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市古迹景点简介(2002-07-07 15:53:43)转载▼分类:黑蒙吉辽冀京津游记海城地处辽东半岛北部、鞍山中部,周边有辽阳、岫岩、大石桥、大洼和台安。
是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北方古城之一。
总人口约108万。
海城境内有很多古城遗迹:如秦置三河堡(今西四马圈子)、汉置析(音思)木城、唐置营城子、明置牛庄等。
境内古建筑亦星罗棋布:如辽代金塔和铁塔、金代银塔、新石器时代石棚、唐代三学寺、清代关帝庙和太平桥(位于牛庄镇)、大悲寺、旧石器时代小孤山猿人洞穴等。
海城还有孤山镇白云山;接文镇三家堡自然保护区;岔沟镇海龙川水库、龙川山(海拔约664米)、红旗岭山谷;毛祁镇黑岩寺、大悲寺;析木镇羊角峪海城河等秀丽的山水景区。
★海城地名由来相传此地上古时代曾是大海,后地壳上升,渐成陆地。
设治之时便据此传说取名为"海州",后演变为"海城"。
★海城历史沿革此地原属燕国、秦朝、汉朝的辽东郡,晋隋时期260余年间被高句丽(今北朝鲜国先祖)据为辽东腹地之卑奢城,唐代收归朝廷后归属安东府(今丹东市),辽代此地置海州、临溟县,并设州治于临溟,"海城"之称谓由此始,金代曾改称澄州,以后又称海洲、海城,先后隶属辽阳府(今辽阳市)和奉天府(今沈阳市),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海城县划属辽宁省直辖,曾管辖营口县,1948年10月海城解放,1985年4月撤县建市,现归鞍山市管辖。
★厝(音措)石山公园海城古有玉皇山,其西支脉延伸至城内,名"他山",山不高,海拔约50米,因山上奇石排布,故亦名"厝石山"。
清光绪32年(约百年前),海城知县"管风和"为活跃百姓文化生活,集资6000两白银,在厝山修林造池、增建亭阁,辟为公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
建公园时,重修了气势壮观的文昌阁,后又将城东南的文庙移到山上,每年举行大型祭孔典礼,山上的他山书院是当时海城的最高学府。
厝石山鼎盛时期有历代修缮增建的八宝琉璃井、风云靖安祠、喜佛塔、去思亭、文昌阁、地鼓沉钟、歌风亭、龙潭印月八大景观。
历史沧桑、天灾人祸,现文昌阁、文庙等很多古迹已难寻其踪。
幸近年海城市政府大兴土木修缮恢复古建,使厝石山重新焕发灵秀古韵。
公园门票约0.5元,约需40分钟可以游览完毕。
★文昌阁明代《全辽志》载:"厝山之巅建有文昌阁,不知始于何代。
"阁为砖木结构,硬山两层楼房,屋顶似庙宇,高阁之下有花坛、亭台、水池等。
园林点缀小巧玲珑,此园并不宽敞,但亭台楼阁俱备,花木繁多,怪石嶙峋,堪称胜境。
山路旁有一木架,悬云板一块,铁铸,似锚。
铭曰:"大金天命十年乙丑(公元1625年)牛庄"。
还有清初努尔哈赤时代的文物,现藏沈阳故宫。
县虽偏小,但亦有文人墨客雅集于文昌阁,结社赋诗,连篇累犊地展旬于阁间壁上。
惜文昌阁现已荡然无存。
★魁星楼与魁星2000年10月,在文昌阁原址上新建了巍峨的魁星楼,三层、八角、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登顶可俯视海城。
海城东南隅,原有魁星楼,二层、六角,建于乾隆43年,毁于"文革"时期。
魁星楼顶供奉一尊魁星像,乃以进口巴西千年花梨木精雕而成。
第三层是海城市从1977年开始、历年高考前几名考生的金榜题刻。
传说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即28星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首。
他相貌古奇丑陋、麻面跛脚,娶丑女麻姑为妻。
生前他殿试面君时,圣上要他以麻面跛脚作对,他立即说道:"麻面满天星,独脚跳龙门",圣心大喜,钦点状元。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魁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主点文状元的星宿神,人们企盼家乡多出人才,因此历史上各地多建有规模不等的魁星楼。
又传农历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与牛郎织女鹊桥会同日),因此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文庙(或称"孔庙")祭孔子、传礼教;文昌阁奉文昌星君、祈求功名;书院兴儒讲学、教书育人;魁星楼奉魁星、佑状元及第,此即古时教育系统四大"部委"。
★喜出望外佛塔(古代碎纸机)魁星楼西南有一酷似大香炉的塔状建筑叫"喜出望外"佛塔,又叫"字纸炉",据说是几个和尚修建的,炉内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玉佛,下层供历代官府烧毁文件档案的"字纸"用,现下层已被封砌。
该塔功能类似今天的碎纸机。
由此可见厝石山上曾经也是一个崇儒尊孔,文人学士径来不断的地方。
★琉璃影壁入公园正门,迎面是一座琉璃影壁,金碧辉煌、皇家气派。
影壁高约4米、宽约6米、厚约0.8米,影壁上有吉祥图谱。
壁南面的图谱为:鹤鹿同春、寒松劲节、竹报平安;北面的图谱为:麒麟望日、封侯挂印、连升三级。
图谱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无论从影壁建筑风格特色,还是琉璃的装饰,实为民间琉璃建筑珍宝。
该影壁原坐落于海城析木镇缸窑岭,为皇瓦窑门前的一座琉璃影壁,是清道光21年(约160年前),清朝皇族御赐窑主侯家修建的,作为皇窑的标志,显示了侯家当时的尊贵地位。
1962年迁至海城厝石山公园内。
★琉璃瓦古方失传因当时的琉璃瓦彩釉配方已失传,故现在海城琉璃瓦厂家烧制的琉璃瓦,虽颜色鲜艳,但不耐久,几年后便褪色,实在遗憾!而沈阳故宫、永陵、福陵、昭陵所用琉璃瓦,历经数百年而颜色如初,就是那个神奇古配方的作用。
★去思亭厝石山半山腰林中掩映一座斗拱飞檐八角亭,名"去思亭",此为纪念海城县长孙文敷(字斗南)而立。
日寇攻占海城当天把孙县长绑架出城,威逼他为日寇服务,孙县长只得暂居伪县长之职。
但孙县长暗中一直保护中国百姓,与日寇周旋。
一次,日寇要孙县长追捕逃跑的劳工,孙县长却贴出告示:"凡本境中国民工有逃役者,限三天内前来自首,皇军将对其格杀勿论。
"逃跑的劳工看了告示便连夜远遁;又一次,义勇军进攻牛庄,日寇命孙县长带伪警前去解围,孙县长暗示伪警空枪鸣警、只围不打、临阵脱逃。
再一次,因日本商行常受义勇军破坏,日寇要孙县长想对策,孙县长灵机一动,便出了个主意:派伪警每日守在商行门口,结果没人敢来买东西,日寇这才发现上当。
由于孙县长的种种"阳奉阴违"得罪了日寇,1932年冬,日寇把孙县长转调别县,随即以通匪罪名将孙县长杀害于沈河南岸。
海城民众深切怀念孙县长,自发集资在厝石山上建造了一座纪念亭,名曰"去思亭",意为寄孙县长离海转任之思,实则谐音"屈死亭",悼念孙县长壮烈殉国。
日寇不知另有含义,该亭才得以敷敷衍衍十余年而幸存。
亭楹石柱上有当时刻镌的楹联:此亭固基坚不朽,孙公遗泽永难忘。
★保安寺厝石山公园后园尚有保安寺遗址,据保安寺后院禅堂前石碑记载,该寺于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大规模修扩,其格局为:"佛殿三楹居于中,禅堂两座列两旁,迦蓝殿东为左辅,祖师堂西为右辅"。
后历经劫难,终被损毁,当年的青灯古佛、暮鼓晨钟,都已随着时光流逝了。
2002年,海城市政府对保安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基本恢复了保安寺原有的庄严古貌。
★靖安祠日寇占领海城时,厝石山上原有他山书院,学子众多,教师乃陈宗岱,家住书院旁的八宝琉璃井附近。
一日,陈先生梦见一个清奇少年对他说:"我乃汉武帝时长安城里的读书人,死后化为大蛇,潜入华山修炼,至今已两千余年,能人蛇互化,现欲出山,为民除疾造福,驾风云寻至此,见此处他山书院适宜修炼,龙化池可以洗心净身,厝石山可以藏形隐迹,先生仙风道骨亦非俗辈,故来此处为伴,还可时常聆听先生的仁义道德之理,前清刘象月,民国王绍辰都是我门生,您身边最得意的高足赵中春,也是我第三代真传弟子,我的名号叫风云子。
"陈宗岱听罢惊醒,这时天色已亮,学生赵中春手拿笔砚走了进来,他听到老师呼"风云子",忽然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陈先生立刻明白这是风云子附体作法,显灵于我,于是忙说:"风云子大仙息怒,我陈宗岱一定好好传授儒学并研习道术,在龙化池边设坛敬告,造祠植林,广栽花卉以召良禽来栖。
" 风云子听后,留下四句箴言:"日落西山在眼前,南洋雾龙降人寰,要知毛童有多远,待到中秋八月间。
"言毕,化作一条巨蟒,钻入八宝琉璃井中。
从此,箴言广泛流传,海城百姓得知日寇终将于不远的某个中秋完蛋,斗志倍增,而前来他山书院风云子神坛祭拜的人也越来越多。
1931年,海城士绅民众于厝石山后,八宝琉璃井旁建风云靖安祠,供奉风云子,祈求他保佑海城人民战胜日寇,驱魔除疾。
并构筑小巧古园,园内树影婆娑、花草繁茂、岫石点缀。
靖安祠东侧有巨石卧伏,石壁上有"马蹄印",相传此乃唐王东征时,大将薛仁贵所骑宝马踏留。
巨石北端有深井,名"八宝琉璃井",据传此乃海城海水退却后的海眼,井底连通渤海,井内锁着两个妖孽,一为"独角龙",一为"鲶鱼佬"。
★三学寺位于海城市内西南角的居民区内,西距山关帝庙约700米,东距厝石山约1.5公里,向南约800米为海城河(古称"杨柳河")。
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唐,后经历代修扩,至清光绪10年(约120年前)规模鼎盛,后历经天灾人祸,渐趋荒废。
该寺在"文革"中被当成四旧挨砸,前殿、中殿的殿顶大吻、望天狗被打掉,屋脊瓦大部分被砸碎。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强裂地震,该寺墙壁、屋角被震损。
震后国家拨款进行了修缮,但在1982年一次电火中又烧掉了中殿。
寺内现存有明、清石碑七甬。
近年海城市政府出资修复,使古刹重兴,现前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均为清代建筑,整个建筑包括前殿(天王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东西配庑、禅堂、并增建了钟鼓楼和围墙,占地约5000平方米,庄严肃穆。
前殿、后殿均为歇山式建筑,系砖木结构,藏经楼二层,为硬山式建筑。
整个建筑布局协调,巍峨壮观,木雕工艺精美,色调明快,五脊六兽,二龙戏珠等砖雕艺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三学"是佛教术语:"一学用戒止恶修善;二学用定息悬澄心;三学用慧破惑证道。
"三者关系互不可分,以此取名"三学寺"。
该寺现为尼姑寺。
寺内有铜铸大钟和铁铸大香炉,乃1995年住持"本净"率众尼募化集资铸就。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左手侧)、阿弥陀佛(右手侧),两旁有十八罗汉,众塑像均以金箔全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