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ppt课件
04
低神经质,高外向性、易于将私人信息和亲密他人分享,并信任他 人,即便遇到困难也珍视他们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相对稳定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报告有更
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人际幸福感和友谊中的平衡感。 安全型成年人在浪漫关系中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绪,并且报 告对他们的社会关系质量有更高的满意度。 安全型成年人有优秀的社交能力,并且报告较少的孤独感。在行 为水平上,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同情、帮助和其他亲 社会行为。
01 02 03 04 05
任他人(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Ciechanowski & Katon,
最近研究发现:婴儿照看环境的影响能持续到其形成之后,对儿 童早期进行测量,能预测20年后关系动力学。
5
成人要比母婴有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我们
引入了自我和他人模型,对成人依恋类型进行了更 科学的划分。
基于两个维度,将成人依恋概念化为四种不同的风
格。
6
安全型
Autonomy 对于我,与他人建立情感亲密是很容易。 我对于依赖他们和被他人以来都觉得很自在。 Intamacy 我不会担心独自一人或者不被别人接受。 Self-reliant/Autonomy 没有亲密的情感亲密,我感到很自在。 No intimacy 对我来说,独立感和自我满足感十分重要。 人际冷漠 我倾向于不依赖别人,也不让他们依赖。 低自我价值感 我希望和他人建立完全的亲密感情,但是常 常发现,他人并不愿意如此;对我来说,没 有亲密关系是很不舒服的;有时候会担心他 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 人并不会像我珍视他们一样珍视我。 渴望 intamacy 和他人亲近,我觉得很不舒服。 但不信任他人 我想要亲密情感关系,但是很难发现完全信 任。 拒绝亲密关系 我担心,如果和他人太亲近,会受伤害。
成人依恋
OUTLINE
1
依恋与人际交往
RQ and Correlates of the RQ
2
33
Changes in Attachment Styles Over Time
4
依恋风格3
依恋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经验是人类经验的核心。
(Baumeister & Leary, 1995; Panksepp, 1998)
RQ信度高,广泛应用,对文化敏感,从同辈、 恋人间、家庭成员间的测量中得到了许多证据, 对社会期许效应不敏感。 RQ的结果被比较稳定,能够持续8个月到2年。
8
2
Correlates of the RQ
9
CPI(California Personality Inventory )
10
安全型依恋
01 02 03
7
冷漠型
矛盾依 附型
恐惧型
Ralationship Questionnare
大多数的依恋测量都是基于自我报告问卷。
比起访谈和行为测量更加普遍。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s (RQ)是自我报告 中最广泛使用的测量成人依恋的工具。
RQ包括四段话。 典型的做法是:被试评定每个段落在多大程 度上和自己吻合,或者 用迫选法。
系满意度低,在社交环境中很有竞争性。(Guerrero, 1996)
他们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一堵墙,对被别人控制非常敏感,所以 会尽量避免依赖他人,因此排斥亲密和亲近。(Ciechanowski & Katon, 2006) 当遇到负性人际事件时,冷漠型个体通常忽略该事件,而不是积 极的寻求社会支持,(Ognibene & Collins, 1998),他们更有可能
al., 2003).
他们情绪化、在意他人、能够带着信任和安全感信任他人,但 是又过于防御性、过于敏感(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13
CPI显示, 矛盾型个体和独立性与自我控制均称负 相关 (Diehl et al., 1998).
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个体低自信,不果断,高被动性。他们同样缺乏热情,不信
选择孤独(DiTommaso et al., 2003)。
综上,CPI显示,冷漠型依恋,与社会能力、同情心、 社会化、合群、宽容度呈负相关。 (Diehl et al., 1998).
12
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个体强烈渴望和别人建立亲密情感关系,但是当亲密关
01 02 03 04 05
系不是相互的,又很容易失望和沮丧(Bartholomew &Horowitz,
综上,安全型依恋个体有高自尊、高自我接受、高自 信和低主观压力。CPI显示,安全型依恋和社交能力、 同情心、社会化、合群、独立和宽容度。
11
冷漠型依恋
01 02 03
04
报告在没有亲密关系时,反而感到自在。独立、自负、高自尊和高 自我接受、高自信。 冷漠型个体相对来说,不在意他人看法,低人际热情。浪漫关
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是不均等的。
有的人能形成强烈、支持性的、长期的承诺感的关系 其他人则形成流于表面的,基于最大利益但不付出的关系 有的人避免一切形式的人际交往
本研究将人们人际交往的不同倾向引入到依恋风格的划分中, 使用横断多元分析方法来检验美国大学生近五十年来依恋方式的变化。 同时使用time-lag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上相同年龄的样本,从 年龄中分离了出生族群的效应。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1980、1990、2000、2010年代的大学生, 比较处于大约相同年龄但处于不同出生族群的人。
4
什么是依恋?
依恋风格指的是社会关系背后的动机系统,而社会关系 解释了人们和他人联系与交流方式的不同。
早期的依恋理论:多集中于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的联系。 后来的研究,强调了母婴关系和青年早期浪漫关系的相似之处。,
近年来,依恋理论超越了毕生发展和亲密关系(母婴、浪漫), 延伸到更广泛的成人关系(友谊、同事)。
1991; Ravitz et al., 2009).
尽管渴望亲近,他们倾向于报告更多的孤独感(DiTommaso et al., 2003). 他们感到对友谊没有控制感,他人往往发现矛盾型个体总是对 侵入行为反应过于激烈(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矛盾型个体对社交十分敏感,但不自信。(DiTommaso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