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财政学角度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摘要:文章从公共财政学角度论述了高等教育混合产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混合产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自1999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对高校经费投入进行分析,期望对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有新的理解,以有助于解决高校资金短缺和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学分析公共财政学认为,社会产品按其受益范围来看,分为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它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非竞争性即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
非排斥性即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
混合产品是在性质上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产品。
因为其一定范围内的非竞争性,或因为其非竞争性不完全而导致了市场提供的效率损失,可考虑采用市场提供与公共提供相结合的方式。
高等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属于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行业,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
第二,属于第三产业,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有利于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利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稳定程度、道德思想水平、法治化程度、政治经济制度进步水平都会因此得到很大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对高等教育的消费不能独占。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在设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一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
像我国的电视大学和即将普及的网络教育较明显地表现出公共产品的一面。
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但是,受教育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满足了自身的一种高层次上的精神消费的需要, 另一方面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在未来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也增加了自己获得收入与享受生活的能力。
这是一种内部效益,完全为受教育者个人所拥有。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上大学竞争之强烈,在所有消费产品和服务中是名列前茅的。
因为增加新的学生,就要增加教育服务成本,如学生对校舍、教师时间的占有等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排他性极强,没有通过大学入学资格的人无法享受到正规的高等教育。
2001年能上大学的人只占适龄青年的13%,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高等教育产品又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
因而,高等教育这种产品属于混合产品的性质。
高等教育具有混合产品的属性,决定其经费投入应该依照混合产品均衡规律来进行,同时在经费投入中要强化政府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二、对高等教育投入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政府对高等教育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提供很大部分的经费投入。
这除了高等教育属于混合产品,具有良性外部性,有利于整个社会外,还因为:首先,高等教育总是要贯彻政府的意志,要以培养符合政府意志品质的人作为其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不可能只成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 而人的品质不能用货币来衡量,因而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地套用市场规律,政府需要通过设置一些课程来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而这需要政府经费投入。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其次,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包括从事基础研究、从事艰苦工作等各种类型的人才,私人难以提供这种投资,需要政府财政提供。
再次,高等教育投入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规模效益,民间部门和个人不易承担。
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就会产生供给不足的问题。
第四,高等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收益率大小受个人的性格、机遇、健康、能力、家庭等不确定因素影响。
而且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其投资对象是没有担保品的,私营信贷机构一般不愿意冒险对人进行投资。
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政府出面进行干预。
最后,出于公平的考虑,我国目前大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还不能承受过高的学费,高等教育如果仅仅由市场提供,将会使一部分人因经济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使这部分人无法与高收入家庭的子女进行公平竞争,也使整个社会因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蒙受损失,因而这也需要政府进行投资。
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其经费投入当然是多多益善。
但是,事实上政府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困难很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财政收入有限,占GDP的比重偏低,相对而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居于优先地位。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实际上,相比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已经占用了过多的财政资金。
2000年,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占总教育拨款的24%,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为7310元,是高中生的5·6倍,初中生的10·8倍,小学生的14·9 倍。
由此可见,在财政资金激烈竞争的状况下,政府大量增加高等教育支出是不现实的。
三、受教育者以学费形式进行经费投入是必要的曾经相当长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不交学费的制度,这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而且致使公民只有较少的入学机会,有失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公共财政学的公平问题是指支付者与受益者之间的适当平衡, 而不交学费的高等教育结果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不承担教育成本,而间接受益者———纳税人却要为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此外,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中高收入群体。
这样,免费的或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给予补贴的高等教育成了一种通过税收把穷人的收入向富人转移的不公平机制。
高等教育作为混合产品,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以学费形式进行经费投入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混合产品意味着受教育者享受其服务时,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
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极具排他性,非公共性表现得十分显著,高等教育更应收费。
其次,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要求教育成本根据获益多少进行分担。
并且我国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大于社会收益率,个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才合理。
再次,就公平角度来说,一方面由于富有者须付费给学校,这些钱可以设立特定的奖学金来资助低收入阶层的学生,从而部分纠正低收入阶层通过税收为中高收入阶层的学生支付高等教育费用的不公平现象。
另一方面,把公共资源重新配置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上,让更多的低收入阶层的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四,从效率角度来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可减轻财政负担,使高等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
学校财政状况会因此有所改善, 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
从1985年开始,我国从国家计划外的学生收费入手,逐步地实施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学费收取,是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
但是,提高公立高校的学费水平,必须考虑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兼顾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自1990年以来,高校学费大幅度增加。
2000 年学费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37%,占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18%。
目前我国公立高校的学费,无论是按占高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还是占居民家庭收入的比例,与许多国家相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高校学费水平提高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产生消极影响,继续提高学费将恶化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
基于教育公平考虑, 2001年政府已经开始控制公立高校学费的提高,因此短期内已不能通过提高学费来增加公立高校的经费。
四、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经费投入的必然选择在国家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在提高学生收费标准的空间已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高校经费短缺和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是一个必然选择。
按照前面公共财政学分析,高等教育属于混合产品,民办高等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混合产品的市场提供问题。
因此,大力发展民办高校不仅能缓解高等教育及其经费供需之间的突出矛盾,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给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而且还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优势,通过民办高校内部的竞争、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的竞争,还能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采取了鼓励政策。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为优惠提供土地、减免税费等方面,基本没有直接拨款补助。
民办高校采取举办者投入、境外捐助、收取学费、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等方式,从社会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还刚刚起步,与世界各国的民办高校相比,无论是数量和规模上,还是质量和水平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战略的眼光,重视和加快民办高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是混合产品,其经费投入可以由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提供。
从目前的情形来说,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仍是政府应尽的义务,不能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受教育者适当承担教育成本,是受教育者应尽的职责;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经费投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1]黄永林·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和政策选择及国际比较[J]·教育财会研究,200l,(5)·[2]李文利·解决高教经费供求矛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6)·[3]沈峰·从公共产品的私人供应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问题[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