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心裁(143)芍药甘草汤

经方心裁(143)芍药甘草汤

经方心裁(143)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原文】1.参见甘草干姜汤【原文】《伤寒论》(29)2.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伤寒论》(30)【组成与用法】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功效】养阴舒筋。

【医案】1.经行腿痛初诊:2004年12月23日。

邱某,35岁,近3年来经量较多,经色暗,无血块,无痛经,7天净。

月经期间左侧大腿疼痛较剧,小腿疼痛次之,须将左腿按压,疼痛方略微减轻,如果经量较少,则左腿不痛,平时带下不多。

末次月经12月16日来潮。

生育史:2-0-1-2,两侧输卵管已结扎。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

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清热和血,养血通络。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三物养血汤(经验方)加味。

白芍20g 生甘草6g 桑寄生15g 丝瓜络10g 竹茹10g 红藤30g 皂角刺15g 石见穿15g 延胡索10g 血竭4g 地鳖虫10g 独活10g,15剂。

二诊:2005年1月11日。

月经1月2日来潮,左腿疼痛消失,胃脘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半夏10g、砂仁(冲)4g,7剂。

2.崩漏初诊:2005年10月21日。

吴某,35岁,月经提前7天,于10月7日来潮,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至今半月未净,平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不多,5天即净。

经前乳房及小腹发胀,腰坠,白带不多,纳可,二便正常。

9月27日B超检查未见异常。

生育史:1-0-0-1,放置宫内节育环。

舌边瘀斑,苔薄白,脉细。

治法:凉血止血。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百合生地汤、栀子豉汤加味。

生白芍30g 生甘草5g 百合15g 生地(切片,黄酒浸)30g 炒栀子15g 豆豉12g 知母10g 丹皮炭10g 水牛角(先入)30g 阿胶(烊冲)10g 竹茹10g 旱莲草30g,3剂。

二诊:2005年10月25日。

昨天经水已净,今阴道又见少量出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4剂。

三诊:2005年10月29日。

进药2剂经水已净,无不适,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舌脉如上。

治法:滋肾清热固冲。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旱莲草15g、女贞子10g、龟版胶(烊冲)10g、仙鹤草15g,7剂。

3.妊娠小腿抽筋初诊:2004年12月30日。

张某,26岁,妊娠5个多月,近一周来小腿抽筋疼痛较剧,屈伸不利,大便秘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养血柔筋。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炒白芍20g 炙甘草6g 桑寄生15g 竹茹10g 桑椹子20g 何首乌15g 淮山药30g 牡蛎12g 生白术30g,4剂。

二诊:2005年1月6日。

大便已正常,小腿仍抽筋。

舌脉如上。

炒白芍30g 炙甘草9g 桑寄生20g 竹茹10g 牡蛎20g 木瓜10g 续断10g 杜仲12g 当归5g,5剂。

三诊:2005年1月17日。

小腿抽筋已经消失。

4.妊娠腰腹疼痛初诊:2005年11月25日。

黄某,25岁,妊娠20周,左侧腰部抽痛向下肢放射,伴小腹酸痛难耐10余天,大便秘结。

生育史:0-0-0-0。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滋肾养血安胎。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炒芍药20g 甘草6g 桑寄生15g 竹茹10g 生地15g 仙鹤草20g,3剂。

二诊:2005年11月29日。

腰及小腿抽痛已经消失,小腹酸痛明显减轻,大便频数,舌脉如上。

治法:养血益肾安胎。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肾气丸加减。

炒白芍20g 甘草6g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杜仲12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菟丝子10g,5剂。

5.妊娠腰腹疼痛初诊:2006年3月22日。

郭某,26岁,妊娠42天,小腹阵发隐痛20多天,每日疼痛2~4次,每次持续3分钟左右。

3月16日B超检查为宫内妊娠,3月17日小腹伴腰部疼痛甚剧,疼痛时间延长至10多分钟,今晨疼痛3分钟,无恶心呕吐,口淡口干,纳欠,大便5天一解。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止痛,益肾润燥。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味。

炒白芍30g 炙甘草6g 小麦30g 大枣6个杜仲12g 桑寄生15g 菟丝子12g 续断10g 莲蓬10g 野苎麻根12g,3剂。

二诊:2006年3月27日。

小腹偶有隐痛,腰痛,大便日解一次,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

三诊:2006年4月5日。

小腹痛除,骶部疼痛,臀部肌肉筋抽感。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濡。

治法:养血柔络,健脾燥湿。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三物养血汤(验方)加味。

炒白芍30g 炙甘草6g 桑寄生15g 竹茹10g 丝瓜络10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木瓜6g 白术10g。

6.妊娠便秘初诊:2006年9月27日。

罗某,33岁,妊娠4个多月,近3天左侧少腹胀痛常作,部位游移不定,有便意,小便频,大便3天一行。

B超检查提示:宫内单胎存活,约18周大小;左侧附件有一不匀质包块,大小约32mm×32mm,考虑为畸胎瘤。

生育史:1-0-2-1。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阴滋燥润便。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味。

生白芍20g 炙甘草6g 生地15g 玄参12g 麦门冬12g 生白术30g,3剂。

二诊:2006年10月6日。

左侧少腹痛除,大便已顺,每天一行,纳不馨,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淮山药30g,6剂。

7.妊娠便血初诊:2006年10月18日。

黄某,27岁,妊娠近7个月,大便肛门出血已经3天,血色鲜红,大便略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凉血润肠止血。

方剂:芍药甘草汤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味。

生白芍30g 生甘草6g 生地20g 玄参15g 麦门冬12g 地榆15g 槐花15g 升麻炭10g,5剂。

二诊:2006年11月24日。

进药一剂,大便肛门出血立即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5.交接出血初诊:2006年10月6日。

叶某,32岁,末次月经9月7日来潮,至9月17日净,9月18日接触性出血,至昨天血量转多,今天血量减少,血色鲜红,夹血块,偶觉小腹隐痛,腰部酸痛,乏力,畏寒。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色鲜红,经量正常,8~10天净,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带下量多,色微黄,纳欠,二便正常。

生育史:1-0-1-1,放置宫内节育环。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凉血益气止血。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生白芍30g 炙甘草6g 党参15g 水牛角(先入)20g 仙鹤草20g 侧柏10g 阿胶(烊冲)10g 益母草12g,4剂。

二诊:2006年10月10日。

进药3剂,阴道出血已净,带下稍多,色黄,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

(2)慢性子宫颈炎。

(3)两侧附件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蒲公英15g 大蓟15g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6.高泌乳素血症初诊:2006年9月23日。

王某,31岁,因原发不孕2年就诊,平素月经周期基本延后,30天至2个月不等,经量近来较以前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小腹隐痛,乳房胀,带下不多,二便正常。

性激素检测:雌二醇、孕酮正常,催乳素768.74mIU/ml(正常值25.44~634.52mIU/ml)。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高泌乳素血症。

(2)两侧附件炎。

治法:养肝清热。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30g 炙甘草8g 枇杷叶12g 蝉蜕6g 椿根皮20g贯众20g,7剂。

二诊:2006年9月30日。

月经9月28日来潮,经量较多,经前乳房发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7剂。

三诊:2006年10月9日。

经水净已4天,性激素检测: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均正常。

舌脉如上。

此后连续使用上方26剂。

续诊:2006年11月4日。

月经10月23日来潮,泌乳素复查:323.76mIU/L,已经降至正常范围。

10.高泌乳素血症初诊:2006年9月14日。

冯某,23岁,因月经不调1年多就诊,30~60天一潮,经常注射黄体酮催经,经量一般,5天净,经前、经期无不适,带下不多,纳可,大便干,数天一行,性激素检测:泌乳素796.22mIU/ml(正常值25.44~634.52 mIU/ml),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偏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西医诊断:(1)高泌乳素血症。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养肝清热。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炒白芍30g 炙甘草9g 郁李仁10g 枇杷叶15g 何首乌20g 蝉蜕6g,7剂。

二诊:2006年9月23日。

大便3天一行,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改炒白芍为生白芍30g,7剂。

此后守上方连续服用上方21剂。

续诊:2006年11月7日。

性激素检测:泌乳素494.95mIU/L,雌二醇、睾酮正常,孕酮0.9nmol/L。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

【按语】芍药甘草汤是一张酸苦养血,甘缓补中的名方。

成无己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即用阴和阳之法也。

”案1为经行腿痛,其疼痛的发生与当月经量的多少密切相关,经多则痛,经少则无恙,由此可知,此腿痛由于血不养筋所致,故以芍药甘草汤合三物养血汤(桑寄生、丝瓜络、竹茹)养血通络,此三药合用,具有养血柔络的功效,疗效可靠。

由于患者有慢性盆腔炎病史,佐以红藤、皂角刺、石见穿、延胡索、血竭、地鳖虫、独活清热和血止痛,因药症相符,一剂而瘥。

案2系崩漏,量多色红夹块,为血热沸溢所致。

《素问·阴阳别论》有“阴虚阳搏谓之崩”,即此之谓。

运用大剂量生白芍组成的芍药甘草汤,意在凉血止血,配伍生地(切片黄酒浸后,其止血功效能够增强)、水牛角、丹皮炭、旱莲草、阿胶之后,凉血止血作用尤佳;栀子豉汤是一张凉血宣郁止血的方剂;至于竹茹,其味甘,性微寒,《别录》称其主“崩中”,《本草正》谓其“治妇人血热崩淋”,故昝殷的《经效产宝》常用竹茹治疗妊娠下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