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 周敦颐 开创的濂溪之学, 张载 开创的关学, 二程 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 朱熹 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 孙緮 、 石介 、 胡瑗 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改 :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改: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名词解释: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2、北宋五子。 周敦颐:宋代理学宗祖,湖南道县人。 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河北涿州人。 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陕西厝县人。 程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3、《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所谓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在他们看来,天地之性是性之本,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性即理;而气质之性是人爱生之后形成的,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气在生成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故而又称性即气。 5、一物两体。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张载的思想学术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人师从他学习,颇有声势,形成了介于理学与新学之间的关学学派。关学作为理学思潮中涌现出的思想学派,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派的特点。关学主张学以致用, 把学术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试图为现实服务,反对佛教和道家的虚玄思想,反对空谈。 7、荆公新学。 荆公新学是以北宋著名改革家为代表的学派。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诗赋取士和烦琐的记诵传记经学,改用经义和策论试士,形成了宋代新的学术风气。他还设立了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解释,“天下号曰新义”,并编撰《字说》。这些著作都贯穿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成为其推其新政的理论基础。《三经新义》成为“荆公新学”的代表作,同时也为王安石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号称“通儒”。许多学者慕名而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阵容较大的“荆公新学”学派。 8、耦。,变化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一事物内部均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叫做“耦” 9、剥落。 疲劳磨损时从摩擦表面以鳞片形式分离出磨屑的现象。物体表面的覆盖物成片地脱落 10、简易功夫。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毋须在读书穷理

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朱熹和陆九渊是同时代人,私交很好,但在学术见解和治学方法上,又存在着分歧,二人曾进行了长期的辩论。比较集中的有两次,其中一次是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辩论,主要围绕治学方法展开争论。朱熹主张“即物而穷其理”,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先博览后归于简约;陆九渊主张“先发明本心”,因为“心即理”,不必做读书穷理工夫。朱熹指出陆九渊教人太简,陆九渊指出朱熹教人太支离,并赋诗互相责难。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可见,他们的争论表面上是治学方法问题,实际上涉及理学与心学不同的致思路向,说明他们对孔孟儒学他不同的理解。这次辩论并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分歧。

四、简答题: 1、《皇极经世书》的主要思想。 《皇极经世书》是用象数学的理论与方法阐述其思想体系的。邵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总体的“道”所产生的,道生天地,“天为阴阳,地分刚柔,刚则二分为四。天生动,地生于静,此天地之道;动之始阳生,静之始阴生,此天之用;刚柔为地之用。天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即水、火、土、石”。这是道生万物的总秩序。 2、拭勾勒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 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3、王安石思想的基本内容。 王安石是通过阐释儒家及道家等古代经典而阐述其思想体系的,这就是在许多传统概念、 范畴的基础上赋予新意,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王安石的五行说和元气论 王安石以特有的“五行说”阐述宇宙的生成 在五行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天”或“道”。确立了“道”作为宇宙本原及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后,王安石又用“元气说”深化了他的宇宙生成论。王安石以“道”作为宇宙最高本体,否认“道”的社会性因素,把它的一切特征与功能完全归结为自然性。这就是王安石之所以没有成为理学家的思想方法原因。 (二)王安石的辩证法思想 王安石的辩证法思想大致有一下几方面:第一,承认世界万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第二,变化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一事物内部均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叫做“耦”。王安石还认识到对立双方相互依从的关系。第三,王安石把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的关系概括为相生相克。 (三)王安石的人性学说 王安石认为人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不可能来源于外在的精神本质,而是在人的形体形成时就天然存在。性情二者是体用关系。 4、元代思想状况。 理学在元代继续得到传承和发展。元朝统治者在灭金和灭南宋的过程中,就开始吸取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元人进兵南宋时,在湖北俘获了理学老儒赵复,加以保护,并在湖北建立了“太极书院”,请赵复在此讲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成为元代理学的源头。 在北方传授理学,影响最大的是间接接受于赵复的许衡。许衡以理学教习蒙古子弟,十分重视理学的力行践履功夫,他还促使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他具有糅合朱陆的倾向。 与许衡同时,在北方还有一个著名的理学家刘因。刘因初受章句之学,得赵复传程朱理学后,认为这才是圣人“精义”。 吴澄则是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突出活动是继承朱熹未竟的遗业,对五经进行校注,完成了《五经纂言》,同时,他还对其内容用探究“义理”的方法加以疏解,发挥其中“大义”。他也具有和会朱陆的倾向。和会朱陆在元代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理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 元代除理学家之外,还有一些非理学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学说与理学的宗旨格格不入,被视为“异端”,邓牧就是其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伯牙琴》。 五、论述题: 1、周敦颐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有那些重要内容? 周敦颐的思想 理学思想体系最早的奠基者是周敦颐。周敦颐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收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宇宙论体系。他的代表作是《太极图说》,通过对道教《太极先天图》进行变动,改变了其名称,并且和《易经》结合起来,说它是儒者的“秘传”。 关于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反映了周敦颐这位理学初创者在宇宙本原问题的探索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太极已经具备了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理的基本特征。 他还强调动静之间互相依从与互相转化的辨证关系,并以动静双方的极限作为向对方转化的转折点。 《易通》是周敦颐另一部重要著作,它不是对《周易》进行详细的解说,而是引用其若干经文,进行阐发性的议论,借以表述自己的思想。 关于人性,《易通》认为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的道德修养方法。他的“惩忿窒欲”的修养论,创立了理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易通》还有大量篇幅,从哲学高度论述了礼乐的产生及其社会作用问题。 周敦颐的《爱莲说》不仅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古文,也是一篇蕴藏着深刻思想内容的佳作。周敦颐则用莲花比喻人性的至善、清净和不染,将出污泥不染的莲花之性,作为理想的圣人之性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