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作用【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迅猛增长。
口译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职业。
然而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人总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当他们相聚在一起时,彼此之间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口译员不仅应该在口译中注意双方的语言障碍,而且还应关注双方的文化差异,文章力图对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作用作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口译;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1. 口译和跨文化之间的关系交际可分为同一文化内部成员间的交际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 即跨文化交际, 它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 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
在此过程中, 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 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
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 旨在传递信息, 促进交际的成功实现。
2. 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差别即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作为口译人员,要想方设法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必要的误解,保证交流双方的初衷,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局面,甚至笑话和不快。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中间人,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弥合文化沟壑,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关于一些习语翻译上,口译员能否译好习语,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理解习语的含义。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切不可望文生义,以免引起误解。
例如,澳大利亚有一位官员访问日本时说,日本在粮食和其他原材料的供给方面可以依赖澳大利亚。
”We happen to live in a land which has the capacity to supply you with food, and we will. We are not going to play funny buggers.”其中”play funny buggers”是澳大利亚的俚语,意思是”开玩笑”、”骗人”。
但是日本的口译员不知道这一俚语结果把它翻译成”我们的行为不像是可笑的同性恋者”。
这位口译员在文化交际这个层次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这也充分反映了,要把习语口译好,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虽然有些方法可寻,但最终还是要归根到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刻理解上。
以下提到的方法可供参考。
寻求对等原则。
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往往在文化上体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并且这种一致性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语言接触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同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语言的表述上有着相对的一致性。
1) 两种语言中有些文化概念比较对应或完全等值,表达形式也部分或完全对应。
这种情况适合直译。
请看下列习语的英汉语对照,无论是选词还是表意,两种语言的表达都是很相近的: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To teach is to learn·教学相长;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眼不见为净·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2) 两种语言中有些表达在内容上较为对应,但表达形式不同。
这时最好采用目的语中已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 的说法,汉语里也有类似”爱屋及乌”之说。
再如: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
Once bit, twice 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Rome can not be built in one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
体现对应原则。
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如果直译有碍表达,而且又找不到相应的目的语习语,则最好采用意译的方法。
在口译中进行这种转换是比较棘手的,除了讲话人速度造成的压力外,译员自己的语言表述和知识储存是否能够迅速灵活地调动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平时译员应该多借鉴笔译者和其他口译员在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高反应速度。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
在英语文化中”龙”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厌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所以汉语”望子成龙”就不可直译了,只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描绘的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时直译只能让听话人明白习语的部分含义,这时需要加上意译或给予一定的解释。
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 in Chinese history. A second Little Rock·小石城第二·小石城在美国阿肯色州,20世纪50 -70年代多次爆发严重种族冲突。
再如特定文化气氛中形成的缩略语、专用词组或搭配:”三高三低”(关于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一些提法)”three highs” refers to high birth rate ,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high growth rate and “three lows” refers to low birth rate , low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又如隐语、成语、典故、俚语或俗语:换汤不换药”the same medicine with a different name”, meaning a change in form but not in content. “衣食住行的现实环境”The meal -and -potatoes environment (meal -and -potatoes是一个复合形容词关于特殊文化词语)。
另外,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
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
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
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是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口译员将其译成:”Many people say that Qingdaolooks beautiful from afar but far from beautiful once you are in it·But I 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有什么好笑的。
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豆腐渣在中国人的联想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
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
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
当然在翻译的技巧上也可以参照习语的口译方法兼用直译法、意译法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3. 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语言符号外,还使用非语言符号。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交际中察言观色, 其实,人们交际时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
所谓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它包括除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方式。
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情和表情。
例如,微笑是人们十分常见的一种表情,但在不同文化的人中却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思想内涵。
美国人见到外国人常常以微笑表示友好和礼貌。
但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有可能被认为是个性变态者或是个不讲礼貌的人。
阿拉伯人见到许多人向自己微笑,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因为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穿错了衣服。
可见非言语交际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文化的影响,例如见到长辈、上级来到时,中国人起立以示尊敬,而太平洋上的汤加人却坐下表示尊重。
舞蹈作为主要用身体语来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也同样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以色列的民族舞蹈强调民族的团结统一,往往是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
日本的舞蹈臀部下坠,双膝微曲,使身体更接近地面,表达了对大地亲近的传统(关世杰,1995)。
因此,口译员在进行翻译时,也要考虑到各国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
4. 口译员应具备相关的跨文化能力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缺乏文化要素的译品等于缺乏了灵性的翻译。
在某种程度上,译品实际上是源语+源语文化背景+目的语(译语)+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综合体。
要使译语最切近、最自然,口译者必须注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障碍。
对口译者来讲,当他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他们应该充分激发起对他国文化敏锐的感悟,也就是说口译者应该使用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顺利地参与到文化交际中来。
现在,英语已经墓本上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语言,但是处在不同文化背.的人们仍然在语用习愤上有严,的分歧。
我们都知道,美国人非常坦率和自信,根据这一点,口译者应该努力的避免使用诸如about,might, perhaps和some等等类似的词语。
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口译者应该在交际过程中采用一些礼貌用语,因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适宜的礼节。
所有这些方面都能够体现口译者在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的能力。
因此,口译员应掌握工作语言,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习得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掌握口译技巧和加强职业素养,在口译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进行必要的协调,使口译质量更有保障。
总之,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名出色的译员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后者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1]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2]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 1989.[3] 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4] 梅德明. 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5]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6] Robert G. Hanvey”Cross- cultur al Awareness”选自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Elise C.Smith & Louise Fiber Luse,NewburyPublishers,Inc,1979.[7] 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 翻译= 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研社, 1989.[8] 张文. 论口译者的文化差异问题[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学报, 1998, (3):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