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教育思想
(2)比较:
A、人性改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育本质观
a、引发型教育本质观 代表人物——我国的孟子、李喁 、 罗泽南、《中庸》;西方的柏拉图、 夸美纽斯、拉伯雷、福禄倍尔等 b、锻炼型教育本质观 代表人物——荀子、王充等;西方的 《圣经》、罗耀拉、哲罗姆、奥古斯 丁等。 c、发展型教育本质观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张载、班 固等;西方的阿奎那、康德、桑代克 等。 B、工具型的教育本质观 a、为生活做准备 代表人物 —— 法国的 蒙田 、德国的 斯宾塞、美国的马格莱等。 b、为社会服务 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凯洛夫、日 本的宫原诚一、美国的弗罗姆等 C、教育是发展人的过程的教育本质 观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等。
现代教育方法观及特征:
A、现代教育方法观主要包括: 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斯金纳)、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罗杰斯、萨特等)、信息加工理论的教育方法观(加涅)等。 B、现代教育方法观的特征是: 第一,都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科学性较强; 第二,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学生主体性培养的 关注。
(一)一些主要教育思想问题的现代观念
1、教育本质观
(1)概念 教育本质观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看法的总称。而教 育本质是教育内部各要素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回答教育
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本质具有内在性、普遍性、稳定性和独特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育本质观(属于主观范畴)具有发展性即趋真理性、个 人差异性和社会性(阶级性)。
代表人物: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古罗马的西塞 罗、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等。
基本特征:
还没有从哲学、神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分 化出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近代(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
夸 美纽斯 (捷克)、洛克(英国)、卢梭(法国)、裴斯泰洛齐
——
现代课程观的特点: A、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B、课程内容的全息性 C、课程结构的趋平衡性 D、课程实施的人化特征
(3)课程类型
按课程组织特点划分有: A、分科与综合(内容的综合程度) B、静听与活动(实施方式) C、显在与潜在(呈现状态) D、必修与选修(管理要求)
5、教育方法观
(1)概念 教育方法观是指导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或教育思想家设计教学 方法、教学摸式的思想的总称。而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
——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人具有一定的生理潜能。教育即是依据人的生理 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活动。 (3)教育功能──就是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带来的各
种结果和影响。 *从教育功能的影响和范围来分,可以分为教育的本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从其产生的作用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 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包括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
(2)比较:
历史上的教育方法观及传统教育方法观的特征: A、历史上的教育方法观有: 原始启发型的教育方法观(孔子、苏格拉底)及注入式教育方法 观、惩戒型教育方法观、放任型的教育方法观等。 B、传统教育方法观的特征: 一是以倡导者对“人性”的认识作为重要依据; 二是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思辨的,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秦到唐代(封建由形成到鼎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教育思 想占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有: 《孝经》、《淮南子》、《春 秋繁露》、《论衡》、《颜氏家训》、《师说》等。
宋元到明清(封建从稳定发展到走向衰落),宋元程、朱理学,是传统的 儒学教育思想吸收了佛、道后产生的新儒学思想;明清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发 生了动摇:无论是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提倡科学教育(受西学影响)的实学教育思 潮、洋务派教育思想都对几千年古典经学教育大胆否定。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文 献有: 《正蒙》、《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二程全书》、《小学》、《 童蒙须知》、《近思录》、《四书集注》、《朱子语类》、《训蒙大意示教读刘 伯颂》、《孟子师说》、《明儒学案》、《日知录》、《四书训义》、《思问录 内篇》、《思问录外篇》、《定庵文集》、《海国图志》、《劝学篇》等等。
2、人才观
(1)概念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 在教育上“人才”泛指“一切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2)比较: A、传统的人才观 古代中西方对人才素质的共同要求都是“和谐发展”、教育要培养完 人。 B、现代的人才观 首先,科技人才观的实质就是要培养“专才”即在某一专业领域具 有特殊才能的人,这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 求。进而,通才观要求在训练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人 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所谓STS教育)。即培养“通才”(具有人文精 神的“专才”或“科技人才”)。
d、安全的权利
4、课程观
(1)概念
一般认为,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 对课程的概念、编制、实施、评价等各方面的认识。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安排进程的总称,是学校向学生传授的 知识和技能、宣传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全部内涵 及程序安排
(2)比较: —— 传统课程观的特点: A、课程目标的偏向性 B、课程内容的片面性 C、课程结构的失衡性 D、课程实施的物化特征
——现代( 20世纪以来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
杜威(美国)等。
共同特征:
第一,研究的问题比较专深; 第二,很少有人构建包罗所有教育问题的完整的教 育学; 第三,一般教育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实践 基础之上的。
2、我国教育思想发展过程
—— 封建时期的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相互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以儒墨显学为核心的 教育思想复合体。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典籍有: 《论语》、《孟子》、《 墨子》、《劝学》、《礼记· 学记》等。
4、功能
—— 指导 (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 ,使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 。 ——鉴别( 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 就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 预测 (有助于人们合理地预测未来,勾 画教育发展的蓝图)。
(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1、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代(从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的教育思想)
3、学生观
(1)概念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
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教育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主 体。一般是指“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学习的 儿童、少年和青年。
(2)比较: 传统学生观主要特征:压抑学生的天性,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
(瑞士)、赫尔巴特(德国)、福禄倍尔(德国)、斯宾塞(英国)等
共同特征:
首先,他们都把教育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依附在哲学 、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之中; 其次,他们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他们每个人对教育现象理性思索后产生 的; 再次,他们的教育思想大多基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教育实践; 第四,他们的教育思想内容有许多揭示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对后 来的教育科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第五,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系之间差异较大,形成了观点不同、风格 各异的各种理论学说。
(3)当前国际社会的人才标准要求
A、重视人才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B、重视人才的应变能力; C、重视人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D、重视人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及跨国工作的能力。
(4)我国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A、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B、品德素质 C、文化素质 D、智能素质 E、业务素质 F、心理素质 G、身体健康素质
(3)现代几种重要的教育方法
A、掌握学习(布卢姆) B、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C、先行组织者教学法与范例教学法(奥苏贝尔、根舍因)
(二)现代的几种重要教育思想
1、终身教育观
(1)概念 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终身教育乃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 的各种教养的总和,它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正规教育 和训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总之,包括教育的一切方 面。同时,它又建立起一个适合于一切从生到死的继续的受全面 教育的体系。 终身教育的口号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现代的观点:
A、学生是发展的人 a、概括的说,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如下: 第一,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第二,发展的顺序性(固定); 第三,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b、应该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十全十美是不符合实际的,不完善才是正常的。 ——中小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略P74—75)。 B、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责权主体 概括起来,学生的权利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欢迎各位老师来我校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潜山进校
2003.8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进校 王结才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 教育思想 概述: 教育思想的 含义、特征、 类型、功能;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的 基本内容: 学生 观、人 才 观、教育本质 观、教育方法 观;终生 教育、教育 民主化、全民教育、教育信息化等。
保尔· 朗格朗主要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终身教育的看法:概念、必要性、内容与 方法、意义、特征、建议。
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 活、学会生存。
2、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
(1)教育民主化的涵义、内容 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 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 可将其内容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A、教育机会均等——指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B、教育管理民主化(应该有广泛的公众参与)。 C、教学民主化——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