈,仁爱、智慧,因此,我们——尤其是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素养和精神,倡导新的严谨、思辨、开放的国民精神。
(三)贯通古今,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融汇中西,是我们借鉴的前提,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做好的工作,而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贯通古今,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发展,使我们沉淀了灿烂辉煌的思想、文明成果,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而这一切都将构成当代乃至以后每一时代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