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教育管理学论文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号:21212077姓名:杲灵敏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目录摘要 (1)前言 (1)一文献综述 (1)(一) 研究背景 (1)(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三)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及现状 (3)(一)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 (3)1 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 (3)2 高等资源配置的含义 (3)(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4)1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失衡 (4)2公平与效益不能兼顾 (6)3 忽略了教育资源的动态效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6)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 (7)(一) 对不同地区分类进行资源配置 (7)(二) 制定教育资源配置竞争与评估机制 (7)(三) 健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8)总结 (8)参考文献 (9)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规模不断扩大,品质逐步提高。

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当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浪费,配置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面对有限的资源, 如何实现有效而合理的配置, 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

因此,本文概述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并分析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前言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校加大资源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还是有限的。

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日益庞大的社会发展需求、个体发展需求之间的缺口使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一种不可取代的有限资本。

在高等教育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学术界的关注。

现有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对有限的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紧张,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一) 研究背景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时候,都面临着一个重要而且尖锐的问题就是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算很高,教育规模庞大的我国来说,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尤为紧迫,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且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因素。

2010 年5月,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为促进教育公平。

《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资源资源配置分为宏观配置与微观配置,宏观配置指教育资源在各地区、个学校间的配置;微观配置指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的配置情况。

本文研究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方面。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教育领域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也在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研究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但由于国家财力资源有限,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经费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

而且可用于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目前我国还很难把大量投资用于高等教育。

因此如何将有限的既定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适宜的方面,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意义所在。

因此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途径和对策,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疑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 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从国外现代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看,其研究是与经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即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归纳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布坎南通过对公共决策行为的研究,认为政府与官员都是理性人,因此也存在自利倾向,而且政府与市场一样存在诸多弊端,不仅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

1950年代中期,弗氏系统研究了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问题,认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垄断,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致使公立学校效率低下且浪费资源,大大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率。

1980年至今,欧美各国围绕着公民教育民营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学者们对此始终争论不休[1]。

一些学者运用DAE 方法来研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并以此来评价高校对于教育资源的运行效率。

2 国内研究现状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扩招政策、毕业生分配政策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

目前,有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高等教育资源定义问题的研究和有关高等教育属性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方面的研究。

吴菲菲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田圣炳等人则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智力资源、品牌资源等。

周炯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于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高等教育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其人力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

张云则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且政府的这种干预主要用于矫正教育市场的失灵和追求教育的公平[2]。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及现状(一)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1 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从宏观方面来说,高等教育资源是指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资源就是高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切资源[3]。

从存在形式看高等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主要指外在的可以看见和表现出来的资源,如人才、物质、资金等;无形资源包括不能看到或无法表现出来却又实际存在的资源,如政策、办学理念、办学声誉等。

2 高等资源配置的含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源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目的是解决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地、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到高等教育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办学质量和效益。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两个层次,宏观配置层次和微观配置层次。

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总体资源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部门、单位之间进行有效分配,以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部门和机构。

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高校内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合理组织、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质高、量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4]。

本文研究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从宏观层次进行的,也就是说研究国家政府如何有效地将教育资源分配给各级各类机构和高等学校,使高等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机构,即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高等学校之间的合理配置。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出现资源短缺问题。

一方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从而使得高等教育资源补充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经费资源方面。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不足,如目前高校内部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1 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就比较缓慢。

与此对应的是,不同区域在一些教育资源的分布上也呈现出差距来。

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如表1,以2012年为例,东部地区的北京等城市教职工人数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甘肃等城市。

指标教职工数校本部教职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工数北京市131583 113055 59592 21362 16582 15519 河北省96315 92578 62751 13558 7828 8441 江苏省161062 150722 103939 21967 14084 10732 山东省142698 136659 94621 18862 12683 10493 广东省125388 119351 82916 18281 11902 6252 贵州省31121 30682 21855 4509 2612 1706 甘肃省33886 31355 22066 3983 2753 2553 青海省6677 5957 3735 759 831 632 9637 9167 6156 1456 870 685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460 3428 2288 528 304 308 表1 不同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机构) 教职工情况-2011年[5]2011年我国位于东部地区的高等院校数量接近全国总数的50%,如表2,东部地区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招生人数上都大大超过了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所占有和使用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超过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一半以上,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国东、西部教育资源配置都是不均衡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失衡的。

指标学校数(所) 招生数(人)北京市87 156862河北省119 349000江苏省156 436056山东省146 480753广东省134 468685贵州省48 106810甘肃省44 123481青海省9 13990宁夏回族自治区16 28203西藏自治区 6 9401表2 不同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数-2011年[6]2 公平与效益不能兼顾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大的一个争论就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的问题。

到底是选择公平,还是选择效益,还是公平兼顾效益但以其中一个为主?还是没能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公平和效益是兼顾的,不管以谁为主。

由于国家对高校的经费拨款中,学校经常性费用所占比例最大,而这部分费用又是根据每所高校的规模,即在校生人数与教职工人数的总量来划拨的,那些学校大、综合人数多的学校就可以争取到较多的拨款,并申请更多的基建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