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说课一等奖:力的合成

2013说课一等奖:力的合成


律,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三种常见的力,对同一直线的两个力的合力有一 定了解。 能力层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 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但自主通过实验和推理获 得新知的能力不强。
本节内容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在高中已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以及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 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 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 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 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重要定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四、教法学法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启发式问题
导入法
发现问题
学生为主体 实验观察、合作交 实验探究法教师为主导 流、探究思考
学以致用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以探究为主线 规律
矢量运算所遵循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基本概念
什么是合力? 什么是分力? 什么是力的合成?
如何 合成?
分析探究 实验探究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2010级教师教育专业说课竞赛
课题:力的合成
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4
说课 . 流程
5 6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 则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理解“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等效代换的思想。
提出 问题 猜 想 假 设
计 实 验
F
F2
进 行 实 验
设计意图: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总结归纳法 梳理总结
教与学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情境激疑
导入新课 建构新知
教学 流程
合作探究
延伸拓展
学以致用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情境激疑
导入新课
从“
行为”中体验
提出问题:
两个人提物体,物体受到 了几个力? 一个人提物体,物体受到 几个力? 两个人的作用效果和一个 人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
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基本概念
两个力 (多个力) 分力
回 归 课 本
合 成
一个力 合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常常可以求出这样 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原来的几个力的共同效 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就 叫做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和理解,便于更加直观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实验 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进行猜测,自然过渡,进入探究。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我的课堂 学生做主
分组交流 展开探究
规律 思考:
教师引导建议:
用虚线把合力的箭 提供仪器 头端分别与两个分 互成角度的两 自主设计 合力的大小、方向 力的箭头端连接, 个力与其合力 可能存在数学 观察。 合力与 关系? 分力的 设 分力的大小、方向 F1 关系?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巩固复习三种基本的性质力。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情境激疑
导入新课
从“
思想”上理解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两个力 (多个力)
交流讨论: 列举生活中或者 学习中一些利用 等效替代思想解 决问题的例子?
思维层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有关力的合 成的现象有了感性的认识,但不能进行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知识与技能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 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够区分矢量和标量;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的关系;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F=F1-F2 F1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数学问题入手,将其赋予物理意义,便于学生对其分析探究。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规律 分析 探究 ③
问题一:1 + 1 =则是什么
F=?
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猜想
“曹冲称象” 拉货 重心概念的建立
一个力 “等效替代” 思想
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概念
质点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利用等效替代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情境激疑
导入新课 建构新知
教学 流程
合作探究
总结升华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 《力的合成》课程设计
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规律 分析 探究 ①
问题一:1 + 1 = 2
合成即求和
结论:共线同向 F=F1+F2 方向与F1、F2同向 结论:共线反向 F=│F1-F2 │ 方向与F大同向
F2 F1 F=F1+F2
分析 F2 探究 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