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与信仰

科学与信仰

科学与信仰贾湛(扬州电大,江苏扬州225002)内容简介:信仰是什么?科学与信仰无关吗?是信仰第一还是科学第一?信仰必须是有神的吗?信仰就是宗教吗?信仰为什么要自由?信仰要不要进化?这些是许多较高层次的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集中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信仰宗教超自然Science and FaithJia Zhan(Y angzhou TV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Jiangsu, China)Abstract:What is Faith? Doesn’t Science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belief? Which one must be given priority to, science or belief? Should men’s belief be based on gods? Is belief on equal terms with religion? Why do people appeal to the freedom ofchoosing belief? Is it necessary to devdlop belief?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 are concerned by many well-educated people.In this text,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se questions.Key words: science belief religion supernatural科学研究的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超自然的存在。

两者对立,但似乎又互补,高层次的人离不开信仰,于是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哲学上重大的课题。

目前的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宗教活动,反而更多人从宗教信仰中寻找精神寄托,使我们更有必要深思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信念为理解信念和信仰概念,先看看“相信”这一基本概念。

感觉和经验肯定是真理的源泉。

但生活中因为我们不能总是做重复的事情,不能事事都去体验,我们要利用过去的经验,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常常需要把现象记录下来,抽象成概念,上升为理论,才能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世界,改造这个世界。

显然“相信”具有效率因素。

它是信念和信仰的基础。

信念常常指的是对具体事物的一种判断的坚定的信心?那么这种坚定的信心又源于何处?实际上信念源于人们综合自身已有知识的概然判断。

很多信念最后证明是对的,但许多信念持有者并不能在验证前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所以更多的人认为这信念来自超自然的心灵感应。

所谓的直觉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越是发达的大脑中信息量就越多,综合信息的各种可能就越大,也极可能来不及反思就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有灵的感觉。

显然直觉是具有发达大脑的人类特有的东西。

二、科学需要信念科学研究是一个辛苦探索的过程,不仅需要智力,而且需要毅力坚持到底。

下面的事实让我们看到,科学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非理性。

在古希腊,人们早就发现了五种正多面体。

欧几里得坚信这五种正多面体是仅有的正多面体,这信念使他写出了《几何原本》这本科学史上第一本巨著。

现在我们知道他的信念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坚持正确的信念必然会得出正确的结果,但坚持不正确的信念,也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开普勒的研究是非常有趣的。

他当时坚信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早在希腊人就有“球之和谐”及“正多面体是完美”的信念。

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但开普勒却就是用这种奇怪的信念发现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信念的作用不一定是产生正确的结论,相反坚持某种信念,反而会导致发现问题。

产生新的知识。

比如毕达哥拉斯迷信数字,创立了数的宗教。

现在来说这种哲学没有什么道理,但正在他关于数的神话推动许多有希腊人对数的研究。

有趣的是,他坚信整数是完美的,所有的数都可以有整数构成。

但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在研究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比来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后称之为"无理数"。

该发现引起了该学派的恐慌。

无理数的发现被称为数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信念对科学的重要性就是在于坚持。

研究科学比干其他事业更需要百折不挠。

所有的现象背后有其统一的本质。

本来就是哲学博士的奥斯特坚信这一信念,坚持近十年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同样宗教意识较浓的法拉第坚信电既然可以产生磁,则反过来磁也可以产生电。

同样坚持的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同一时代的焦耳,更具坚强的信念,也是做是近十年的各种实验,证明了各种能量是互相转化的,并保持量的守恒。

科学发现的过程往往是程序很多,很复杂的过程。

避免研究问题虎头蛇尾的良药就是强烈的信念。

信念正确的并不很多,当事实证明原有的信念确实错误时,只好放弃。

恩斯特·马赫和长期坚持不承认有“原子”存在的,认为科学是用最省力的方法来最充分地把事物的真相表达出来,而能量能最好的补充经验的不足,而原子是人虚构的。

奥斯特瓦尔德在众多科学家的攻击下,学校逼迫他放弃他的哲学时,毅然辞去工作。

然而信念如此坚定的他,当他在布朗运动的贝利的研究成果面前,终于承认了原子的存在。

马赫也因亲眼看到了α粒子在荧光屏上的亮点而改变信念。

推翻唯能论的功臣玻尔兹曼在原子论上有杰出的贡献,但他用统计力学的方法导出熵的物理意义时,证实了与他初衷完全相反的退化论的结论时,他精神崩溃而自杀。

这是科学史上的悲剧之一。

显然把信念放在过分的位置并不好。

信念的坚持,加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就能发现和证明与原来的信念一致或不一致的结果。

信念的结合和交叉就能产生新的思想,逐步发现新的东西。

科学需要信念,这不是说不需要怀疑精神,而是信念加怀疑就能不断克服困难,解决一个一个难题。

三、信仰是人的高级需要信仰与信念是有区别的。

信仰与信念相似都有根据不足的特点。

这里我们把信仰定义为一个人的终极信念,也即不仅是各种具体信念的总和,而且是各种信念的有机联系,并把有关自身存在是意义的信念概括其中。

该定义与神学家田立克所谓的“信仰就是终极关怀”虽相似但细节不同。

信仰与人的求知、求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有关,所以是人的高级需要。

信仰实际上是知识的综合,道德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和智力的人,是不会去进一步追求感官现象之外的东西的,他们不感兴趣宇宙的形成,微观世界的结构;缺少社会意识的人,当然不感兴趣道德问题,所以只要自己过的好,不管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思考问题没有一定深度时,就不会反思自我,不可能去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谈不上一辈子需要有贡献,更不会去关心与自己没有直接联系的人们的生活的。

可见信仰与人的知识整合有关,整合能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则往往只有迷信,没有真正的信仰。

迷信是指完全不加怀疑的人云亦云,迷信根本不追求现象之间的正确联系,所以也不需要理性,不愿费心的让头脑中的概念产生逻辑联系,不仅如此,且总是以“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信条来自我安慰。

而信仰不同,信仰是有许多信念有机结合起来的,按上面信念的定义,信念不是不讲根据,而是产生这些信念的原因较多较复杂,暂时模糊,暂时难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但始终用理智来检验它考察它,并设法让自己逐渐明白这些信念的根据。

在这基础上,达到一定综合思维能力的人又进一步把自己的各种信念尽可能逻辑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信仰。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落后民族和落后社会没有形成自己的信仰体系,有的只是原始的宗教和迷信。

在一个落后环境里,人们忙忙碌碌只为眼前的生活,利益是他们首要关心的事情,至于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活着的价值被认为是极为次要的问题。

当人们没有信仰时,虽然存在零碎的信念,但零碎的信念只能驱使人们完成零碎的工作。

在这些缺少系统整合的零碎信念支配下,人们的行为缺少一致性,换言之,这些零碎的工作因为缺少方向性而很多是相互抵消的。

总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就非常缓慢。

显然没有信仰,社会必处在落后的循环中,发达的社会需要有信仰。

当人们有了信仰时,人们会自觉的根据信仰的生存价值取向,选择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从该意义上讲,信仰具有道德的功用,这是人的外在力量——法律不能取代的。

四、信仰不等于宗教宗教是一种与人的以往的传统、现实的生活和对将来的希望相关联的复杂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宗教有许多定义。

洛克认为宗教即对上帝的顺从。

斯宾诺莎认为宗教即对通过预兆和警告所确立的权威的顺从。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性的异化,是人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在虚构的超越者之上。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间力量的超人间化,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人民的鸦片。

科学的认识宗教应注意到宗教有三个层面:1.宗教的经典和教义;2.宗教的崇拜行为和礼仪活动;3.宗教的教职制度和组织。

可见我们不能只看到它耀眼的一方面即信仰,还要看到它还有与它的信仰紧密配合的强有力的组织功能。

而信仰只是指的一种完整的概念体系。

有的信仰没有形成宗教,而形成宗教的信仰总是非常系统的,非常有影响力的。

宗教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是因为它把信仰具体化。

宗教通过它的组织把它的信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仅控制了教徒的思想,而且控制了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习俗。

如今我们的很多节假日都来自宗教,如元旦,星期日等。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新的习俗替代,取消旧的习俗后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混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的确是人们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但没有宗教不等于没有信仰,特别是无神论的信仰,因为认为建立宗教很难处处与科学相一致,所以无神论的信仰往往不建立宗教。

但没有宗教的信仰又怎么推广,怎样赢得大众,这是个难题。

五、宗教的利弊一个向上的社会需要什么条件?用自组织理论可以推知:一是秩序,二是进步。

宗教“利”的一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宗教促成了与它产生时相适应的有序的社会秩序。

具体有如下表现:1、宗教认真严肃的气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完善。

2、宗教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道德功能。

成功的宗教主要社会作用就建立了有效的道德。

3、影响甚至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一种程度的节育和利用了社会能量。

4、强制教育促成信仰。

宗教“弊”的一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具有保守性,影响社会的进步。

具体有如下表现:1、过分强调信仰,把信仰放在一切之上,不允许对信仰有丝毫的怀疑,这会使社会缺乏思想自由的空气。

而思想自由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2、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过分干预,使人的自由受到过分的限制。

3、强烈的排它性,不但不易吸收先进文化,而且易产生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甚至战争。

六、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就科学与信仰的关系而言,大体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信仰绝对对立、排斥,水火不容;第二种观点认为信仰可以存在于科学还无法启及的地方;第三种观点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