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学良放弃东北3000字

张学良放弃东北3000字

摘要:张学良,这位与20世纪相始终的百岁将军,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传奇色
彩的人物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命令部下执行不抵抗政策,
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而不抵抗政策的直接后果是整个东北三省的沦陷,
国民军主力撤退,并为日军日后的侵华行动奠定了基础。这种做法受到国人的指
责和痛骂,张学良也因此被骂为“不抵抗将军”。其不抵抗的原因有蒋介石的影
响,对时局的判断失误,自保心理,不佳的心理状态。

关键字: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原因
蒋介石的影响
资料显示:1930年7月12日,蒋介石就发电报给张学良,称“日本诚狡
猾阴险,但现非我国抗日之时,除另电外交部王部长外,希兄督饬所部,
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
“日本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
时蒋介石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即剿共而非抗日。张学良在事变后一
再强调的,“欲抵制日本,则中国必统一”,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
政府负起,而当时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还只是形同虚设,无论其地位、实力,
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学良独但巨任,确实也有点
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并没有做好抗日的准备,只是把日本的侵略当作了地方事件
对待。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著作中,都有一份材料,该材料说的是“九一八”
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
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
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因而在我国许多历史著作中,蒋介石不抵
抗,张学良执行便成了定论。然而,1931年9月18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
介石匆匆登上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沿江西航。永绥号军舰于9月19日到达湖
口,在此蒋接到上海方面的急电才得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他随即改变原定
计划,决定抵南昌后坐飞机回南京。也就是说,蒋介石根本没有机会发出所谓电
报。但同时又有很多资料显示,不抵抗命令并非蒋介石发布给张学良的,而是张
学良自己发布的。

虽然不能将“不抵抗”政策的责任全推给蒋介石,但在事变发生后,蒋介石
也默认了“不抵抗”政策,这一点在蒋介石允许张学良带兵入关而且不追究张学
良的责任就可看出。

不管不抵抗命令是谁发布的,张学良作为蒋介石政府在东北的最高长
官,领导人对他的的影响也是无疑的。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影响
也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时局的判断失误
资料:张学良出于错误的判断,于1931年9月6日下令给辽宁省主席臧式毅、
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
端。”

据张学良在晚年自述中所言,明确表示蒋介石当时对东北不拥有决策的能
力,这是自述中很有价值的部分,它印证了蒋中正特藏档案在内的有关记载。但
表示要个人承当不抵抗责任同时,张学良强调,他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关键
在于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标判断有误,没有意识到日本攘夺整个东北
的野心,主观上希望息事宁人,结果导致大局的失误。他虽然对日本的侵略意
图有所警觉,他认为它只不过是先找件事对中国挑衅,然后军人好有借口
说话,索取一两项在华利益而已。如果军人想扩大事态的话,日本政府就
会加以制止,而且吞并整个东北违反了国际条约,会惹起国际问题,于日
本本身也是不利的。所以,他认为日本不会这样做,就是想这样做也不会
做到的。

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对策。张学良采取了妥协,退让,不抵抗,尽
量用外交干涉加以解决的态度,总以为这么多年,一切问题都已经应付过
去了,认为这次日本侵略者也不过是采取虚张声势的惯用手法,也能以妥
协退让应付过去,根本没有想到会大规模来犯。因此,东北军既无应变的
计划,也无应变的准备,只剩下一个“不抵抗”的对策。

自保心理
当时的中国,各系军阀混战,东北军也是经历无数战役,军队疲惫,
不堪大战。1931年7月6日,他致电东北政务委员会,告诫:“此时若与
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
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中村事件发生后,日本国内对华强硬空
气高涨,形势十分险恶,他致电留守东北的军政长官荣臻:“日本人无论
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忍让,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再者,当时东
北军大都集中在从山海关到辽河的北宁路沿线及中东路沿线等地,而在沈
阳的军队只有17000人左右,这使张学良认识到敌强我弱,抵抗只是无谓
的牺牲,加上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战术落后,再加上当时张学良刚败给苏联,
士气严重受挫,一旦开战,他可能得不到如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
只会是丢掉东北领土和消耗自己的军事实力。由以上一系列情况看,他对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野心并非毫无所觉,不抵抗的原因主要基于抵抗必败的
判断,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看,毁了东北军,就是毁了张学良的政治资本。在那个
混乱的年代,军队才是权力的象征,才是权力的保证。抗日战争时,有些军队
游而不击,抗而不战,也是抱着同样的心理。张将军在晚年的回忆中说:“我
知道中国没有力量跟日本人打。”这才积极避战,迅速溃退。

不佳的心理状态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东北军被苏联红军打的落花流水。这一仗,张
学良损兵折将,共计损失了精锐的一万多人,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
铁路的特权。这一次大战,对于张学良来说,精神上伤了元气,使一向趾高气扬
的少帅的威风减了不少。除此之外,当时的张学良还好吸食鸦片,这也对他的心
理状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众所周知,鸦片进入大脑后,与内啡肽受体结合,能产
生强烈的轻快之感,吸入者会若生若死,云里雾里,产生无限幸福的感觉。但当
毒瘾来时,全身如千万爬虫在吞噬。吸毒不仅会消磨意志,而且会使人格发生改
变。因而长期吸毒的张学良在不佳的心理状态下,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采
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也是可以想象的。

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如果说九一八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或是
存在国民党政府的责任。那么,在日本已经占领东北广大地区并向锦州发动进
攻时,依然执行消极抵抗政策就更难以自圆其说了。在锦州的问题上没有猝不
及防,锦州所在后方是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
地障,而日军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怎
么看都可以打一下的结果却是主动放弃锦州,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张学良和
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

作为“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执行者,张学良也是有其局限性的。虽然作
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最高长官,但他的认识还是有局限性的。他自身的局限性决定
了他不可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看清当时事件的原因,后果和前进的方向。除此之
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有阶级局限性,张学良作为东北当时资产阶级的代表也
不例外。作为资产阶级,它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资产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不抵抗”这一政策来给张学良定性,而是在联系当时
的社会实际才能正确地评价这一政策与张学良。

总结
张学良不战放弃东北是一次历史性的错误,其原因上面已经介绍过了,但我
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佳的心理状态。当时的张少帅如果能有一个积极的
抗战和防备心态,摆脱受挫的阴影,他将是改写历史的人物。但就是由于心态,
他成了“不抵抗将军”。

参考文献
1. 白春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第十二卷 上海人们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2005年9月第二次印刷
2. 魏宏运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第一版 1981年2月第一次印刷
3. 陈延一著 《乱世枭雄 蒋介石》 东方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2008年9月第一次印刷
4. 张学继著 《张学良全传》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
5. 赵杰著 《“九一八”全纪录》 万卷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2005年8月第一次印刷
6. 朱汉国 杨群著 《中华民国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2006年1月第一次印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