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木皆有情 历史在身边 抗战时期的吕梁大地
选题缘起 一、我是土生土长的吕梁人,生于此长于此,估计人生的道路还将在这里走完。所以,从小就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常听奶奶讲日军烧杀抢掠的往事,每每提起,她老人家的泪水总是盈满眼眶,小小的我也握紧拳头,想象着“日本人”的狰狞面目。(相信各位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伴随着童年的结束,进入人生的理性思考阶段,逐渐的开始翻阅关于日军侵华的书籍,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日军在吕梁这片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开始了解、体悟吕梁人民八年抗战的伟大事迹。通过多年的学习,更加认识到吕梁人民的质朴、醇厚与伟大。也更加强烈地感到,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把吕梁本土历史,特别是抗战史讲授给各位。这是我选题的第一个原因。 2
二、诸位也应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吕梁人,作为吕梁人,就应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熟知家乡的过去,而我们吕梁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吕梁作为晋陕两省的交通要到,曾有过辉煌的经济功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熟知的临县碛口古渡口,比如到现在还为柳林人津津乐道的吕梁山上的“小北京”都是由于商业的繁荣所致。至于文人墨客那就跟多了,正如吕梁市前市长董鸿运,在吕梁赋中写道:苍颜古风,可夺骚客之笔;人文史话,一贯百代风流。那么我我今天讲的仅仅是沧海之一粟 三,今天我的题目是:草木皆有情,历史在身边——抗战时期的吕梁大地。 各位的语文水平应该比我高,是吧,草木皆有情应该是拟人是吧,或者说是借代也可以是吧,抗战时期吕梁人民为了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财力物力,其情其心足矣感天动地。历史在身边,我们天天学历史,老师天天讲历史,动则就中国怎怎么样,美国怎么样,资本主义世界怎么样,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大历史,感觉这些东西离我们很远,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在看我们身边的历史,我们自己家乡的历史,就有一种亲切感,很多地名我们都很熟悉,说不定我们今天所讲某段历史的就是同学们村里的历史,所说不定其中的某个人物就是你的爷爷或老爷。 好,闲话不说了,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山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战略支点,对推动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吕梁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成为战争中的战略展开之地、根据地核心之地、人民革命战争历练之地。因此,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
红军东征——抗日战争的前奏曲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加快了侵华步伐。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子张县瓦窑堡村召开 3
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杨尚昆等10余人(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瓦窑堡会议作出了渡河东征的重要决定。那么,与陕西毗邻的就是山西的吕梁。 1936年2月下旬,毛泽东、彭德怀亲率由红军一军团、十五军团组成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从陕北毗邻吕梁的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吕梁境内。 红军东征时候山西的情况:当时,黄河天险为晋军(阎锡山)严密封锁。濒临黄河东岸各重要城镇,如三交、碛口、孟门、军渡、中阳、石楼等地,有重兵,为弥补主力部队之兵力不足,震慑当地民众,阎锡山实施其“政治防共”、“民众防共”的防范措施,又在沿河各县成立几个地方武装——“防共保卫团”,严厉镇压当地民众和同情抗日的革命人士,致使不少到山西走亲戚、访朋友的无辜百姓和小商小贩,残遭杀害。短短数十天中,晋西沿河各县被杀害的民众达百余人之多。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命令各渡河突击队:“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以坚决、敏捷的速度奇取敌堡,割断电线,控制前进阵地及侧翼掩护阵地,以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对援敌作战之有利地位。偷渡被发觉,立即改为强渡。”晚8时整,战斗正式打响,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渡口,同时发起攻击在中阳县三交镇坪上村首先登岸,把晋军的河防撕开了一道缺口,红1军团主力相继渡河,于拂晓时分,进占三交镇,乘势扩大战果,长驱东进,进占留誉。 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 东征的战果很快得到巩固和扩大。 阎锡山也放与红军主力进行决战的计划,将晋军主力集结布防于汾阳、孝义、灵石、介休一带,沿同蒲路和汾河堡垒线严密设防,防堵红军东进北上,等待南京中央援军的到来。
由于红军过河不久,没有根据地依托,加之地形不利,武器装备较弱,要一口吃掉这么多敌人确有困难,于是毛泽东和彭总当机立断,命令红军撤出战斗。红1军团和红15军团从4月下旬逐步转移到黄河岸边。5月1日至5月5日,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5月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回到陕西杨家圪台,签发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即《回师通电》)。 4
东征期间,毛泽东、彭德怀与红军东征总指挥部始终活动于吕梁的石楼、交口地区,在吕梁区域内建立了中共中阳县工委、中共中阳关上村支部、中共石楼辛关村支部、中共交口明志沟村支部等党的领导机构。特别是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中阳县三交镇(今属柳林县)亲自建立的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是山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现在有红军东征纪念馆)由红军建立的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更是遍及中阳、石楼、交口等区县,达40余个。 红军东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吕梁乃至山西播下了民族革命的火种。东征红军到吕梁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冲破了阎锡山的独立王国,以扎扎实实的地方工作,造成了强大的抗日声势。广大群众从切身的体验中,打消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疑虑,从心底里拥护党的政策和红军东征。吕梁区域内不少觉悟了的青年在扩军中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跟共产党闹革命,这些参加红军的革命者在抗战爆发后又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回到吕梁,成为创建吕梁抗日根据地,点燃抗日烈火的骨干力量。
晋西事变———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诞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后,阎锡山即开始动摇,准备投降妥协。汪精卫投敌后,阎锡山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试探和平,他说:“抗战与和平是个政治问题,不能说主张抗战就对,主张和平就不对。” 中共中央在促成与阎锡山“合作关系”的建立后,提出在山西建立若干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设想。1937年9月,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115师、120师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在晋西南(以孝义、中阳为中心),晋西北(以离石、兴县为中心)实行战略展开,地方党组织、八路军、牺盟会(山西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于1936年9月建立)、动委会(1937年9月在绥远和晋西北沦陷区成立的旨在实施全面战争及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的统一战线组织)等几股力量在吕梁地区大汇合,县、区、村各级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进步力量很快发展壮大,共产党成为抗战的领导核心。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人民力量的壮大,使日本侵略者心惊胆战,也使国民党阎 5
锡山感到恐慌,1939年12月在晋西南、晋西北地区,阎锡山顽固派军队以绞杀抗日政权和杀害抗日进步人士为开始,进而发展至进攻新军和八路军,妄图占领根据地,镇压共产党,打垮八路军。八路军、新军和根据地人民在危急的形势下针锋相对,与顽固派进行了殊死斗争。1940年1月,阎锡山顽固派军队被赶出了晋西北地区,事变以阎顽固派失败而告终。 晋西事变后,共产党为争取山西时局的好转,促成与阎锡山继续团结抗战,在吕梁区域内划定界线,达成了八路军与旧军防区的协议。吕梁地区汾阳经离石至军渡公路以南的孝义、中阳、石楼、交口和汾阳、离石、柳林的路南部分成为阎军驻防区,在此区域内党的工作进一步转入秘密状态;路北的兴县、岚县、方山、临县、交城、文水和汾阳、离石、柳林的路北部分为八路军驻防区,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这也就为解放后人们的观念埋下祸根) 从1940年2月起,中共晋西区党委(1942年8月改称晋绥分局)、晋西北行署(1943年11月改称晋绥行署)、晋西北军区(1942年9月改称晋绥军区)先后在兴县成立并长期驻扎,党政军组织下设若干个地县级组织。其中在吕梁区域内的北部、南部各县分5个区域建立了地委(含工委或中心县委),在北部3个区域还建立了专署、军分区和抗联,其时在北部区域曾建立的机构有:以兴县为中心成立了晋西北(后称晋绥)一分区(分区内党政军组织分别称一地委、一专署、一军分区,下同),辖兴县、岚县、神府3县;成立了以临县为中心的四分区(1942年12月改称三分区),辖临县、临南、离石、离东、方山、中离等7县;成立了以交城为中心的八分区,辖交城、交西、汾阳、阳曲等7县。地级机构之下先后成立了20个县委和工委,12个抗日民主县政府。 吕梁南部区域由于属于阎统区,只有党组织进行秘密活动,这一区域先后建立的地级机构有:中共汾孝中心县委、中共汾平介孝工委、中共沿河工委、中共沿河地委、中共河东工委等组织,这些党组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开展汾阳、孝义区域和中阳、石楼区域境内党的地下秘密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在面积相对较小的吕梁区域里同时存在1个战略区组织和5个地级组织,这在当时的抗日根据地是绝无仅有的。 吕梁地、县两级党政组织在中共晋西区党委(晋绥分局)、晋西北行署(晋绥行署)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为抗日根据地陆续制定的十大政策,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