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

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刘进(1958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管理。

*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 k370)研究成果之一。

学术界 (月刊)总第151期,2010.12ACADEM ICSNo .12Dec .2010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刘 进(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 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

从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的视角,考量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翻译的策略选择,指出根据翻译目的、文化传播译本功能、传播学受众因素等综合考虑,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对外文化传播;传播效果;翻译策略;异化/归化一、引 言文化实力已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然而,经济快速崛起的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及其影响力与它在国际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文化自身的内涵和厚重相去甚远。

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弱势文化地位,中国政府已经将对外文化输出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安全,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而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

1因此,中国文化能走出去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

首先,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转换,对外文化传播的翻译应当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尽可能多地传递中国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次,跨文化翻译还必需考虑译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文能否赢得受众,能否达到传播效果,如果 传而不通 ,或效果不佳就失去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急需推向世界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翻译手段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本文尝试结合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学两个视角,考量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翻译的策略选择,更好地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效果的实现,同时为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二、文化翻译的理论依据与传播学效果传统翻译理论的焦点是直译和意译的取舍,即在语言层面对意义和形式的转换进行讨论。

上世纪90年代初,翻译研究发生了 文化转向 ,中心理念在于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进行考量。

在此语境下,美国翻译理论家La w rence V enuti提出了归化(do m esticati o n)和异化(fore i g nization)两个翻译策略的概念。

所谓翻译策略是宏观层面的方针和目标,是对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译者在策略的指导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译法来实现翻译目标。

那么归化和异化是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两者的之争冲出了语言层面,将意义和形式的讨论上升至文化、文学、甚至政治上的交锋, 2 根据V enuti的理论,归化翻译以目的语的文化为归宿, 采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带入译入语文化 。

3 归化式译文风格 自然 、 流畅 ,以满足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与接受心理。

但是原文中的文化色彩,历史感和民族特色被弱化甚至丢失。

然而,异化翻译则以原语文化为归宿,译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4 异化式翻译有利于保留原文异域性特征,适当的 不流畅 和 不透明 的译文风格使读者产生 陌生感 和 疏离感 ,给他们 别样阅读体验 。

V enuti提倡异化翻译策略,以彰显文化他者的差异,让目标语文化见证不同的价值观。

但跨文化翻译应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呢?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世界上任何行为皆有目的性,因此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有翻译目的决定 。

5 该理论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满足需要的译文。

6 为了实现翻译目的,目的论允许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

7 换句话说, 译者或出版商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会选择与此目的相应的翻译策略,不论归化异化,达到目的就是造化 。

8对外文化传播的翻译虽说属跨文化翻译,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翻译。

前者是一种主动的文化传播行为,它既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更追求传播效果,而后者则注重从语言学和文化角度探讨如何尽可能地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传译至目标语文本。

著名的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H arrold Lasse w ell)认为任何传播行为都包括以下 五要素 ,即:who谁 says w hat说什么 wh 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 m对谁 w ith what e ffects取得什么效果。

这里的效果指传播效果,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

9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学术界2010.12 学者专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效果与传者的初始动机吻合度高的则效果好,反之则效果不好。

然而,作为受传对象,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并不取决于传者的主观愿望,因为他们是有思想的特定的文化个体和群体,对传播信息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

传播学研究受众,受众也在研究选择传播源。

10 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的受众来自于西方主流社会,我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主动 输出 的文化信息,是否愿意接触信息源,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期待、审美心理等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传播效果。

如果目标受众对我们的译作传递的文化信息不接受(入眼),不认知(入脑),就谈不上感情和态度的改变(入心),更谈不上受众行为的转变(入行), 11 那样的话,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就成了一句空话。

长期以来,在汉译英方面,以目标语为归宿的归化翻译一直占主导地位,目的是以 自然 流畅 的译语满足读者的 审美与接受心理 。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异化翻译地位逐步上升,有些学者提出汉译英应该转向以异化为主的策略,能异化的尽量异化,以彰显和传播中国文化。

12 这两种观点固然各有其道理,然而一味归化的翻译必然会削减源语的语言文化含量,不利于异质文化的传递,也不符合中国目前对外文化传播目的。

而后者却没有充分考虑传播学的原理。

如果我们一味地用异化为主的手段来传播中国文化,不考虑受众主客观因素、中西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国目前所处的弱势文化地位,充满晦涩不顺语言的译本是否能赢得受众不能不打个大问号。

作为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的译者,应该意识到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 归化 和 异化 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

13 译者要两者兼顾,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即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特色,又要让国外受众乐于接受。

否则, 一厢情愿 的对外文化传播译本将会导致低效传播甚至无效传播。

以上说明从事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的工作者仅仅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从翻译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该对传播目的和传播规律、尤其是受众的受传心理进行综合考量,笔者建议以目的论理论为指导,根据目标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不同译本的功能,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传播信息的接受效果与传播的初始目的有较高的吻合度。

下文将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传播文本的翻译中进行相关策略的选择。

三、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译本的影响力文化 一词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是广义的,它不仅指承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灿烂优秀历史文化,也包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人文、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精神面貌。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文化 文本 也具有广义的含义,它指印刷、电子和视听等与文化传播有关的文本。

为了便于本文讨论,笔者受R 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的启发,将对外文化传播翻译文本大致分为两大类:以信息为主的文本和文化负载类文本。

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前者指那些基本上以传递信息为主要功能,单纯事实交流的文本,如新闻、科技、经济等文本。

后者指文化承载量较大的文学作品和诗歌以及专门介绍中国特色文化的文本,如 中国谚语集锦 、 紫禁城内的宫廷体验 等。

(一)以信息为主的文本的翻译该类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相对少一些,其语篇功能主要是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内容,将事实、观点和知识用 直白的语言 表达清楚,必要时需要 明晰化 表达,因此翻译时应关注内容或主题,而不是语言形式。

换句话说,应当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进行翻译,这与传播学意义上的 接近性 和 可读性 原则很相近。

也就是说,译者在行文时风格要做到符合目标受众思维和表达习惯、认知水平和审美趋向,使读者能够象阅读目标语一样顺利流畅地阅读。

有时为了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既定目的,可以视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请看例句:例1:据新华社西安8月9日电包括20尊兵马俑在内的120件尊贵秦朝文物今天从西安正式出发,不久将首次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境外秦始皇兵马俑展。

译文:The lar gest trave lling exh i b ition of artifacts fro m the terracotta ar m y and fro m the to m b o f the first e m peror Q i n Sh i h uang who w an ted the clay w arriors to he l p hi m rule i n the afterlife left the anc ientCh i n ese capitalX i an for London on Thursday.(X i an Ne w s Agency,X i n hua,August09,2008)对照原文,会发现译文按照英文新闻报道语篇结构和模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删除和改写, 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把主题性的事实元素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安排其它辅助信息最后将信息来源置于语篇结尾处 。

14 另外对消息中的中国元素秦始皇、西安和兵马俑进行了简要、明晰的解释,提供受众相关背景知识,增加可读性。

如果按照原文顺序和报道模式翻译,也不对三个名词进行文化内涵的阐释,译文就不可能符合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和文化标准,也迎合不了西方主流社会读者的口味,最终不会赢得目标读者,达不到传播目的。

例2: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老的经典 尚书 就提出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译文:The trad itional Ch i n ese cu lture is rich,extensive and profound.H ar m o-ny,the supre m e value cherished i n ancient China,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h i n ese cu lture.The Book ofH isto r y,an anc ient classic i n China for exa m ple,advocates a m-ity a m ong people and friend l y exchanges a m ong nati o ns.上文是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2月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稿的官方译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