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利川现场筹备规划工作方案(草案)为确保2012年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在湖北省恩施州顺利召开,根据国家局、省局(公司)有关要求,结合利川基地单元巩固、完善、规范、提高工作思路,充分展示利川山坝结合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围绕“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以打造“清江源”特色优质烟叶品牌为主线,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综合体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为标志,有机整合彰显山地特色的生态、科技、设施、组织四大要素,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先进的理念来引领现代烟草农业,充分展示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组织农业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山区基地单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原料保障水平,推动山区现代烟草农业迈上新的台阶。
二、定位、路线及展示内容(一)定位—生态和谐烟区、设施规模烟叶、职业组织烟农围绕生态主题,全面展示利川山坝结合基地单元建设成果,塑造利川“林海烟廊、甜雅香源”主题,定位为生态和谐烟区、设施规模烟叶、职业组织烟农。
一是生态和谐烟区。
全面展示利川汪营、柏杨两个单元因地制宜建设,最大程度的保护烟区生态环境,展现利川烟区清江源头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体现产业富民的成效(民居亮化),展示利川烟区“山、林、烟、水、居”和谐发展画卷。
二是设施规模烟叶。
积极推进基地单元烟叶规模化生产,烟叶连片贯穿柏杨、汪营单元全境,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烟叶长廊,全面展示利川高水平的烟叶标准化生产;高标准的配套基地单元基础设施建设,展示设施化的烟叶生产条件,体现利川山区独特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念。
三是职业组织烟农。
坚持发展种植专业户为主,适度发展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化烟农,探索利川特色的土地流转机制、家庭农场种植管理模式;加强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努力推动烟叶生产组织模式进程,深化烟农合作社“双层统分”的建设模式和“一社五队”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积极探索烟用设施综合利用,形成以烟叶生产为主,食用菌、蔬菜等辅助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
(二)路线设计1、线路设计高速沿线(凉务区域)——汪营高速出口——326省道——苏家桥村6组——九角湾——甘泉坝——将军路——白屋庄5-8组——汪营基地单元中心管理站——白泥塘4组——大跳墩——小溪11组——白羊咀——大毛坡——张家店子——石板水——大河村10组——大河村8组——长乐街背后土地整理区域机耕路——沿汪长路至营上——318国道——营上11组——柴林3组——五谷——沿利奉路至雷家坪——柏杨基地单元中心管理站——沿318国道——大北门——利川上高速。
2、基本情况整个参观路线73Km,涉及凉务、汪营、南坪、柏杨四个乡镇,35个村,农户2627户,调查农户年均总收入5043.68万元,年均收入1.92万元。
(1)烟叶生产规划情况参观沿线涉及土地面积12055.5亩(其中,旱地11206.4亩;水田849.1亩)。
为确保全国会议时展示利川规模化种植效果,2012年规划种烟面积11206.4亩,按照乡镇分为四个片区,其中凉务片区746.3亩,汪营片区2770.4亩,南坪片区6042.7亩,柏杨片区1647亩。
为充分展示山区特色优质烟叶,须尽早制定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落实计划。
(2)片区连片情况凉务片区:涉及行政村7个,农户581户。
分为7个连片,连片面积为594亩,其中50—100亩5处,340.5亩;101—200亩2处,253.5亩。
汪营片区:涉及行政村12个,农户799户。
分为12个连片,连片面积为2552亩,其中50—100亩2处,152亩;101—200亩7处,748亩;201—500亩2处,464亩;1001亩以上1处,1188亩。
南坪片区:涉及行政村8个,农户879户。
分为11个连片,连片面积为6405.4亩,其中201—500亩7处,2289.8亩;501—1000亩2处,1603.5亩;1001亩以上2处,2512.1亩。
柏杨片区:涉及行政村8个,农户368户。
分为5个连片,连片面积为1251亩,其中101—200亩1处,170.2亩;201—500亩4处,1080.8亩。
凉务、汪营、南坪、柏杨片区连片面积总和为10802.4亩。
(三)展示内容围绕精准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全面展示利川山坝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果,结合国家局验收提出的要求,体现利川基地单元巩固、完善、规范、提高建设成效。
1、优化烟叶生产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种植按照基地单元烟区规划,结合山坝区土地分布特点,坚持扩大适宜区、调整次适宜区、淘汰不适宜区的思路,充分发挥利中盆地适宜优质烟叶生产的生态优势,实行反租倒包、请烟下山,探索具有利川特色的规模土地流转,带动利中盆地优质烟区恢复性发展,推动基地单元烟叶规模化种植,打造百里绿色生态烟叶走廊。
2、因地制宜开展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和谐单元发展结合山区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高标准的配套基地单元基础设施,突出生态保护理念,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和谐烟区。
一是针对性地开展适度规模的土地整理和高山湿地治理,最大限度实现耕层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二是重点实施以水池、管网、沟渠为主的烟田水利综合配套建设,核心区辅以实施管网配套精准灌溉(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工程;三是建立适宜山区生产作业的全过程机械体系,体现“大、新、全”的机械化作业特点,减少劳动强度和用工,力争基地单元亩平烟叶生产用工控制在15—17个以内,打造山区高效农业新样板;四是高标准的建设基地单元标准化站点,完善站点功能区,体现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精致实用的山区站点建设理念。
五是完善烟叶烘烤设施,实现烟叶智能化烘烤。
六是充分整合政府配套项目,开展烟区民居亮化、烟路硬化、防雹设施等建设。
3、突出“统分结合”,完善山区烟叶生产组织模式一是坚持大力发展种植专业户、适度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设理念,建立一批素质过硬、生产水平高的职业化烟农队伍。
重点培育10—50亩的左右适度规模种植的以烟为主、精于此道的种植专业户,适度培育100亩以上烟叶家庭农场;对烟农实行星级评定和跟踪管理,形成与规模化种植相适应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并汇编成册。
二是以综合性烟农合作社建设为重点,推动烟叶生产组织模式进程。
完善合作社软硬件设施,探索业务外包模式,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种植在户、服务在社”为核心的“双层统分”管理体制,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生产组织体系和“一社五队”专业化服务体系。
4、工商联动共建基地,保障原料上水平一是围绕工业企业卷烟品牌原料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先进适宜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整套适宜利川烟叶生产的技术体系。
二是突出品牌导向,打造“清江源”优质烟叶品牌。
试点开展各种科研试验示范,重点围绕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不适烟叶处理等方面,有效提升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优化烟叶等级结构,提高烟叶可用性,不断提高利川烟叶质量。
三是加强与工业企业合作深度,不断拓宽工商合作领域,坚持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的共建思路,不断完善基地单元共建机制,全面推广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优化烟叶收购流程,探索适宜山区现代烟草农业新的烟叶收购模式。
5、以“142”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化基层管理和创优扎实推进体系建设工作,结合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创优管理,展示具有山区特点的基地单元基层管理。
一是加快“142”管理平台建设。
即围绕一条主线、四个维度、两个平台,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支撑,建设好企业员工工作平台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管控平台,展示利川烟草高水平的基层管理。
二是严格执行单元业务流程管理。
结合“142”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内容,理顺各岗位工作的流程,制定工作目标、标准并找准业务关键控制点,做到有安排部署,有检查督办,有工作总结,强化工作痕迹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考核管理,完善公司对基地单元站、站对片区的双重考核机制。
三是深化基层创优工作。
从机制完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基层创优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四是深入开展基地单元片区化管理。
按照行政管理实行大片区划分,便于乡镇之间协调和平衡发展;技术管理按照1000亩标准实行小片区划分,便于基地单元烟叶生产水平提升。
三、亮点打造及工作进度安排为全面展示利川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果,此次会议拟安排3个下车点,重点展示“一线一站两区”。
一线即从汪营下高速——利川北门整个规模化烟叶连片种植;一站即柏杨基地单元多功能综合性工场建设(停车点);两区即汪营基地单元甘泉坝精准农业、工商合作示范区和柏杨基地单元柴林设施综合配套、工商合作展示平台区(停车点)。
一线:观摩山坝特色的优质烟叶长势长相,烟叶连线、成片,体现较高的规模化种植水平,长势整齐,株型正常;沿路观摩烟区道路、民居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政府整合项目。
迅速组织人员,摸清沿线基本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方案,落实种植规划,土地流转,确保现场会时规模化、生产水平展示效果;高标准的配套沿线基础设施,达到国家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沿线高山湿地治理,形成集“山、林、烟、水”错落有序的烟叶精品走廊。
进度安排:2011年10月底完成土地流转;2012年5月15前完成烟叶移栽,确保6月底烟叶进入旺长期,7月上旬下部叶进入烘烤。
一站:展示大手笔、高标准建设集基层站点、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农专业合作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场。
(1)育苗、烘烤工场综合利用实现育苗、烘烤设施的综合利用,结合山区生产季节和气候条件,利用育苗大棚、烘烤工场开展食用菌、有机绿色蔬菜种植和特色蔬菜的水培种植,形成一套设施综合利用技术规程;按照市场规律,引进项目或寻找合作伙伴并采取社社合作、农超对接,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2)综合性服务合作社窗口展示以种植专业户、烟叶家庭农场为重点服务对象,组建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等生产全过程专业化服务队,完善综合型烟农合作社民主管理,“双层统分、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转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合作社建设模式。
以合作社规范管理、有效组织专业化服务、促进标准化生产、实现减工增效为重点编制资料汇编,并通过现场解说和大型展牌展示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烟叶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的成效。
(3)适宜山地烟叶生产的全程农机展示农机展示分为现场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动态展示在汪营单元甘泉坝示范区展示(另行介绍),柏杨单元综合性工场开展全程农机静态展示,体现山区“全、大、新”的全程机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