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腹下神经丛解剖与临床 ppt课件

上腹下神经丛解剖与临床 ppt课件


ppt课件
18
后入法:
ppt课件
19
⑴X 线指示下第4~5 腰椎间隙穿刺法 (双侧穿刺):
患者俯卧位,以第4~5 腰椎间隙、 正中旁开5~7cm 为双侧穿刺点,7 厘米 长22G穿刺针,向尾侧倾斜30°,向正中倾 斜45°进针,针尖触及第5 腰椎前侧面后 调整方向,进针1cm,跨过椎体后有阻力 消失感时,表明针尖已在腹膜后间隙。每 侧注入0. 5 %布比卡因6ml (用于诊断) , 或10 %石炭酸6~8ml (用于治疗) 。
ppt课件
2
上腹下神经丛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ppt课件
3
支配盆腔的盆神经丛由以下三种神经构成:
ppt课件
4
⑴交感神经系的骶前神经(上腹下神经):
由L3-4神经节发出的腰内脏神经 加入腹主动脉丛而构成,沿腹主动脉 分歧部第五腰椎体骶骨岬的前方下行, 稍偏正中线的左方,接受来自直肠上 动脉的细支,随之分为左右下腹神经, 在髂内动脉内侧下行,入盆神经丛的 后上角;
ppt课件
21
⑶X线共轴成像下的后入法:
患者俯卧于X 线台上,X 线共轴成像以前后位(AP) 和侧位 观察腰椎情况。X 线探头在矢状水平向头侧倾斜20 度、冠 状水平向外侧倾斜15 度,视窗局限于第5 腰椎左下方、侧 方及骶骨翼,针尖靶点位于第5 腰椎下缘的左前方。因X 线光束与进针方向相同,穿刺点与针尖要达到的靶点重合, 故在图象上仅显示为一点,以不透X 线的物质作标记,此技 术也叫做“孔道成像”。使用25G穿刺针以1 %利多卡因局 麻,7 厘米长22G 穿刺针以直针或弯针(顶端1cm 弯曲呈15 度角) 进针。当针尖接近第5 腰椎时,侧位成像引导针尖到 达确切位置。回吸无血,注入 Hypaque 60(泛影钠) 和 0.5 %布比卡因混合物(1:1) 20ml 。
ppt课件
22
⑷CT 引导下后入法( 单侧穿刺) :
患者俯卧位,CT 对下腹部扫描,确认动脉 分叉及下腔动脉位置后,在第4 腰椎正中旁 开5~7cm 处以15cm 长20G穿刺针,与中线成 角45°,沿扫描架角度进针,使针尖到达第5 腰椎前侧面。因有髂骨翼的阻挡穿刺针常需 向尾侧倾斜,以保证针尖位于髂总动静脉前 方。CT 证实穿刺针到位后,回吸无血及脑脊 液,注入0.25 %布比卡因混合液6~8ml 。
ppt课件
20
⑵X 线引导下经腰5 骶1 椎间盘 (单侧穿刺法):
患者俯卧位,X 线下找到第5 腰椎后侧 下缘及骶岬上缘,两者连线向后延长即为穿 刺径路。沿径路在腰背部皮肤上找出正中 旁开5~6cm 的穿刺点,充分局麻后以12cm 长的22G穿刺针穿刺。刺入椎间盘后缓慢进 针,有阻力消失感时表明针尖已穿过椎间盘 位于第一骶椎前方,注入2 %利多卡因或无 水酒精10ml 。
上腹下丛和主动脉丛构成交感神经进入 盆腔的主要通道。
阻滞上腹下神经丛可阻断这一通路,达 到部分止痛目的。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上腹下神经丛阻滞方法:
ppt课件
15
前入法:
ppt课件
16
⑴X 线引导下前入法:
患者仰卧位,下腹部消毒,X 线下确认 第5 腰椎位置后,于脐下2~3cm 作标记, 使用25G、1. 25 厘米长穿刺针,以0. 5 % 利多卡因局麻,X 线引导下以22G、10厘 米长穿刺针垂直穿刺,直至第5 腰椎下 2/3 区域。回吸无血,注入0.25 %布比卡 因20 ~30ml 。
ppt课件
17
⑵CT 引导下前入法(单侧穿刺) :
患者仰卧位,行下腹部CT 扫描,于动脉分 叉下方、左髂总动脉前方定位,向前作垂线 划出皮肤标记,穿刺针自此处垂直穿刺至动 脉分叉下,回吸后注药同前。此操作类似于 髂丛阻滞前入法。因无骨质障碍,穿刺针无 需成角,易于到达理想位置。此径路减少了 刺入腹主动脉、髂动静脉、腰神经的危险, 穿刺过程可能累及膀胱或直肠。
ppt课件
5
⑵交感神经系的骶内脏神经:
பைடு நூலகம்
从骶骨部交感干及神经节发出的细 支。一般起自第四骶神经节或直接与 发自S4的盆内脏神经合流后而入盆神 经丛的后下角。因骶交感神经干位于 骶前孔的内侧,故骶内脏神经起始部 更位于盆内脏神经的内侧;
ppt课件
6
⑶盆内脏神经:
阴部神经丛的脏侧支,由S2-4发 出,在盆隔膜上前行而入盆神经丛 的下后角。
ppt课件
7
上腹下神经丛位于腰5椎体下1/3和骶1椎体前 上部,腹主动脉末端及两髂总动脉之间;
呈扁平带状;
是腹主动脉丛向下的延续部分,从两侧接受腰 神经节发出的第3~4内脏神经,在肠系膜下神 经节换元,再向下延入直肠两侧的神经丛,随 髂内动脉分成左右腹下神经丛或神经,连接下 腹下丛。
ppt课件
ppt课件
23
⑸CT引导下经腰5 骶1 椎间盘单侧穿刺法体位:
患者俯卧CT床上,螺旋CT 对下腹部进行扫描, 确认腹主动脉分叉为两髂总动脉的位置,然后 在L4-5间隙水平,中线旁开5~7cm处做皮肤标 记,消毒并局麻后,在CT引导下用22G 10-15cm 穿刺针(BD公司)向尾侧倾斜30°,向正中倾斜 45°,沿L5-S1椎间盘纤维环边缘进针,抵达 L5-S1交界处前方(即骶骨隆突),感阻力消失时, 注入造影剂欧奈派克5ml,确认针尖的位置准确 无误,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再注入1%利多卡因 8~10ml,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及有无其它异常反 应,半小时后注无水酒精8~10ml。
8
发出分支至双侧输尿管丛、精索丛、膀 胱丛、直肠丛及髂丛。
盆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也经下腹下丛 加入上腹下丛左侧,随乙状结肠血管、降 结肠血管及其分支分布。也可单独形成 腹膜后神经,支配结肠左曲或横结肠左 侧、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
ppt课件
9
盆腔内脏疼痛刺激经下腹下丛、上腹下 丛和交感干分别进入T10~L1 (主要是 T11~12交感神经) 和S2~4 (副交感神 经) 传到中枢,产生痛体验和痛反应。
上腹下神经丛解剖与临床应用
中华疼痛学会第五临床中心
ppt课件
1
上腹下神经丛阻滞也称骶前神经阻滞,它 从概念上起于腹内或下肢止痛的椎旁神经丛 破坏术。早在1986年,Lee等人较早报道采用 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盆腔慢性疼痛,并且已 被妇科医生应用于盆腔慢性疼痛综合症治疗 多年,但由于开腹手术的难度和创伤限制了 它的使用。 1990年Placarte等人采用上腹下 神经丛阻滞治疗盆腔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