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24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10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0 24.094
蠕形螨致病因素探讨
游绍阳’高文 高隆声’彭芝。龙施羽。 1.南华大学老科协研究所42 1 00 1 2.衡阳师范学院医院3.学生科研小组成员
2008~201O年我们对衡阳市两所大学学生
进行了蠕形螨的调查,共检查390人,蠕 形螨阳性1 64人,阳性率42.1%。因蠕形 螨引起面部皮损2O人,发病率为12。2%。
我们的调查显示蠕形螨的致病因素与蠕形 螨的虫种、感染度和人们的卫生习惯、过
敏体质、内分泌代谢紊乱、滥用化妆品以 及饮食、胃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有 关。 装嘈鼋潮 l l_≯ 0_0i l 0__ll i
大学生;蠕形螨;发病率;致病目素
2008~201 O年我们采用群体随机抽样
的方法,对衡阳市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进行了蠕形螨的调查,共检查390人,阳 性164人,阳性率42.1%(164/390)。因
蠕形螨引起面部皮损20人,蠕形螨病的发
病率为12.2%(20/164)。我们对蠕形螨 的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衡阳市两所大学的学生,年 龄17~22岁共390人,其中男生152人,女
生238人。 1.2方法采用群体随机抽样,检查方
法采用透明胶纸法
2.结果
2.1感染率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见表1。
表1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
塑 竺 塑:! 岔计3鲴 164 -tZ.i
检查学生390人,蠕形螨阳性164人, 阳性率42.1%(164/390),其中男生152
人,蠕形螨阳性65人,阳性率40.7%(65 /152),女生238人,阳性99人,阳性率 41.6%(99/238)。经统计学处理,男女 生蠕形螨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2.2发病率 检出有蠕形螨感染的大学生164人, 面部有明显皮损的20人,发病率为12.2% (20/164)
2.3皮损的临床表现
皮损的临床表现见表2。 表2皮损的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分布 患病人数 构成比(%) 螨不容易出现皮损。(5)内分泌代谢紊 乱,调查中发现内分泌代谢紊乱,雄性激 素分泌过多,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容易 堵塞,易造成脂溢性皮炎:(6)滥用化妆
品,某些化妆品对某些人来说是致敏源,
使用不当,易诱发面部皮炎,希望爱美的 女青年要慎用化妆品,不要弄巧成拙:(7)
有些皮炎例如酒渣鼻虽有蠕形螨感染,但
病因不明,可能与钦食、胃肠道功能紊乱、 精神因素等有关
3.2蠕形螨系条件致病螨,其致病性
不强,在多数情况下,它与宿主成共栖关
系。我们调查显示人体感染蠕形螨后,引 起皮炎的仅占1 2.2%,说明其致病性不
强。有些人感染蠕形螨后,所以引起皮炎 也与宿主卫生爿惯和免疫状态以及是否有 继发的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3.3人体对蠕形螨的感染无免疫性,不
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均可感染,感 染后,不容易彻底清除,蠕形螨可通过直 接接触和问接接触重复感染,感染者中多
数为单纯毛囊蠕形螨,少数为皮脂蠕形
螨,偶见混合感染。 3.4蠕形螨主要寄生在人体的鼻、鼻
沟、上额、下颏、眼睑周圃、和外耳道,也 可寄生于头皮、颈、肩、背、胸,以及乳
头、大阴唇、阴茎和肛门等处毛囊和皮脂
腺中,刺吸毛囊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的内容 物,也可取食皮脂腺分泌物、角质蛋白和 细胞代谢物。大多数人感染蠕形螨后,无 自觉症状,亦无明显皮损,仅少数人感染 蠕形螨后,螨虫侵入毛襄和皮脂腺内,由 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分泌物的化
学刺激,出现炎症反应,由于螨虫的不断 繁殖和炎症的不断发生,使毛囊和皮脂腺 产生病理损害,增生肥大,上皮变性,毛
细血管扩张,最后形成螨性皮炎,表现为 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散在的针尖
至粟粒大红色丘疹,小结节,脓疱,结痂, 脱屑,皮肤表面粗糙,甚至凸凹不平等。 3.5对于蠕形螨的致病性,多年来学
者们争论不休.主张非致病的一方, 客
下辛争第188页§
》 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24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10
缝康饮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加 强运动;血脂异常以“70~74岁”组最高,
并随着年龄的增高,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降 低。说明岁数越大的老人在日常的行为生 活方式中就比较注意自己的血脂;血糖异
常的患病率虽然低于高血压、超重、血脂 异常的患病率,但对机体各器官影响较
大,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应注意及时调 控;而本研究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 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尿酸是嘌
呤代谢的终产物 人类血中的尿酸值变化
受饮食习惯、体重、性别、种族、生活方 式及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1980年方圻
等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了502名成年 人高尿酸血症调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
1.4%,1996年至l997年,杜蕙等对上海市
某社区2037名居民进行高尿酸血症调查,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l0.1%1 1。本次调 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2.9%,均高
于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说明由于经济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人口老龄 化,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正
日益增高 I。国外学者l6f认为,胰岛素
抵抗是产生MS的主要原因,肥胖是导致 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环节之一,加之MS危
险因素之间的互相协同作用,大大增加 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本研究中高
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MS危险因素的
患病率,Malik Sf 1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患 病率在MS患者中占第一位,与本研究结
果相一致。 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对于预防和控制 MS相关危险因素非常关键,积极进行降 压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心血管
病的危险。对于近期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尿
酸这一危险因素,由于高尿酸血症与代i身于 综合征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且多数无任
何明显症状,故及早在人群中开展健康教 育工作,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很有
意义i i。我们认为,分析老年人群MS及其 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及时采取相应
干预措施,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 要意义。 …陈家伟.代谢综合征正在威胁人类健 康[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7): 529
[2]金其林,宋晓敏,伍佩英,等.社区人 群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 9(5)
:342—544 [5]方圻,陈灏珠,郁知非,等.中国人血 尿酸调查及其与血脂的关系.中华内科
杂志一985,22(7):454—458 [4J杜蕙,陈顺乐 王元,等.上海市黄浦
社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5(5)86--89 [5】邵继红,徐耀初,莫宝庆 等.痛风与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疾病
控制杂志.2004,8(2):1 52--154 [6]Ninomiya JK,Lltatien G,CriqWiH,
aa 1.AssocUon of the met~aboficsyn drome withstory of myocarfl infaraion andr0ke.
nthen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Circulation,2004, 1 09(1 42—46.
[7]Malik S,wbng ND,Frankin SS,a a1.
Impac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n mortity
frOm coronary he&rtse&se.caovascular
disease,and all causes In Umted Statea add ̄sEJ5. Circdafion,2004。】】0 (1 0 1 245—1 250 f8]陈国玲,冯向教,关丽君.团体人群高
为流行病学。 上接第1 92页
观事实是感染蠕形螨的绝大多数人无体
征、无症状,所以说蠕形螨不致病;主 张致病的一方,客观事实是在面部皮损
严重的红斑、丘疹、洒渣鼻的病人身上 多能找到蠕形螨,所以说蠕形螨致病; 近年来多数学者倾向干蠕形螨是一种高感 染率、低致病性的条件致病螨,在一定 的条件下可以致病。实验证实,人体蠕 形螨可吞食毛囊上皮细胞,引毛囊扩张
上皮变性,虫多时可诱发角化过度或角 化不全,真皮毛细管增生并扩张,寄生 在皮脂腺的螨虫还可引起皮脂腺分泌阻
塞。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变态
反应。蠕形螨昼伏夜出,在毛囊口爬进 爬出可携蒂病原微生物进入皮肤组织内,
引起毛囊周圃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这时可出现红斑、丘疹、结痂,皮肤粗 糙等一系列症状。大量的调查证实,患 有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
炎、脸缘炎等皮肤病的患者,他们蠕形 螨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及
一般皮肤病人,说明蠕形螨是引起上述 症状的病因之一,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
感染蠕形螨不出现上述症状呢?合理的解 释是宿主的个体差异,使人体对螨虫的 感染表现出不同反应,部分人可出现临
床个症状而另一部分人则不表现任何临床 症状。
[】]高隆声,游绍阳,高文,等.大学生蠕 形螨感染率、人体分布、传播方式和感 染途径的调查.中国科技信息.2009, (2I):i9i [2]游绍阳,高隆声,贾小平,等.大学生 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医学动物防制. 2008,24(1 0):762
[5]刘亦苏,杨雅平,谢聃,等.大学生蠕 形螨感染-睛况分折.中国寄生虫病防治 杂志.2005,1 81 5:596 梁裕芬,周德喜.人体蠕形螨防治研究 概况.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j,9(4)
1 82~1 85 注:参加本文调查的还有徐暗飞、何见 兰、周颖、杨洲、李伟娟、陈文安、蒋
风等,特此致谢。 ㈣ 鬻 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