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斑秃概况

中医药治疗斑秃概况

精品文档
.
【摘要】 收集 研究 了近年来中医药 治疗 斑秃的 文献 ,发现多数医家认为斑秃与肝肾关
系密切,强调情志因素在斑秃发生 发展 中的作用;中医内治多从肝肾、气血论治,治以补益
肝肾、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外治多采用药物熏洗、自制酊剂及外用制剂涂抹
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中医的综合治疗,将药物内服外用、针刺、穴注及物理治疗等
不同作用途径的有效疗法联合运用,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中医药在治疗斑秃方面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但 目前 的科研和临床中还存在不少 问题 。
【关键词】 斑秃;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综述
斑秃为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可发于任何年龄,尤其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因精神因
素引发,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中医称其为“油风”、“鬼舔头”,俗称“鬼剃头”。《诸病源候
论》云:“人有风邪,有于头,在偏虚处,则发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
亦不痒,故为之鬼舔头。”本病属损容性疾病,虽不 影响 健康,但往往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
负担,影响正常的工作 学习 和 社会 交往。现将近年来本病的中医药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历代文献论述颇多,如《内经》中有“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
骨髓枯竭,故发白而脱落”的论述。《诸病源候论》说:“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气血
衰弱,经络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脱落。”《医林改错》说:“头发脱落,各医书皆言伤血,不
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医宗金鉴》说:“由毛孔开张,邪风乘
虚而入,以致风盛燥血,不能荣养毛发。” 现代 医家根据历代中医文献的有关 理论 ,结合临
床中自身的体会,将本病主要病因病机归纳为以下几种。
(1)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谢舜辉等[1]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故本
病与肝肾之脏关系最密切。肝肾虚亏,阴血不足,腠理不固,则风邪乘虚而入,风盛血燥,发
失所养而脱落。谢韶琼等[2]认为斑秃多为血虚毛发失去营养,或气滞血行不畅,毛发失养而
致脱落。与肝肾二脏关系密切,因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荣在发,故肝肾不足,易
致脱发。卢明仁等[3]认为斑秃的致病原因多与血虚和肾阴亏损有关。血虚不能营养皮肤,使
血行不畅而致毛孔开放,风邪乘虚袭入、风盛血燥致使毛发脱落。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
精,主骨生血,其华在发。肾气充沛,精足血旺则头发光泽;肾阴亏损,精血不足,血不养肤,
则头发枯落。
(2)肝失疏泄。胡东流等[4]认为精神因素引起的斑秃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主疏泄,七情内
伤、情志抑郁、劳伤心脾皆可影响肝之疏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毛发失去营养而脱
落;肝郁乘脾,肝脾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两虚,发失营养而脱落;肝血不足,疏泄不达,
则肾精亦亏,精血
[24]庞丹梅,郑晓亮,唐建飞,等.万灵五香巴布膏活血通络与消肿止痛的药理作用[j]. 中国
临床药 理学 与治疗学,2003, 8(4): 385-388.
[25]卢敏,丰哲,左亚杰,等.伤速康涂膜液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
科杂志,2003,11(2):14-19.
[26]王体强,何芳,雷自强,等.骨肌康搽剂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理探讨[j].中国药
房,2002,13(2): 80-81.
[27]周国林,姚全胜,潘玉英.一种动物软组织损伤的实验 方法 [j].中国药理学通
报,1991,7(5):396-399.衰少,精血不能上荣于头,发失濡养而脱落。杨红[5]认为肝郁自始
至终贯穿于整个病程变化中。肝脏居中,是气血调整的枢纽,肝脏的疏泄功能并不局限于气机
调畅,还涉及到精神活动、物质代谢、神经内分泌活动、血液的运行。肝郁导致气滞使毛发根
部失去气血的营养导致斑秃。
(3)气滞血瘀。李永健[6]认为气滞血瘀,淤阻脉络,血不养发是斑秃的重要病理因素。患者
大多为情志所伤,久而郁滞,久病入络,经脉不畅,则气血运行失调,久而毛发失其濡养而出
现生长障碍或脱发。刘爱民等[7]认为,对于青少年患者,发病突然,除脱发外再无任何症状
体征者,属血瘀者居多。
禤国维教授[8]认为本病总因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重病、产后或先天不
精品文档
.
足等,造成脏腑虚损,气血失调,毛根空虚,毛发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乎虚与实。虚,一指
气血之虚,一指肝肾之虚;实,多因过食辛热炙煿厚味,或情志内伤,抑郁化火,血热生风,
风盛血燥,或血瘀毛窍等。不论虚实均可导致头发脱落。
总之,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与肝肾关系密切,强调情志因素在斑秃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日益重
视肝郁和血瘀在发病中的地位。
2中医药治疗
2.1中药内治
2.1.1传统方辨证论治
刘惠芸[9] 总结 临床经验辨证分六型治疗本病:①脾胃气虚型,治以健脾益气,方以参苓
白术散加减;②气血亏虚型,治以补养气血,方以八珍汤加减;③肝肾不足型,治以补肝益肾,
方以七宝美髯丹加减;④阳盛阴虚型,治以清热养阴,方以养阴清肺汤加减;⑤肝郁气滞型,
治以疏肝理气,方以逍遥散加减;⑥血瘀毛窍型,治以活血祛瘀,方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路涛
[10]辨证分四型治疗本病52例,①血虚风燥型,用斑秃丸或养血生发胶囊;②气滞血瘀型,
用加味逍遥丸或大黄蛰虫丸;③肝肾不足型,用二至丸或七宝美髯丹、右归丸;④气血两虚型,
用八珍丸或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总有效率为76.92 %。肖红丽[11]根据患者的四诊资
料将本病分为四型:①血热生风型,治以凉血活血、养阴熄风为主,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
减;②气滞血瘀型,治以通窍活血为主,以通窍活血汤加减;③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为
主,以十全大补汤加减;④肝肾不足型,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以七宝美髯丹加减。
2.1.2自拟效方辨病辨证加减
沈家骥[12]将斑秃临床分为血虚风盛型、肝肾不足型、气滞血瘀型,并认为以上三型在临床
上多兼而有之,治疗上应以调补肝肾为主,佐以益气养血、活血祛风。自拟基础方为:红参、
黄芪、鹿角胶、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羌活、升麻、刺蒺藜、枸杞子、大枣、天麻、桑椹
子、当归、首乌、黑芝麻、甘草。若肝肾不足型则以本方药为主;若为血虚风盛型则加熟地黄、
酸枣仁以加大补血宁神力度,达到“血实风自灭”;气滞血瘀型则加少许三棱、莪术活血化瘀,
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的改善,以利毛发生长。袁翠英[13]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二是气滞血瘀;三是湿热蕴结、脂质外溢。治疗上以补肝肾益气血、
活血化瘀、燥湿祛脂为主。方用党参、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天冬、何首乌、菟丝子、
茯苓、丹参、女贞子、木瓜、川芎、羌活。睡眠欠佳者加远志;情绪异常者加香附;头痛头昏
者加肉桂、白芍;自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同时配合外搽药,治疗斑秃102例,与口服金维
他、维生素b2、维生素b6,外用鲜生姜切开渗液面涂搽秃发区的对照组60例相比,治疗组有
效率达87.1 %,对照组35.0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胡东流等[4]采用疏肝解郁、
理气活血、补肾填精、养血生发之法,用自拟疏肝生发汤治疗有精神因素诱发或加重的斑秃46
例,总有效率为86.9 %。
总之,多数医家对本病多从肝肾、气血论治,治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之法,尤其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二法近年来被用于治疗顽固性难治性斑秃常获良效。
2.2中医外治
吴文芝[14]用自拟养血生发搽剂治疗斑秃(方由何首乌、补骨脂、骨碎补、红花、川芎、蛇
床子、白鲜皮、侧柏叶组成),总有效率达100 %。潘权[15]采用自拟苦参汤(苦参10 g、鲜
侧柏叶30 g、何首乌5 g、鸡血藤10 g、三棱5 g、莪术5 g、卷柏10 g)熏洗治疗斑秃21例,
总有效率为 95.3 %。马平勃[16]用院内研制的生发灵酊剂(当归、西红花、侧柏叶、何首乌、
生地黄、赤芍、干姜)治疗斑秃280例,对照组采用2 %米诺地尔洗剂局部涂擦于皮损区。治
疗组总有效率93.9 %;对照组总有效率75.8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