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中国高新区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极

在中国高新区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极

在中国高新区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极
一、高新区是平坦世界的增长极
时下,有一本畅销于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书叫《世界是平的》,讲的是全球化。

借助这本书名——“世界是平的”,我要强调的是:高新区是这个平坦世界的增长极。

这一点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得到了证明。

尽管高新区在各国的名称不尽相同。

作为平坦世界增长极的存在,高新区的存在和发展说明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同时,区域竞争相伴而行。

世界竞争格局中的技术极就在这双重竞争中产生。

二、技术极的内涵
就像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一样,世界竞争格局中的技术极也已出现:美国硅谷的半导体和因特网,英国伦敦的创意产业,爱尔兰的软件,印度的IT外包,中国台湾的IC制造……
技术极(technopoles)这个名词由来已久,由于翻译和读者习惯的缘故,该词在我国多数被译为“高技术中心”、“高技术城”、“高技术园区”、“高技术走廊”等。

这种翻译使技术极与高新区等同了。

我认为,其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技术极”,是区别高新区概念或高新区的高级形态之一。

主要原因在于,当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时,技术极的几个特定内涵是其他概念所替代不了的。

第一,今天技术极的建立和发展有明确国家意志,如法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竞争极计划,要在3年内采取85项鼓励措施和15亿欧元发展竞争极;韩国也提出了将大德建设为技术极的计划。

第二,每一个技术极都有一个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地区优势的远景目标,相应地有一个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并发挥重要影响力的规划。

第三,每个技术极都有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在这个地域内,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第四,技术极中有良好的协作机制,产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各种非盈利组织和地方政府联合起来,以多种方式合作开发创新项目,实现协同发展;新的愿景和规划以及合作项目的确立都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官产学研的合作过程。

总之,技术极是一个建立在特色产业集群基础之上的,能将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相结合,使愿景目标与产学研内在发展动力和优势相匹配,并将规划落实到实施机制与措施的创新组织安排。

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全球化体系,我国高新区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作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已经成型。

如中关村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张江的生物医药,武汉的“光谷”,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西安的半导体产业等。

在这些高新区内,产业的上下游在专业园内集聚;产学研在具体项目中聚合;产品产值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日趋稳固并增强;各地政府均将其作为未来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

但是与世界竞争格局中的技术极相比,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高新区未来的出路在于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极。

三、如何在中国高新区中打造技术极
在我国的高新区打造参与国家竞争的技术极,首先,要有清晰的战略思考与决策,要深刻认识技术极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已经具有产业集群实力的地区,这一点更为重要。

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准确地把握地区产业优势和科技资源的优势,把握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相应的位置与份量;要结合本地特点研究产业成长规律、产业价值规律和产业组织规律;要与产业界、学术界共同选择具有优势的细分产业和技术路线并制定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目标愿景的规划;要总结理清走向愿景目标的发展路径、制定相应措施;要学会运用创新的组织保障愿景规划的实施。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极的区域特征,认识到真正具有高端能量的要素和产业集聚区不会遍地开花;要将国家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与具有优势的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极。

其次,要有推动技术极建设和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地方政府要在高新区内加快专业园的建设,加快吸引高端要素在专业园集聚,同时引导专业园在本地优势产业集群中发挥龙头和高端服务的功能。

中央政府应采取法律的、财政的和专项计划的方式,制定打造技术极的新政策,使中国高新区成为我国参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中央政府支持技术极的方式可采用“后认证方式”,即只有当高新区内的专业园里产业集聚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在国内同行业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时,再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尽快成长为世界竞争格局中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技术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