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近况 作者:贝桂珍 邬素珍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9期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v Syndtome,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涉及内分泌、代谢等诸多因素的终身性疾病[1],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种族、群体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改变等存在显著不同[1,2]。其发病率约占生育年龄妇女的5%~10%,占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的30%~60%,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PCOS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PCOS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准确和统一的定义,认为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的内分泌失调综合征,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无排卵为临床主要特征,是导致生育期妇女月经紊乱、无排卵性不孕最常见的病因,同时它增加了子宫内膜癌、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目前国际上PCOS的诊断标准是2003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和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在鹿特丹会上确定的:①稀发排卵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毛、痤疮等)或实验室证据;③单侧或双侧卵巢含有12个或以上直径2~9 mm的卵泡或卵泡体积>10 cm3[5]。以上三项中具备2项,排除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其他原因,如肾上腺疾病、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即能诊断PCOS。祖国医学虽没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明确记载,但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可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的“月经后期”、“闭经”、“不孕”、“肥胖”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通过对近几年文献总结,其病机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肾虚 朱南孙[6]提出本症的卵巢缺乏优势卵泡,是由于肾虚不足,蕴育乏力,因而卵泡发育迟滞;而卵泡排出困难,又与气虚推动无力有关,气虚卵泡难以突破卵巢而被闭锁,故发为本病。尤昭玲[7]认为肾精亏虚使卵子缺乏物质基础,难以发育成熟;肾阳亏虚既不能鼓舞肾阴的生化和滋长,又使气血运行无力而瘀滞冲任胞脉,更使排卵缺乏原动力。故肾虚是排卵障碍的根本原因。肾虚又进一步导致阴阳气血失常,水湿内停,痰湿内生,壅阻冲任胞脉,气血瘀滞,使卵子难以排出,卵巢增大,故肾虚血瘀被认为是 PCOS 的基本病机。
2.2 肝郁、痰湿 闵静红[8]认为肝气郁结是本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而肾虚、痰瘀交阻等乃是其病理发展的结果。郑氏[9]认为本病与痰湿郁火有密切关系。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肝体阴而用阳,血为阴,气为阳。如肝血不足则影响冲任血海的调节充盈,肝血不足则阳气偏亢,郁结化火;肝为风木之脏,易横逆克土,则脾胃受制,远化失司,痰湿脂膜积聚,以致本病。
2.3 虚实夹杂 申霞[10]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肾虚血瘀,肾主水,肾脏功能失调,不能化气行水,聚而为湿,阻遏气机,气滞血瘀,瘀滞胞脉,致月经失调、经水稀发或闭经等症。徐氏[11]将本病概括为肾气虚弱、肝火郁结、痰湿阻滞而致。认为肾虚不能化生精血为天癸,则冲不盛任不通,诸经之血不能汇集于冲任而下,形成月经。
综上所述,本病的基本病机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肝郁等因素密切相关,或为肾虚血瘀,或为肾虚痰实,或为脾肾虚损、湿聚成痰,或与痰湿郁火有关,或肝失疏泄、肝郁化火等。
3 临床治疗
3.1 分型辨治 3.1.1 肾虚为主证治 王瑞霞等[12]将PCOS临证分为3型。①肾阳虚弱,痰湿血瘀型,治宜温补肾阳、化痰活血;②脾虚肝郁,痰湿阻络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化痰;③肾阴亏虚,兼血瘀痰湿型,治宜滋补肾阴,化痰活血。赵洪[13]将PCOS分为肾虚痰实型、肾虚肝郁型、肾虚痰实血瘀型3种。其中肾虚痰实型治以黄芪、丹参各30 g,熟地、山药、黄精、补骨脂、虎杖、姜半夏、前胡各10 g,生山楂15 g;肾虚肝郁型予黄芪、丹参各30 g,丹皮、柴胡、青陈皮、熟地、当归、炒山栀、补骨脂、黄精各10 g,大麦芽15 g;肾虚痰实血瘀型黄芪、丹参各30 g,生熟地、白芍、当归、桃仁、菟丝子、黄精、补骨脂、虎杖各12 g,红花10 g。治疗3个月后月经好转者28例。并通过治疗前后血睾酮水平检测比较,统计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2 痰湿证治 胡氏[15]采用自拟温肾涤痰汤治疗肾虚痰实型闭经64例。3个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85.9%。陈氏[16]用涤痰汤加减治疗PCOS 35例。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2.9%。
3.1.3 肝郁证治 郑氏[9]用龙胆泻肝汤治疗40例PCOS患者。每日1 剂,经期停用,连用3 个周期。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或用当归龙荟丸。经3~11 个月治疗(平均4.7 个月),月经恢复占74.7%,双相BBT占35.5%,1例妊娠。乔杰[17]用逍遥散合二至丸治疗肝郁化火证pcos患者,认为两方合用,既清肝热,又润养肝阴,还兼顾脾肾,若实热较盛,面赤身热,小便短赤,加黄芩、菊花、郁金;若因热结,便秘难解,合用增液汤;如阴虚内热,口干口苦而不欲饮,加地骨皮、麦冬、知母。
3.2 专方治疗 张海峰[18]用归芍地黄汤合越鞠丸治疗PCOS 60例,自月经干净后开始1剂/d,连服3月为一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达71.7%。魏美娟[19]运用滋肾阴药(生地15 g、山萸肉、女贞子、山药、知母各12 g、泽泻、茯苓各9 g)短期治疗,临床上取得了59.72%的排卵率,妊娠率为41.2%。卢丽为[20]用补肾疏肝活血汤治疗15例PCOS患者,连服中药6个周期后治愈8例,有效5例。夏阳[21]以苍附导痰汤加减治疗30例肥胖型PCOS,排卵率为73%,妊娠率33%。
3.3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系根据月经病的病机特点,进行周期性选方用药,其立法为“补肾-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调经”。郝兰枝[22]通过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PCOS中高雄激素血症患者46例。通过补肾固冲,化瘀调经之法,自拟中药内服方,采用人工周期疗法,分4个阶段加减治疗。基本方:仙灵脾、菟丝子、鹿角霜、墨旱莲、女贞子各30 g、当归、益母草、黄芪各15 g、仙茅、川芎各10 g、炙甘草6 g。月经后期加用枸杞子、何首乌各30 g;排卵前期加用丹参、泽兰、香附;排卵后期加用杜仲、川断、桑寄生、阿胶;经前期加用川牛膝、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月经恢复正常,激素在正常范围内共30例;月经正常,血激素仍异常者10例;无效者6例。林至君[23]用人工周期疗法治疗27例PCOS,将患者分为二型(卵泡发育良好型、卵泡发育不良型),辨证为肾阳衰惫、冲任虚寒型和肾阴不足、冲任郁热型,于经净后服促卵泡汤,排卵前服促排卵汤,排卵后服促黄体汤,月经前服活血调经汤。随访3年,治愈24例(88.8%),无效3例(11.2%)。王娜等[24]使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PCOS,依据月经周期中的4个阶段,分别于经后期补肾滋阴,经间期补肾通络,经前期补肾壮阳,月经期活血通经。经后期(月经周期第4~10 d)给予促卵泡汤,补肾滋阴,3个月为 1个疗程。总治愈率56.4%,总有效率91.7%。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袁丽萍[25]等结合中西医治疗PCOS 63例,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口服克罗米芬50 mg,1次/d,连用5 d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治疗。基本方:熟地、首乌各20 g、山药、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各15 g,分4个阶段,使用促卵泡汤-促排卵汤-促黄体汤-调经汤的人工周期序贯方(其中促卵泡汤即为基本方;促排卵汤为基本方加柴胡、皂角各10 g;促黄体汤为基本方加补骨脂、肉苁蓉各10 g;调经汤为桃红四物汤加味)。方法:月经5~11 d服用中药促卵泡汤,月经第12~16天服用促排卵汤,月经第17~24天服用促黄体汤,月经第25天至月经来潮或确定妊娠,基础体温无上升则服用调经汤,若基础体温上升继用黄体汤。3月为1疗程。结果:排卵率85.71%,妊娠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
5 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调整生殖功能和内分泌代谢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机体的多元化调节有关。因此,中医药治疗PCOS方面有着无限的潜力。今后的研究方向:①制定符合我国的诊断标准体系,由于PCOS的高度异质性,无法找到一个能符合各种族的诊断标准,给相互间的比较带来了障碍,阻碍了有效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深入及推广;②探讨中药治疗PCOS的机制,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只注重对PCOS疗效的观察,很少深入涉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原理,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向此方向进一步发展; ③加强中医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远期并发症控制的研究,由于PCOS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如糖尿病、子宫内膜癌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中医药在治疗PCOS的远期并发症的控制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陈子江,李媛,周灿全,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辅助生殖的热点问题讨论.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13:241-245.
[2] Rotterdam ESHRE /ASRM2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1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2term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1 Fertil Steril,2004,81:19-25.
[3] 郎景和.国家级继续医学项目教育妇科学分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38-43.
[4] 张红芸.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