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二、沃尔夫的创作思想: 沃尔夫的创作思想:
⒈意识流的理论后援之一:针对传统写作,强调心理 意识流的理论后援之一 的真实。(例:《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 ⒉意识流: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具有叙事人不介入 意识流: (叙事人照实记录),致力于再现人物似水流淌不息 的意识过程,以感知觉交和意识、潜意识、思想、回 忆、期待、情绪以及忽动忽西自由联想等特征。与传 统心理描写相比,除了以主观感受为中心,更在于把 意识看成变化无常,难以预测、理解,而且错杂混乱, 故而只能由叙述人照实记录的东西。 示例:《海浪》
(2)是无法切断的生命之流。 (3)是“一”和“多”的统一。 (4)不可预测性——创造性。 2、存在场所:记忆之中 落脚点: (三)落脚点:生命本身——生命进化论:生命进化的 原动力是生命的冲动。 三、直觉与艺术 1、两种认识方式:理智和本能。 、两种认识方式:
针对自然哲学,柏格森把理智和本能 理智和本能看成既对立, 既对立, 理智和本能 既对立 又互补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又互补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本能不同于 动物,是一种与智力、理智、 动物,是一种与智力、理智、乃至形而上学相关的 本能。 本能。 柏格森的举例:蜜蜂建巢。 柏格森的举例 2、能向我们揭示生命最深层秘密的本能——直觉 、能向我们揭示生命最深层秘密的本能 直觉 是直接的意识,或摆脱了自我关注并意识到自我 的本能,它是对生命本身的直接领悟,是从内部 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叫“共鸣”。
小结: 小结: 柏格森基本观点: 柏格森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精神和物 质之外的“生命冲动” 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宰, 质之外的“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宰, 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一个永不 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只能靠 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 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 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出感性与理性 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 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他还认为人的 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 物理时间的替代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 物理时间的替代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绵 延到“现在” 把 现在”延宕到将来。 延到“现在”,把“现在”延宕到将来。
3
a
b
c
4 1 5 2
a a b c
b
c
2、理论来源: 、理论来源: (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 ①艺术的本质:模仿说。(与柏拉图的区别) ②悲剧的功用:陶冶说。 结论: 结论:艺术是艺术家根据某种目的, 就感性和理 性能把握的事物作出安排。
(2)托马斯:美是一种使人感觉得到愉悦和快感的 )托马斯: 东西 三原则: 三原则: ①完整性 :突显对象于时间与空间,使审美对象在 没有边界的时空背景中光辉夺目地为人领悟。 ②和谐的比例:把对象看成际界间部分(形式线条) 与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感觉到它的节奏 。(先直 觉感知,后分析理解) ③光辉和色彩:是表象与一切事物中神圣目的艺术 发现,是美之为美的根源,是艺术家在最初想象映 出这个审美形象时的那一最美的特质。
示例: 《尤利西斯》写毛莱睡意朦胧的意识流动:“①一 刻钟以后这个早得很的时刻②中国人应该起身梳理 他们的发辫了③a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b 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他们的睡眠c除了一两个晚间还 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④a隔壁那个闹钟鸡一叫就会 大闹起来b试试看我还睡得着不c一二三四五⑤a他们 创造出来的星星一样的花朵b龙巴街上的糊墙纸要好 看得多c他给我的裙子是那个样儿的。”
3、其它:现代文学中京派以及东北作家群的忆旧 型乡土小说与表达深切体验的散文。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沈从文的《边城》等。
威廉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威廉 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意识流概说: 意识流概说:广义上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发展起 来的心理小说;狭义上指20世纪初开始,包括乔 伊斯、沃尔夫、福克纳等一系列小说家从传统小 说中作者的介入撤出,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 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 人物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对拓展文学的描述范围, 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了重要作用。 典出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意识并不 表现为零零碎碎的片段。譬如,像‘一连串’或 ‘一系列’等词,都不似原先说的那样合适。意 识并不是片段衔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 ‘流’的比喻来描述它是最自然不过的了。此后 再谈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意识流或思想流, 或主观生活流吧。”
与现当代文学的联系: 与现当代文学的联系: 1、现代文学初期的创造社团提出“自我表现”的 文学观。创造社同人认为:“自我表现”的欲望或 冲动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动力。 郁达夫在《文学概说》 郁达夫在《文学概说》中提出如下见解:人类所具 有的“生的心思”“生的冲动”常常表现出一种 “创造欲”,这种“创造欲”正是人类进化的原动 力,文学是“人生内部深藏着的艺术冲动,即创造 欲的产物”。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提出了“生 郭沫若在《 郭沫若在 生命底文学》 命是文学的本质,生命是文学的反映”;“生命的 文学是个性的文学,因为生命是完全自主自律的”, 由此可以窥见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的影响。
共分9章,大部分章节由书中6个人物的内心独白组 成,这3男3女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各个阶段都在各 自的回忆中展开,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代表了一种 生活态度。 作家说过,小说家应该按照顺序,记录纷坠心田的 “万千微尘”,描述出一事一景给人的意识印上的 痕迹。《海浪》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正是每个人在 各个具体时空中环境中的印象、感觉、情绪、思考 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联想所构成,作家赋予各个人 物绝对自由的心理空间,自己似乎完全退出了小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散漫无中心,人物一生的意识 “微尘”因为不同阶段上的心理特征而被聚集到一 个个焦点上,心理时间中共时性的、貌似散乱的心 理活动因从童年到老年历时性物理时间的参照,逐 渐清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显出现代西方社 会中人们对自我存在的困惑和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 迷惘。
2、张承志的摄影散文《大陆与情感》:是作者翻 阅老照片时发表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回忆与感想, 是一种文图对话的情感记忆,是生命的向往。 他在《相约未来》中写道:“我在自己心中,会永 远牢牢地抓住一幅画。它是我一世的憧憬。……对 着这幅心中的画,我独自注视了那么久,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后来我明白,这幅画已经如镂如蚀,慢 慢地刻进了我的心房”,这是人与自然,民俗,历 史,生命的高度融合,是以一种直觉体验的方式记 录下来的,和柏格森说的纯粹的记忆几近一致,绵 延在其间产生。
3、特征: 、特征: (1)与理智交融 )与理智交融,高于理智。 (2)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 (3)整体性把握对象。 )整体性把握对象。 《笑》 (1)笑的原因: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永不重复 )笑的原因: 自身。笑是对不完善或无生命的纠正。 示例: 示例:①活生生的人像一架机器般不断重复自身。 EG:悲剧人物激辩时的坐下②遵循法律、法规过 死。EG:莫里哀的医生宣称宁可为医道而死 ; 阿巴贡反对女儿与所爱的人结婚,呼没有嫁妆。 ③理想不能适应现实。EG:唐吉诃德把风车当巨 人。
柏格森与直觉主义: 柏格森与直觉主义:
一、柏格森简介 二、绵延说 起点: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 时间。 (一)起点:生命的本质现象 时间 两种时间观: (1)传统的时间观——广延 1 —— (2)真正的时间——绵延 关于绵延。 (二)关于绵延。 1、特征: 、特征: (1)只有在活生生的生命过程,才会有纯绵延的形 式出现。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主讲人:王伟
背景: 导论中讲到西方的当代文艺理论经历了两大主潮, 两次转移,两大转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直觉主 义与意识流正是这种趋势的证成部分,直觉主义产 生在实证主义流行,传统的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灵 肉失调)的时代。目的在于揭示人类生存的根本问 题,强调创造性、非理性及无意识,最终将形而上 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同样,意识流作为直觉主 义的延续,将人们的视野由外在转移到内心的体验 与发现,对文学创造也起了推动作用。
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5.2.3——鲜活的水流:意识不是由确定的意象组成, 而是每一个意象都浸染在围绕它们流动的活水中, 惟有在活水的流淌中显示意象之间忽近忽远的关系。 故而意象的意义和价值都在伴随它们的光影,即水 流之中,是为后者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乃有常 新不败的意蕴出现。
4、意识具有选择性 意识总对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关切,同时又 排斥着其他对象或对象的其他方面。而且这些选择 作用不一定被我们觉察。(例见:乔伊斯美学观— —完整、比例、鲜明)
是一种直觉, (2)艺术的本质 是一种直觉,是心灵的感知形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直觉 式,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意味着超越理性,统万 端为一体。(创作论/阅读论) 4、运作过程: 、运作过程: 柏格森说: 柏格森说:“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 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 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把我们自 身输入客体内部使之融合为一的方法,类似于想 象或移情。(如:入戏)
提着灯笼,遮着被斜风细雨所撕破的伞,在夜的 神社之前走着,衣裳和灯笼都给风吹卷着,侧转 脸儿来避着风雨的威势,这是颇有些洒脱的感觉 的。现在我留心到这方面了,她也有些这样的风 度。至于我自己,在旁人眼光里,或许成为她的 丈夫或情人了,我很有些得意着这种自譬的假饰。 是的,当我觉得她确是幼小时候初恋着的女伴的 时候,我是如像真有这回事似地享受着这样的假 饰。而从她鬓边颊上被潮润的风吹过来的粉香, 我也闻嗅得出是和我妻所有的香味一样的。…… 我旋即想到古人有“担簦〔簦(dēng)〕伞。亲 送绮罗人”那么一句诗,是很适合于今日的我的 奇遇的。
意识流作家的艺术观点: 意识流作家的艺术观点:
一、乔伊斯的美学观。 乔伊斯的美学观。
1、基本观点:艺术作品是一个审美客体,独立于作 、基本观点: 者的人格。 理解:文学经历了抒情文学到叙事文学,抒情文学 重在表现自我,叙事文学情感中心则与作者和读者 保持距离。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赋予小说中人物自 由的心理空间,于是“叙事就不再纯然是个人的了。 艺术家的人格化入叙事本身之中,围绕小说任务和 事件流啊流啊,就像一片生命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