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1 / 9 蠕形螨病的诊断和治疗
蠕形螨病亦称为毛囊虫病 或脂蠕病, 是由蠕形螨寄生于犬、 猫的皮脂腺和毛囊内而引起的一种常见而又顽固的皮肤病。 各种蠕形螨均有其专一宿主, 互不交叉感染。 主要特征为脱毛、 皮炎、 皮脂腺炎和毛囊炎等[1]。 1 病原 蠕形螨属蛛形纲前气门亚目蠕形螨科蠕形螨属。 虫体细长如蠕虫样, 呈半透明乳白色。 一般体长 0. 170. 44mm, 宽 0. 0450. 065mm, 外形上可分为前、 中、 后三个部分。 口器位于前部, 呈膜状突出。 中部有四对短粗的足, 各足基节与躯体腹壁愈合成扁平的基节片。 后部细长, 表面密布横纹(如图 1)。 雄虫的生殖孔开口于中部的背面, 雌虫的生殖孔则在[2]。 腹面第四对足之间图 1 2 生活史 蠕形螨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 整个发育过程均在宿主的毛囊或皮脂腺内进行。 发育史包括卵、 幼虫、 若虫、 成虫 4 个阶段。 雌虫在毛囊或皮脂腺内产卵, 几天后卵孵出幼虫,幼虫蜕皮变为前若虫, 再蜕皮变为若虫, 最后蜕皮变为成虫。 全部发育期为 1824 天。 3 发病机理及诱因 蠕形螨可吞食毛囊上皮细胞, 引起毛囊扩张, 上皮变性。 虫多时可引起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 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 蠕形螨钻入毛囊皮脂腺内, 用口器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 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的化学刺激使组织出现炎性反应, 虫体在毛囊中不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繁殖, 逐渐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扩大, 甚至增生肥大, 引起毛干脱落。 此外由于腺口扩大, 虫体进出活动, 使化脓性细菌侵入继发毛脂腺炎、 脓疱[3]。 多数健康犬也寄生有少量蠕形螨, 一般无症状, 但虫体大量繁殖, 会引起发病。 蠕形螨发病除与免疫、 遗传因素有关, 还和动物年龄、 饲养环境及应激等有关。 其他如有虱、蚤寄生虫叮咬、 真菌感染以及营养因素(宠物犬饮食往往单一, 例如长期食肉, 缺乏各类维生素)、 护理不当(常用碱性清洗液易引起犬的油脂保护层破坏) 等诱发螨病。 4 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于未满一岁的幼犬, 以 5-6 个月居多。 成年犬也有部分发病, 多见于发情后期或产后的雌犬。 病变有局部性的, 也有全身性的。 局部病变时, 眼睑、 口唇周围及四肢末端为多发部位。 一般引起的痒感并不是很强烈, 但继发感染出现炎症时, 会---------------------------------------------------------------最新资料推荐------------------------------------------------------ 3 / 9 出现强烈痒感。 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 4 .1鳞屑型 主要是在眼睑及其周围、 额部、 口角、 鼻端、 趾间等处, 有脱毛, 可见秃斑, 界限明显, 毛囊周围有红润的小突起, 并伴有皮肤轻度潮红和麸皮样碎屑, 皮肤显得粗糙略微有龟裂, 之后皮肤呈红铜色, 患病部位几乎不痒[4]。 有的可长时间保持原型, 有的会因为继发感染而发展为脓疱型。 4 .2脓疱型 发病部位主要是在颈部、 腹股内侧等处, 后期可能蔓延全身, 体表脱毛严重, 有大量的红斑, 皮肤变肥厚, 往往形成皱褶。 可见弥漫性小米至麦粒大的脓疱疹, 压挤时可挤出脓汁, 破溃后形成溃疡, 并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出现全身症状, 严重的病例会因为脓毒[5]。 血症或者自体中毒而死亡 5 临床诊断 引起宠物犬皮肤病的因素很多, 加上临床病症相似, 易造成误诊。 建议按以下方法进行诊断。 5.1临床检查 通过一看二问三嗅 了解犬发病情况, 一看主要看发病部位、 病变面积大小, 有无丘疹, 脓疱疹及脱毛和痂皮。 蠕形螨病最初在口角口唇处形成丘疹皱褶。 二问是通过问诊了解皮肤病的性质是否有与病犬接触史, 犬是否有痒感。 传染性皮肤病通常与蠕形螨、 疥螨、 真菌等感染有关, 通过问诊和流行病学调查, 可建立初步诊断。 三嗅: 闻气味, 蠕形 螨病犬常散发明显的腥臭味。 5.2病原体检查 5. 2. 1 显微镜直接检查法 在病变部位与健康交界处用刀片刮取皮屑、 痂皮直到稍微出血为止, 将刮取的病料置于载玻片上, 滴一滴香柏油软化, 盖片置于低倍镜下检查, 发现虫体即可确诊[6]。 5. 2. 2 虫体浓集法 有时采取的病料中虫体可能较少, 为了提高检出率, 可用此法。 先取病料置于试管中,加入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或于酒精灯上煮沸, 使皮屑、 痂皮溶解, 然后自然沉淀或离心沉淀, 弃上清液, 吸取沉渣制成涂片镜检。 5.3 鉴别诊断 动物有无搔痒, 是将蠕行螨和其他类型螨虫相区别的重要特征[7]。 对有明显症状的蠕形螨病, 根据发病季节、 患部皮肤的变化确诊并不困难, 本病的早期诊断较难, 应与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皮肤病相区别。 (见表 1) 表 1. 相似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皮肤病 病原 寄生部位 典型症状 诊断方法 蠕形螨病 犬蠕形螨 毛囊和皮脂腺 脱毛, ---------------------------------------------------------------最新资料推荐------------------------------------------------------ 5 / 9 皮炎, 毛囊炎 刮片镜检 耳痒螨病 耳痒螨 外耳道 耳部搔痒, 耳廓内 有棕褐色分泌物[8] 耳镜检查或 刮片镜检 疥螨病 犬疥螨 皮肤内 剧烈搔痒, 有疹状突起[9] 刮片镜检 真菌性皮肤病 小孢子菌 被毛、 表皮、 趾爪 角质蛋白组织 界限明显的圆形脱毛斑 伍氏灯照射 蚤病 犬栉首蚤 体表 强烈搔痒。 皮肤及被毛根部附着煤焦样颗粒[10] 在犬体上发现蚤或进行蚤抗原皮内反应试验① 注释: ①将蚤抗原用灭菌生理盐水 10 倍稀释, 取 0. 1ml 腹侧注射, 5-20 分钟内产生硬节和红斑, 证明犬有感染。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46 治疗 治疗原则: 杀虫, 防止继发感染。 常用的杀虫药物注射的有伊维菌素、 多拉菌素, 喷剂有福莱恩、 螨康宁、 886、 螨灭等, 药浴用的有法国维克派愈妥香波、 双甲脒溶液、 螨净等。 防止继发感染一般选择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拉定、 林可霉素, 口服药有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7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 2008 年 7 月, 藏獒犬, 雄性, 三个月, 15kg。 临床症状: 头面部、 颈部、 胸部及四肢皮肤脱毛, 毛囊肿胀, 部分已破溃, 流脓血样分泌物。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体温 39. 8℃。 实验室诊断: 在颈部健康皮肤与患病皮肤交界处, 用灭菌过的刀片刮取少量皮屑与痂皮, 刮至出血为止。 将病料置于载玻片上, 滴一滴香柏油软化, 盖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发现大量活的蠕形螨。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 30*10*10*109∕ L(正常值 6-179∕ L) , 嗜中性粒细胞数 17. 5*109∕ L), 淋*10巴细胞绝对数 8. 09∕ L(正常值 1. 0-5. 09∕ L)。 白细胞总数、 淋巴细胞绝对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109∕ L(正常值 3. 5-11. 5说明有炎症。 结果 诊断为蠕形螨病, 并继发急性毛囊炎。 处方 治疗: 第 1~3 天 1. 通灭 0. 75ml 皮下注射 每五天一次, 连用 7 次 2. 0. 9%生理盐水 150ml 林可霉素 0. 2g 静脉滴注 3. 5%葡萄糖 150ml 维生素 C 0. 5g 维生素 B6100mg 静脉滴注 4. 氟辛安 0. 8ml 皮下注射 5. 破溃处用双氧水、 生理盐水冲洗处理。 6. 百克瑞 1 瓶 外用 7. 螨康宁 1 瓶 外用 第 4~6 天 体温正常, 食欲正常, 渗出液减少, 急性毛囊---------------------------------------------------------------最新资料推荐------------------------------------------------------ 7 / 9 炎得到有效控制。 1. 林可霉素 0. 2g 皮下注射 2. 复合维生素 2ml 皮下注射 3. 黄芪多糖 2ml 皮下注射 连用 3 天 第 7 天后, 破溃处已收干, 皮肤感染得到进一步控制。 1. 头孢拉定 0. 5g 皮下注射 连用 10 天 2. 螨灭 洗剂每 7 天药浴一次, 喷剂每天 2 次, 和百可瑞交替使用。 3. 螨康宁喷剂 每天 1 次 4. 复合维生素片 2 片/次 口服, 连用 10 天 用上述方案治疗一个月后, 皮肤感染已完全控制, 毛囊恢复正常, 有新毛开始生长。 再次刮片镜检, 螨虫数量已明显减少且大多无活性。 再坚持用螨灭洗剂进行治疗, 螨康宁喷剂停用。 2 个月后恢复正常, 新毛完全长出。 8 讨论与体会 蠕形螨病一般不易发生, 但在洗护不当、 环境不卫生及犬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致使犬蠕形螨病的发生和发展。 应以预防为主, 保持犬体表、 犬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 经常消毒,杀螨抑菌, 除虱灭蚤, 入夏后常用宠物药浴液洗浴。 患蠕形螨病的犬大多免疫力低下, 且多为幼犬,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免疫增强剂,如免疫球蛋白、 黄芪多糖、 干扰素等, 同时补充维生素, 对促进皮肤再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继发细菌感染的犬要配合使用抗生素, 以控制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