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世宗繼位看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作者:青石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於豹房,其堂弟朱厚熜入繼大統,年號嘉
靖,這就是歷史上的明世宗。關於明世宗的繼位原因,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議,主
要有兩種觀點:1、倫續當立;2、因年幼被權臣選中做傀儡,便於操控。持第一
種觀點的人認為武宗無後,其父明孝宗朱右樘也只有他一個兒子(另有一子夭
折),故孝宗的四弟(孝宗排行第三)興王朱佑杬便成了第一繼承人了,但武宗
駕崩時,朱佑杬已經去世兩年了,所以其獨子朱厚熜順理成章繼統。持第二種觀
點的人認為當時武宗駕崩前沒有留下遺詔,未指定繼承人,所以當時的權臣內閣
首輔楊廷和認為朱厚熜年幼,迎立他既有擁立之功,也便於日後操控,在征得張
太後的同意下迎立了朱厚熜繼位,持此說法的人相對較多,比如前段時間非常流
行的《明朝的那些事》作者便持此觀點。
其實,明世宗的繼位只有一個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倫續當立!持第二種看
法的人對明朝的社會制度、風氣、觀念、信仰並不了解或者說不甚了解,將明朝
以前的宮廷規則套用在了明朝宮廷事件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鑒於歷朝皇室的血腥爭鬥教訓,對明朝的皇位
及王位繼承做出了詳盡的規定,明確規定皇位及王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嫡
長制在中國出現已久,但以前沒有哪個朝代真正實行這一制度,明朝是中國歷史
上唯一貫徹這一制度的朝代。
歷史進入到了明朝時候,中國社會已經較之前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經
歷了一百多年的異族統治之後,人心思定,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迫切需要規範,
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各朝經驗後確立了用儒家思想作為明朝統治的行為規範(主
要是朱熹的學說),並越俎代庖將自己子孫後代的事情都規範安排好,並嚴厲禁
止改變。客觀地說,朱元璋的做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卻導致了人思想呆板
僵化,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後期官員屍位素餐等等後遺癥,甚至可以說這是明朝
滅亡的根本原因。
根據朱元璋的規定,其身後的明朝十六位皇帝,有十四位皇帝是以第一繼承
人的身份繼位的,只有兩位不是倫續繼位,下面對這十六位皇帝一一敘述。
先說說倫續繼位的十四位: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懿文太子朱標(被朱允炆追廟號“興宗”)
次子,朱標長子虞懷王朱雄英已於洪武十五年死,故朱允炆在洪武二十五年其父
薨後繼其父儲君位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後繼位,年號建文。
明仁宗朱高熾,太宗長子,母徐皇後,於永樂二十二年登基,年號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母張皇後,於洪熙元年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母孫皇後(非原配),宣德十年登基,年號正統、
天順。
明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母周貴妃,因英宗錢皇後無出,故以皇長子身份
於天順八年繼位,年號成化。
明孝宗朱右樘,憲宗三子,母紀淑妃,憲宗吳皇後、王皇後均未出,前二位
皇子均夭折,朱右樘於成化二十三年繼位,年號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母張皇後,正宗的嫡長子,天定的皇位繼承人,
弘治十八年登基,年號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母興王妃蔣氏,興王朱佑杬(被朱厚熜追廟號“睿宗”)嫡
一子,正德十六年繼位,年號嘉靖。
明穆宗朱載垕,母杜康妃,世宗三子,世宗陳、張、方三位皇後無出,長子
朱載基、二子朱載塥早亡且無後,朱載垕以皇三子身份於嘉靖四十五年繼位,年
號隆慶。
明神宗朱翊鈞,母李貴妃,穆宗三子,穆宗李皇後生長子朱翊釴夭折,次子
靖悼王朱翊鈴夭折,朱翊鈞
於隆慶六年繼位,年號萬歷。
明光宗朱常洛,母王恭妃,神宗長子,神宗王皇後無出,朱常洛於萬歷四十
八年繼位,年號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母王才人,光宗長子,由於光宗在位僅一月,未及冊立皇後,
故朱由校以皇長子身份於泰昌元年(萬歷四十八年)繼位,年號天啟。
明思(毅、懷)宗朱由檢,母劉賢妃,光宗五子,由於熹宗子嗣均夭折,且
二弟、三弟、四弟也夭折,故其天啟七年崩後由五弟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
明安宗朱由崧,福王朱常旬(被朱由崧追廟號“恭宗”)長子,思宗自縊後
其子均不知所蹤,亦無兄弟在世,故皇統由光宗一系傳至其三弟福王朱常旬一系
(光宗二弟夭折),而此時朱常旬已被流賊所殺,朱由崧依倫續於崇禎十七年在
南京繼位,年號弘光。
再說說不是倫續繼位的兩位皇帝:
明太宗(成祖)朱棣,太祖四子,生母不詳,初封燕王,建文元年舉兵造反,
自稱“靖難”,建文四年破京師,奪帝位,後遷都北京,年號永樂。
明代宗朱祁鈺,宣宗次子,母吳賢妃,初,被其兄英宗封為郕王,正統十四
年,英宗親征瓦刺也先,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此時依倫續當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繼
位,但此時朱見深才兩歲,國難之時當賴長君,經孫太後同意,群臣擁立朱祁鈺
繼位應對國難,並冊立朱見深為太子,年號景泰。
從上可以看出,明朝皇帝除朱棣屬篡位外,其余皇帝都是自然即位,未曾經
過諸如朋黨、閹宦之類復雜政治鬥爭及骨肉相殘的悲劇,這一點大大的區別於中
國其他任何一個封建政權,究其原因,要從明代的政治制度去探究根源了。
明代以儒家思想(主要是朱熹的學說)為統治綱領,上至皇帝,下至走卒均
奉行倫理綱常,此國家社稷之根本,所有蒼生的行為道德準則依據,皇帝要敬天
法祖,官員士民忠君思想濃厚。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的行為思想都要符合共同的
綱常,很少有人腦子裏會有另類想法,明武宗崩後,當時的張太後(孝宗皇後)
及內閣首輔楊廷和迎立朱厚熜即位,應當說是順天應人,萬眾歸心。至於楊廷和
看中朱厚熜年幼,便於操控之說純屬無稽之談,因為當時朱厚熜已經十五歲了,
並非很年幼,假設另立一個三五歲的皇室小孩(譬如東漢後期),豈不是更便於操
控?倘若如此,打亂了皇家繼統次序,天下就要大亂了,眾多藩王也會認為自己
也有資格當皇帝,便有可能紛紛自立,甚至效仿朱棣再來個“靖難”都是極有可
能的。所以楊廷和頭上這頂帽子戴的真冤呀!其實,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不管
皇帝如何昏庸,官員對於皇室的忠心都是不容質疑的,盡管他或許有很大的權力
欲,想操控朝政,但是沒有那個權臣、權宦腦子裏會有顛覆他自己骨子裏倫理綱
常的念頭,明朝強如“立皇帝”劉謹、“救時宰相”張居正、“九千歲”魏忠賢能
夠權傾朝野、一手遮天,但他們對自己的主子也是死心塌地、忠心不二的,一旦
皇帝翻臉,其也只能束手伏誅、身死族滅,毫無反抗余地。這一點與漢、唐、宋
權臣、權宦任意迎立、廢黜,甚至操控皇帝生死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明武宗崩
後,不管當時當權的是楊廷和,還是李廷和、張廷和,都是要迎立朱厚熜的,因
為他們腦子裏根本就沒有別的念頭,也沒有別的選擇。
權臣、權宦不能任意擁立皇帝,同樣,皇帝也無權自立接班人,這一點在明
神宗、光宗父子身上就可以完全看出來。神宗朱翊鈞王皇後無出,光宗朱常洛身
為皇長子便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但是神宗卻並不喜歡長子,而偏好三子朱
常旬,遲遲不依例冊封長子為太子,這就引起了眾大臣的不安,從而引發了皇帝
與大臣長達二十多年的對峙,史稱“國本之爭”(詳見相關史料)。其實,這件事
情大臣們反應有點過激了,神宗不喜長子而愛三子不假,或許也存有廢長立幼之
心,但是他不可能不知道祖訓對皇位繼承的規定,他遲遲不冊立長子,恐怕也只
是一種對自己不能自主決定繼承人不滿情緒的發泄罷了,如果大臣們不幹預此事
(當然這對於這些衛道士們來說是不可能的),神宗應該不用多久就會很不情願
的依例冊立長子為太子(他也只能這樣),但是群臣的義正詞嚴、前赴後繼大大
刺激了神宗的逆反心理,幹脆就罷工了,他的這一罷工,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最終
滅亡,後果不可謂不嚴重!其實,大臣們大可不必為皇長子掙太子地位,因為即
便神宗不冊立皇長子,他也是不敢冊立皇三子的,有無太子名號並不影響朱常洛
的儲君地位。另外,穆宗的即位也是如此,在其兩位皇兄已死且無後的情況下,
本應依例成為太子,但是直至其父世宗崩時也未成為太子,但是他卻是世宗及朝
野上下公認的儲君,太子名號並無實際意義,同樣熹宗即位前也無太子頭銜,仍
然以第一繼承人身份自然即位。
明代皇帝身後遺詔多為大臣代擬,其中關於繼位者的內容無非是些“**(第
一繼承人)仁孝天植,睿智夙成。宜上遵祖訓,下順群情,即皇帝位”之類的,
因為皇帝遺詔不能與祖訓相沖突,所以遺詔成了例行公事,其內容如何都不影響
第一繼承人即位,前代宮廷鬥爭中的篡改遺詔另立皇子、委托太後訓政、委派攝
政大臣之類的把戲在明代已經沒有了土壤。
客觀的說,朱元璋對皇位繼承的嚴格規定,一方面避免了皇室之間的血腥鬥
爭,沙丘政變、巫蠱之禍、隋煬帝弒父殺兄、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之類的場景
已不可能在明代上演了,大臣們也不會各自投靠不同的皇子形成不同的政治勢力
集團,這大大保證了皇室政權的穩定性。但是這也有弊端,而且後果還很嚴重,
因為誰能繼承皇位全憑天意,沒有優勝劣汰,不需後天努力,也不需要經歷血腥
的政治鬥爭歷練,所以明朝自太宗之後的皇帝多碌碌之輩,無才無進取心,並最
終在外寇內賊夾擊之下走向了滅亡。
明朝作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漢政權,其走過的二百多年歷史至今仍為後人所
感慨,借古觀今,不甚希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