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然而,“既为双语作家,他的作品的相当一部分又具有其自备的中英文双套文本,那么一个很自然的结论便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散文之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带有甚至就属于翻译性质,也就是属于后出的。
”(高健,1994:43)如《中国文化之精神》(T he S P irit o f C hinese Cul-t ure)和《啼笑皆非》(et een T ears and Lau g h-ter)的前11章就是林语堂从自己的英文文本翻译而来的。
2.从内化与外化的角度探索自译与他译的差别(1)自译林语堂的“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英文是典雅的英文……中文好到无法译成英文,英文也好到无法译成中文,两者都是炉火纯青”(赵毅衡,2000:2)。
作为优秀的双语作家,同时又是译家,林语堂自译了部分英文作品。
王正仁和高健对林氏自译英文作品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从中英两种文本的内容与文字的详略来看,多数是英文较其原文更丰满;二,有时由于表达场合的改变,中文反而简略;三,双重文本中凡我国民族特色特别强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为详尽,反之,外国特色重的则中文部分简略;四,遇到涉及中国当时政局过于直接或过于强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简略;五,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在内容上灵活替换;六,只管主要内容,全然不顾细节;七,只保留个基本意思,其余随兴所之,自由发挥”(王正仁、高健,1995:50! 52)。
由此看来,林氏自译英文作品,有时已经很难说它是忠实的翻译,还是创作性的改写。
7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总第120期)以《〈浮生六记〉英译自序》为例。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是林语堂从《浮生六记》英译本的英文自序翻译过来的。
原文和译文同样优美。
只是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译者在汉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发挥。
Yun,I t hi nk,is one of t he loveliest wom en i n Chi nese literat ure.(林语堂,1999:20)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林语堂,2002,4:501)F or who w oul d not li ke to g o out secretl y w it h her a g ai nst her p arents’w ish to t he T ai hu Lake and see her elated at t he si g ht o f t he w i de ex p anse of wa-ter,or w atch t he m oon w it h her b y t he b ri d g e o f T en T housand Y ears(林语堂,1999:20)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林语堂,2002,4:501)从这些改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林语堂自定义的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来说,“忠实”一项有待商榷。
(2)他译其实,林氏的大部分作品还是由他人翻译的,但是林氏对译本首肯的并不多,甚至“劝国内的作家勿轻易翻译”(赵毅衡,2000:2)。
然而,他并非不赞成由他人翻译自己的作品。
当《京华烟云》的英文本面世后,他曾经写信给郁达夫,希望由郁达夫翻译这部作品。
原因有四:“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余条寄交达夫参考。
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林语堂,1942)。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郁达夫并未完成此书,尽管他在林氏眼里符合他提出的译者三要求,即:“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通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林语堂,2002,4:285)。
其后,郑陀和张振玉的译本相继问世,从翻译学的角度,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译本。
那么,在林语堂的眼中,这些译本是否合格呢?这就要从他自己提出的翻译三标准来看了:忠实、通顺和美。
尽管郑陀不熟悉北平口语,但林语堂承认“未发现译本有删节、改写原著之处”(万平近,1990:124),说明郑至少做到了忠实。
张振玉的译本是众多译得很好的译本之一。
张振玉不仅翻译了林语堂的绝大部分著作,如《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步曲,而且成了研究林语堂的专家。
这些优秀的译本,做到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统一,被广大读者接受,和林氏的自译本一样保留、流传下来,形成了自译与他译并存的局面。
(3)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是指再创作者(不是创作者)审美心理的建构过程,构造一个与作品客体的原主体作者尽可能接近的心理认知图式,即心理同构,从而达到对客体充分的认识。
外化则是指主体在新的审美图式下形成的审美意象用译文语言的形式加以再现”(转自孙迎春,1999:82)。
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与翻译的成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译者与原作者气质相近或者相符,那么译者就很容易感受原作的“神韵”,即成功地做到内化。
如果译者与作者系同一人,译者与作者在审美心理,气质性格上都完全相符,就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有意图,在外化即表达的过程中,就可以非常自信地遣词造句,不用担心是否忠实于原作。
正因为这样,林氏的自译本与其原作的贴合程度有限,“往往游离于译文、改写与创作之间”(王正仁、高健,1995:53)。
尽管作为译文,它们在“忠实”上不是非常准确,但在“通顺”和“美”上达到的程度却是他译难以比拟的,因为他译者不能享受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度,对作者和原著有着更多的依附关系。
林语堂在用英文进行创作的时候,心中有一幅中国式的图画,而在汉译的过程中,将这幅图画用中文表达起来,自然是更加得心应手,也不用担心译语读者是否能够接收源语文化,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对它的忠信度,相信读者是可以不加追究的。
这就是自译与他译最不相同的一点。
自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性质与写作接近”(高健,1994:48)。
二、翻译过程中异化归化同一,是一种特殊的回译1.原因:林语堂英语著作植根于中国文化林氏作品,虽是用英文写成,但同其他英语8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总第120期)文章比起来,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是从一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的,即是指,绝大部分的中文文章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大多数的英文文章是西方文化观念的缩影。
然而,只要了解林氏英文著作,就不难发现,它们都行使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用圆熟地道的英文,向西方人介绍神秘的东方文化,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真实的中国文化图,从而架起一座横跨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就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让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生活的艺术》同样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人悠闲、近情的生活哲学向西方人娓娓道来。
小说《京华烟云》则是以一种更为生动的形式,深刻刻画了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战乱中求得生存的———从道家的顺其天意到革命者的舍身为国,都是紧扣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所以,林氏作品中,大量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其间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有很多是中国的语言文化,例如诗词、文言等等。
很多事物在英语中并没有现成的对应概念,是作者翻译而成,如“koW toW(磕头),m akua(马褂)”。
从源语文化的角度,我们说,林语堂的英文作品是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的,和译入语文化———中国文化相吻合。
请看下面的例子:在《M o m ent in pekin g》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T o T ao,t he zenit h is not hi g h,nor t he nadir loW;no p o i nt i n ti m e is lon g a g o,nor b y la p se o f a g es has it g roWn o l d.(林语堂,1998:2)这是庄子的一句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林语堂,2002,6:2)很明显,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源语文化反映的,是译语文化中的内容,因此,某些跨文化交际性质的翻译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不一定能适合林氏英文作品的翻译。
2.特殊的回译回译,根据《译学大词典》,是指“将甲语种译入乙语种,以后又再作为素材引用从乙语种译回甲语种,或从第三第四语种译回原始语种”(转自孙迎春,199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