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

浅析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

浅析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李玉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试行)》(云教基[2009]24号),《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云南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始,到目前课程改革已一年有余。

新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的课程目标,鲜活的课程内容,塔式的课程结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元的评价机制,开放的课堂模式,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又能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对教材内容也起到了积极辅助补充作用,将促使高中语文的课程设置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台。

但是由于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对于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大家还未有成熟的看法,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从大框架看,必修是选修的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延伸,两者相辅相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运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们的“公平发展”。

选修课程体现的是必修课的基础上“多样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要求高一些,容量大一些,专题意识强,选择余地大。

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联系。

当然,也要考虑二者的不同。

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课。

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

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比如在选修《中国古代小说》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读读小说,议议人物形象,谈谈主题思想。

选修课实际上就是面上的一个拓展,不可太精细。

其次,充分考虑学生曾于“必修”中修习过的内容,大胆删减、砍削、整合选修教材。

虽然,教材的编者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且他们对某个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是学者,不是第一线的高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编出的教材总有些类似衔接不畅等等的不足。

我们这些使用教材教的一线教师固然对教材的编者当怀敬畏之心,但更要有批判的精神,不盲从教材,不简单地教教材。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根据我们的学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比如我们讲授《中国小说欣赏》时,就考虑到在“必修”教材中,我们已经讲授了必修3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学生对小说的一般鉴赏知识与欣赏小说的一般技巧早有了大体的认识,也做了一定的训练,而缺乏的是对高考《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等四部小说应掌握的内容与鉴赏的特殊要求的认识。

所以我们专门挑选了《中国小说欣赏》这一模块中涉及到这四部小说的课文进行讲授。

在讲授中,我们采用的是导读课型的教法,
不求在小说鉴赏的知识与能力上比必修课有更多的提高与深化,而是突出了这四部小说的趣味与魅力,以吸引学生阅读的乐趣,从而减轻阅读的学生负担;我们突出了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与概述,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技巧与概述的要领。

讲《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我们分析曹操在“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情节中的细节表现力,帮助学生用章回式目录概括各段情节内容,展示曹操复杂的个性,让学生尤其是女生感受到《三国演义》的魅力;讲《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疑》我们不仅分析了林黛玉与薛宝钗冰清玉洁的内心,而且还引进了“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的情节,让学生尤其是男生在宝玉为何挨打、是什么导致大观园被抄检及被抄检者不同反应的情节分析中感受到《红楼梦》的趣味;讲《家•祖孙之间》我们提出“为什么祖父把觉慧唤来,让他站了许久,并不对他说一句话,便叫他出去,而他刚出去,祖父又叫他回来“等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体会祖孙之间为啥会有那样尖锐的冲突与《家》对一代人的巨大影响;我们讲《子夜•吴老太爷进城》,补充了课文前后的情节——坐上汽车过程、吴老太爷昏倒在客厅等,分析探讨吴老太爷为啥昏倒,让学生意识《子夜》是多么地好看: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三、要注意避免上课出现以下的误区:
选修课上成了高三复习或知识点归纳课。

新课标实施以来,选修课一开设,就成了一些老师的“猎物”,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

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学习《中国古典小说选读》,课堂就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题纲”纷至沓来……要知道,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中国古代小说,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时代精神,学生不可能通过做题、记忆知识点而得到深刻的领悟,如此,更谈不上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了。

很显然,这和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选修课上成了大学专题讲座。

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次课改的选修部分分设了五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论著研读》。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似乎理解了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侧重了特长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不过,却采用了大学授课的方式。

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高中语文选修成了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成了文学史课!
张扬人文性,突出活动式,忽略了语文知识的教学。

不少老师把选修课等同于活动课,把选修课的教学简单地扩大为文化熏陶,片面强调人文性。

用看电影、举行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替代教学。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拓展探究式
1.同篇文章不同评价
大部分的选修课教材在“课文”、“探究讨论”后有相关链接。

有的是对创作背景缘起的介绍,有的是后人对选文的相关评述,这与必修课程明显不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拓展延伸,深挖教材内涵,学会比较赏析。

2.不同文章一同比较
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紧密联系的。

如在高中必修课中摘选了《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语言简洁精练,容易理解。

选修课《〈史记〉选读》模块中相关篇目,可以拿来作为那两课的拓展和延伸,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认真
研读,仔细揣摩,触类旁通,以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为选修课服务。

选修教材在课的安排中有许多同体裁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这也是要求我们在必修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比较阅读能力,老师要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式方法,授之以渔。

(二)活动体验式
1.模拟教师上课
选修课的设置打开了原课程系统封闭的大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了教学创新途径。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下面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在教师示范课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为教师,新鲜有趣,学生上台积极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课本的积极性,同时我想也在教法中悟出了学法。

2.尝试论文答辩
不少人把选修课等同于活动课,把选修课的教学简单地扩大为文化熏陶,用看电影、举行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替代教学。

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极为有益的语文活动,符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原则,但这些活动绝不是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而只能是教学选修课的辅助性活动。

其实,从语言表达与训练能力培养方面看,尝试用论文答辩方式来引导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3.高考真题设计
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选修课不会跟高考直接相关,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成绩好坏。

试想一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形成了独立严谨的思维品质,并归纳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还怕什么高考吗?所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文章,把它当作高考材料,教师示范后可以让学生来设计高考试题,自问自答。

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切合了学生关于高考的心理需求。

总之,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选修课程系统能够促进课程实践和新课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新课标必将引领一场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度改革与结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选修课无疑是改革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高、难度最高的系统工程。

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但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探索的时间很短,已有的积累太少,高中语文选修课还有待我们进行积极而审慎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作者单位:楚雄市紫溪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