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

第31卷第3期 灾害学 Vo1.31 No.3 2016年7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Ju1.2016 

苏飞,何超,黄建毅,等.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J].灾害学,2016,31(3):146—151.[su Fei,HE Chao, HUANG Jianyi,et a1.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Hazard Risk Perception[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6,31(3):146 

—151.]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 

苏 飞 ,何 超 ,黄建毅 ,国志兴。 (1.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3.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北京100194) 

摘要: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灾害损失不 仅受到致灾因子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紧密相关,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灾 害风险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在对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研 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进行了评述。尽管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相关测量范式和具体因素分析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 空间。最后,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重点趋向,包括拓宽风险感知研究领域、完善风险感知测度方法、 强化风险感知应对机制等。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灾害应对;研究趋向 中图分类号:X43;P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16)03—0146—06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6.03.024 

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快 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负反馈作用开始凸显,暴雨 内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明 显增加,引发的损失13益加剧,对人类经济社会 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如2012年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洪灾造成160.2万人受灾, 7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6亿元。2013年10 月的台风“菲特”使浙江多地饱受洪涝之苦,余姚 市更是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70%以上的城区 受淹,大部分学校被迫停课,居民出行受到严重 困扰。Et益严重的洪涝、台风、地震等灾害风险 已成为当前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 

一。

在灾害风险研究中,风险评估是防灾减灾的 

重要工具,对防灾减灾起到关键作用,而灾害风 险感知及应对是灾害评估的重要组分,日益受到 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灾害风险 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2007年,国际减 灾大会决定在未来灾害研究领域中加强灾害风险 感知研究。2010年10月,IHDP开始实施的核心 科学计划——综合风险防范(IRG)中明确提出加强 灾害风险感知及应对研究。2013年11月,中国社 会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灾 

害、风险和城市:中国和欧洲的新经验”专题研讨 会,并成立了“中法后西方社会学与田野研究实验 室”,致力于城市灾害风险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 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负荷进一步加大,我 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将更加严峻,而灾害风险评估 与管理将会在人类应对灾害风险中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因此研究灾害风险感知显得更加迫切而 必要。本文旨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在灾害风险感 知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 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也 为我国社区减灾及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科 学参考 

1灾害风险感知的概念 风险感知的概念最初源于消费行为研究领域, 是由哈佛大学Bauer从心理学延伸出来 。开始是 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预期心理进行探索分析, 此后逐渐扩展到财务风险、社会风险、互联网消 费和自然灾害等领域。由于不同的领域间研究对 

收稿日期:2015—11—12 修回H期:20I6一叭一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76,41501182,41501556,4120155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6NDJCI85YB);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YTyyjj20150104);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项目(2015YB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1 12) 作者简介:苏飞(1982一),男,安徽颍上人,博:J:,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suf910@163.corn 通讯作者:黄建毅(1984一),男,河南许昌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jianyi@buu.edu.cn 3期 苏飞,等: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 147 表1 灾害风险感知的概念 

象和学科视角的差异,对风险感知的界定角度和 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而灾害风险感知作为风险感 知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影响风险防范意识和行为 的直接原因,研究个体对灾害风险感知水平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 研究,把灾害风险感知概念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 (表1)。 (1)灾害风险感知是对外部冲击与扰动的一种 被动胁迫 灾害风险等级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们对灾害 的应对能力,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性与扰动越大, 个体本身所处的地位可能就越被动,相应的认知 能力就越低。刘希林在对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 时指出,各种事件的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风险的可接受性,随着危害程度的增加,人们 对危险事件的可接受程度在不断降低 J。姜丽萍 等通过研究温州地区居民的台风风险认知得出, 随着台风登陆时的强度、雨量、风力的逐年增加, 居民所处的地位就越被动 J。居民的认知能力与 风险自身的等级特性属于一种反向相关关系。灾 害的风险性越高,受灾个体所受胁迫性就越大, 自身的认知能力可能就越易受影响。 (2)灾害风险感知是个体自身的主观心理感受 Slovic认为,思维、知识、信息的双重思维理 论适用于处理非专业人士的风险认知。它是一种 基于直观感受体验模式的风险认知思维 J。李景 宜等把风险感知作为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工具, 认为灾害风险感知是人们对某个特定灾害风险的 特征和严重性所做出的主观判断,是测量公众心 理恐慌的重要指标 J。杨维等指出民众对地震风 险的主观评估与判断并不仅仅依靠地震发生概率 的客观因素,也受个体心理情绪状态及灾害经历 的影响 。 (3)灾害风险感知是一个概念的集合 李华强指出灾害风险感知是人们对风险特征 和风险严重性的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和实际 的客观风险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不仅受 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被外部环境所干扰 。 薛澜等在研究我国公众的应急能力中指出,公众 对灾害风险的感知与影响感知存在“剪刀差”,影 响公众感知及应对能力的因素不仅有外部不可控 因素,还会受到个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影响 。 由于研究对象和学科背景的差异,不同研究 领域的学者对风险感知的内涵有不同界定,但都 普遍认为:灾害风险感知是公众获知灾害与灾害 风险方面的信息,并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采取避 免灾害或者减低灾害损失的态度、选择与行为, 其中受到个体特征、风险沟通、风险可控度、知 识结构、区域差异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 文认为灾害风险感知是指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制约, 并对外部环境的冲击与扰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以及缺乏应有的应对能力而使自身处于一种理性 化的心理行为。 

2灾害风险感知的研究对象 最初对风险感知的研究侧重于消费行为领域, 之后逐渐延伸到保险学、灾害学等领域,诸多学 者把研究对象转向自然灾害的受灾个体上。随着 风险感知研究的迅速发展,加上国内自然灾害频 繁发生,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影响。 当前部分学者已对学生、普通公众和游客等研究 对象开展了灾害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表2)。 (1)以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灾害风险感知研究。 这种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风险评估更加侧重于学 生心理层面风险感知的测量,并对其行为模型进 行整合分析。Bosschaart等在分析15岁中学生对洪 灾风险感知测量中,明确指出中学生的受教育程 度将直接影响其在突发性灾害中的风险感知能力 及应对能力 。仵焕杰等对藏区的小学生进行了 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提出了小学生应对地震灾 害的防护措施和建议,同时为当地政府的应急策 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 (2)以普通居民为对象的灾害风险感知研究。 李华强在对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的研究中,通过 构建突发性地震灾害中居民风险感知和心理行为 关系的整合模型,指出地震灾害中居民的灾害风 险感知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人群中存在动态变 化特征,并且突发性灾害中的各种信息因素和对 灾害的控制感是影响风险感知的直接因素_8 ; 148 灾害学 31卷 (1)学科差异与风险感知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其后依次为年级、性别和生源地,其 础,+ 中年级差异与风险感知呈明显的负相关性。(2)学生的洪水知识和洪水灾害认知能 千土什 力是比较低的。个人的风险认知的因素包括恐惧、认知不足等,洪水知识包含学校 洪水和环境意识。 

李景宜 ; Bosschaart A, Kuiper W,van der Schee J,et al[10]; 

(1)地震灾害中受灾人民的风险感知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人群中存在动态变化特 奎 据_7¨. 扮、 ,、^ 征;突发性灾害中的各种信息因素和对灾害的控制感是影响风险感知的直接因素。 ’ L 首遇公 

(2)当地民众对地震风险的看法与他们的年龄,收入,教育等有关,对地震风险的 o A, 看法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成员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Lneu“g L Lr 

表3灾害风险感知的分析范式 

王甫勤分析了突发性灾害中公众的心理行为关系, 对影响公众的信息因素及特征因素的控制感进行 了评估¨ ;戴薇以广州市居民为对象,从公共管 理、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视角分析多重灾害 风险背景下公众的风险感知情况,根据风险感知 差异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对策及建议 。 (3)以游客群体为对象的灾害风险感知研究。 王书霞等对游客在旅游途中所遭受的泥石流、暴 雨等灾害的风险感知及应对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分析了内部的差异因素¨ ;董亚妮等对汶川地震 中游客的风险感知进行研究,分析了信息源、消 费者来源地对游客风险感知、消费意愿、心理修 复期的影响机制,为管理者修复灾后旅游市场提 供了决策依据¨ 。 对灾害风险感知的探索能够为政府制定应急 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以提高受灾个体的灾 害应对能力。但是目前的研究对象仍然局限在学 生、普通民众、游客、政府人员等群体,受众面 比较狭隘。虽然有些学者对专家这种专业知识比 较高的群体进行了分析,但是所得结论也没有得 到足够的实例验证,未来的风险感知研究对象应 该拓宽,如女性群体、老年人、流动人口等特殊 群体的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亟待加强。 3 灾害风险感知的研究范式与评估 3.1研究范式 Bauer在1960年代初把风险认知用于消费研 究领域时提出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不确定性后果 理论),即“不确定性”和“后果的危害性”之间的乘 积函数 J。之后风险感知被引入到灾害学的研究 中来,更加强调灾害的可能性和发生的概率,以 及人们对灾害风险发生后伴随结果的认知,这种 认知在客观因素主导下与自身主观因素产生耦合 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 的分析范式不断完善,目前运用较广的有三种研 究范式(表3)。 第一种是心理测量范式。1978年,Fisehhoff、 Slovic与Lichtenstein等学者基于心理学视角提出了 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 ’ J。这种研究范式是以 大量问卷数据为基本构架,对每一个动态因子进 行赋值,通过量表技术和多因子分析方法,用具 体的数字化方式把动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 进而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Bosschaart等通过对 483位15岁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 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得出中学生风险感知的差 异受到教育知识、区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 影响 。李景宜等在对国民灾害的感知能力测评 时,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国民的个性特征和灾害感 知能力的关系进行测度,从性别、年龄、职业等 因素来分析感知程度的高低差异 ;李曼等利用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灾害响 应能力进行了评估 。 第二种是社会文化理论。这种研究范式认为 风险是个体认知的一个结果,其受到文化和社会 背景因素的影响,它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