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在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_吕改玲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在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_吕改玲

【全科临床研究】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在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吕改玲,杨青丽,张瑞【摘 要】 目的 改进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 将2008年1月-2008年11月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27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B组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 A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95.59%)明显优于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82.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可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外周静脉;穿刺【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152(2010)05-0600-02

静脉输液在NICU患儿中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且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给药方法,在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其中新生儿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一定要过硬、过强[2]。目前,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不易损伤血管,便于按时给药,不易滑脱,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又不会因找不到血管而延误治疗抢救时机等优点,同时可大大减少护士的工作量[3],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但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特别在NICU内,新生儿因抵抗力低,容易发生院内感染,通过临床实践及观察分析,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存在一次穿刺常不成功,增加医源性感染机率,加重患儿痛苦等不足之处。为了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保证各种治疗及抢救的顺利进行,2008年1月-2008年11月,我们通过对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272例的临床实践及观察,总结出一种新的穿刺方法———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大大提高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NICU内2008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272例,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02例,穿刺时年龄10min~23h45例,1~5d42例,6~15d85例,16~28d100例,体重900~1500g20例,~2500g65例,~3500g120例,>3500g87例,随机分为A组136例,B组136例。1.2 穿刺方法1.2.1 材料 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4G静脉留置针和无菌透明膜粘贴,规格为6cm×7cm。1.2.2 血管选择 均选用手背静脉,桡静脉,内踝大隐静脉,足背静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较粗直、柔软和富有弹性的静脉,且穿刺部位最好易于固定。1.2.3 穿刺方法 操作方法:A组应用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4G静脉留置针,操作时患儿取平卧位,操作者站在患儿头侧或穿刺侧,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作为静脉穿刺点,操作前患儿均要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准备,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采用“三消法”———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保证操作的一致性。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上并排气,通常我们先选择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它保作者单位:462000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NICU(吕改玲,杨青丽);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防保科(张瑞)通讯作者:吕改玲,电子信箱:wanglei768@126.com留的时间长,易固定,易观察[5]。但当颞浅静脉不明显或已被穿刺过,临床就选择四肢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扎止血带(以头皮静脉作为静脉穿刺部位的,剃除局部毛发),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后,转动针芯360°并松动外套管,以消除套管与针芯的粘连,左手固定患儿穿刺部位的肢体并向下轻压,使穿刺部位的皮肤无皱褶(或左手绷紧头皮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留置针的两翼,针尖的斜面向上,并充分暴露回血腔,与皮肤呈45°角直接从血管的正上方快速穿刺进针,皮肤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见回血或感觉血管突破感后,迅速降低进针的角度,平行将留置针前行1~2mm,确保针在静脉内[6]。左手固定患儿的肢体不动并向下轻压,使局部皮肤无皱

褶,右手食指向后用力顶住针柄的一侧后退针芯5mm,同时右手的拇指向前用力顶住留置针的Y型部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少许,右手持针座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保留5mm外套管在血管外,然后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的Y型部位,其余四指固定不动,右手将针芯全部撤出,松开止血带,见点滴通畅,消毒皮肤周围干燥后,用无菌透明膜常规固定,保证粘贴牢固,减少粘贴与皮肤间的缝隙。B组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4G静脉留置针,操作时患儿取平卧位,操作者站在患儿头侧或穿刺侧,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作为静脉穿刺部位进行留置针穿刺。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并排气,通常我们先选择颞浅静脉穿刺置管,但当颞浅静脉不明显或已被穿刺过,临床就选择四肢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扎止血带(以头皮静脉作为静脉穿刺部位的,剃除局部毛发),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后,转动针芯360°并松动外套管,以消除套管与针芯的粘连,左手固定患儿穿刺部位的肢体并向下轻压,使穿刺部位的皮肤无皱褶(或左手绷紧头皮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留置针的两翼,与皮肤呈15°~20°对准血管缓慢进针,见回血或感觉血管突破感后,迅速降低进针的角度,平行将留置针前行1~2mm,确保针在血管内,左手松开穿刺部位的肢体并持留置针的Y型部位,右手后撤针芯约5mm,然后右手持针座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保留5mm外套管在血管外,最后将针芯全部退出[7]。松开止血带,见点滴通畅,消毒皮肤周围干燥后,

用无菌透明膜常规固定,保证粘贴牢固,减少粘贴与皮肤间的缝隙。评价方法: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判断标准:留置针一次穿刺顺利,静脉回血良好,固定后液体滴注顺利,穿刺局部无肿胀、无淤斑为穿刺置管成功;留置针刺入血管或刺入血管回血后液体滴注不良,局部出现肿胀、淤斑为穿刺置管失败。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一次成功率比较见表1。A

·600· 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5月第8卷第5期 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ce,May2010,Vol.8,No.5 组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95.59%)明显优于B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成功率比较组别n成功例数成功率(%)A组13613095.59*B组13611282.35 注:与B组比较,χ2=12.14,*P<0.05。3 讨论 在NICU中,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由于浅表静脉相对细小,血管不明显而且脆性高,加之无法有意识地进行配合,给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通常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在退针芯时,采用的是边进外套管边退针芯,出现左手右手同时操作,无法固定患儿肢体的穿刺部位,使局部皮肤出现皱褶,加之患儿无法有意识地进行配合,肢体或头部的扭动使穿刺失败,导致重新穿刺置管,降低了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改进后的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在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避免了血管的滑动和肢体的扭动,减少了由于患儿不配合引起局部皮肤皱褶,针头脱出导致的输液部位液体外渗、局部肿胀及穿刺失败等,从而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8],做到了按时、准确给药,保持静脉通畅,提高了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医护质量,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时的痛苦,降低了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单伟颖,刘恩君,何仲.静脉输液拔针后2种按压方法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12A):1390.[2] 古秀样.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护理研究,2004,18(6A):985.[3] 王欣怡,徐晓惠,张文颖.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19(2):126-127.[4] 庄倩,单丽霞,田亚男,等.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皮肤消毒法的改良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2006,12(1):30-32.[5] 陈玲玲,白永琪,曾玉梅,等.留置针用于婴儿不同浅静脉的对比与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3,9(6):458-459.[6] 刘妹华,杨彦芹,于英伟.快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47-48.[7] 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2-373.[8] 刘亚莉,王容侠.小儿四肢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140.(收稿日期:2009-11-24)

(上接第551页)及D型利钠肽(DNP)[4]。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

反映心室压力与容量负荷的变化。左心功能不全时上升幅度最大,因此心力衰竭中检测BNP的意义最大[5]。研究表明,

BNP水平在鉴别呼吸困难病因方面比病史、体检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更为准确简单。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已将血浆BNP测定用于排除和(或)明确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在确诊的心衰患者中BNP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6]。MorrisonLK等[7]测定321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BNP水平后发现,心衰患者平均BNP709ng/L,显著高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栓塞、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BNP均值61ng/L。本研究显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的BNP水平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和对照组,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和对照组BNP水平无差异,主要是由于心衰时容量负荷过多,导致心室壁张力明显增加,引起心室肌合成和释放的BNP大量增加有关,这和MorrisonLK等的结论基本一致,提示BNP在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方面有高度特异性,对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帮助医生防止和纠正误诊。本研究亦显示,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心功能越差,血浆BNP浓度升高越明显。我们推测此种相关性与心室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室容量负担加重导致BNP释放增多有关。赵思勤等研究显示[8]:CHF患者血浆BNP水平

和射血分数、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有较好相关性,部分验证了我们的推测。因此可通过检测血浆BNP浓度来判断心衰患者的病情变化。此结果对于评估心功能不全病情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采用BNP水平判断心衰,虽然可使临床误诊率从原来的43%减低到11%,但不能盲目夸大急性呼吸困难时BNP阳性预测的意义。MaiselAS等[9]指出,采用BNP诊断CHF甚至比Framingham标准更精确,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检查,医生仍需参考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多数专家建议:BNP水平<100ng/L,基本可除外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