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第十章_针灸学基础(5至7节)

中医学:第十章_针灸学基础(5至7节)

(3)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穴位和四肢部
分(前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
后面穴位
返目录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酌予留针10~20分钟。慢性、顽固性、 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适当增加留针时 间。
● 注意观察
返回目录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直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平刺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
提 捻转补泻法 小、慢、轻
大 、快、
重疾徐补泻法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开阖补泻法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吸补泻法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 均匀提插捻转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五)留针与出针
留针─候气 方法 静留与动留(其间行针) 时间 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
部的腧穴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2.毫针刺法
●刺手 掌握针具 ●押手 固定穴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
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提 插 法
提插提法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jpg
毫 针
火 针
返回目录
三棱针
返回目录
皮肤针
返回目录
皮内针
返回目录
穴位注射针
返回目录
主要内容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与得
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返回目录
5
毫米 0.5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直 0.4 0.4 0.3 0.3 0.3 0.3 0.2 0.2 0.2 0.2 径5 2 8 4 2 0 8 6 3 2
mm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返回目录
二、针刺练习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1)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1.构造
质地 金、银、合金 针尖 松针状 针柄 圈柄、花柄、平柄、 管 柄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 坚韧 弹性 锈蚀 弯 曲针尾 艾灸
返回目录
毫针










返回目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2.规 格 长短规格
寸 15 1 1.5 2 2.5 3 4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刮针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 针感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 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 颤。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4)针刺补泻
● 针刺补泻原则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薛霁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返回目录
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
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
晕针现过象强闷头、晕汗、出恶肢心冷、、面脉色微苍弱白;血、压心下慌胸
降、不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
滞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3.针刺注意事项
( 1)禁刺: 1)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2)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 子 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3)皮肤状况:感染、溃疡、瘢痕。 (2)慎刺: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
宫收
返回目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 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针尖勾毛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