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cellvariant,areportofsixteencases[J].JBoneJointSurg,1976,
58(5):676-683.
[2] 张惠箴,蒋智铭,朱雄增,等.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临床病理诊断
[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3):317-320.
[3] BjomssonJ,UnniKK,DahlinDC,etal.Clearcellchondrosarco2
maofbone.Observationsin47cases[J].AmJSurgPathol,1984,
8(3):223-230.
[4] ItalaA,LeerapunT,InwardsC,etal.Aninstitutionalreviewof
clearcellchondrosacoma[J].ClinOrthopRelatRes,2005,440:
209-212.
[5] DonatiD,YinJQ,ColangeliM,etal.Clearcllchondrosarcomaof
bone:longtimefollow2upof18cases[J].ArchOrthopTrauma
Surg,2008,128:137-142.
[6] 孟凡青,吕 翔,张华勇,等.胫骨皮质旁软骨肉瘤1例报道及
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18(4):371-373.
[7] MasuiF,UshigomeS,FujiiK.Clearcellchondrosarcoma:Apatho2
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study[J].Histopathology,1999,
34:447-452.
[8] AignerT,LoosS,InwardsCY,etal.Chondroblastomaisanosteoid
-forming,butnotcartilage2formingneoplasm[J].JPathol,1999,
189:463-469.
[9] SoderS,OliveiraAM,InwardsCY,etal.TypeⅡcollagen,but
notaggrecanexpression,distinguishesclearcellchondrosarcoma
andchondroblastoma[J].Pathology,2006,38(1):35-38.
[10]OgoseA,HottaT,KawashimaH,etal.Elevationofserumalkaline
phosphataseinclearcellchondrosarcomaofbone[J].Anticancer
Res,2001,21:649-656.
灰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陈定宝,宋秋静,戴 林
摘要:目的 探讨灰区淋巴瘤(greyzonelymphoma,GZL)的
概念、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
组化染色对2例纵隔GZL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同
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组织学形态提示纵隔大B细
胞性淋巴瘤(PMBL),CD20+,但免疫表型呈经典型霍奇金
淋巴瘤(CHL)的特点,表达CD15和CD30;病例2组织学提
示结节硬化型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DLBCL,CD20+,
CD30+。结论 GZL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淋巴瘤,存在两种
形式,一种是组织学形态提示PMBL,但免疫表型呈CHL的
特点,另一种是组织学提示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弥漫大
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两种过渡型病变具有连续性,难
以区分CHL和PMBL。
关键词:纵隔淋巴瘤;灰区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09)04-0422-04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
DLBCL)是一组较具异质性的肿瘤,根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
床研究将其分为不同的变型和亚组[1]。其中原发性纵隔
(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mediastinal(thymic)largeB
收稿日期:2009-03-23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100044
作者简介:陈定宝,男,硕士,主治医师。Tel:(010)88325577,E2mail:
chendingbao@21cn.comcelllymphoma,PMBL]是纵隔发生的可能来源于胸腺B细胞
的淋巴瘤。近年来,研究发现纵隔可发生一种在临床、形态
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均界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和
DLBCL之间的淋巴瘤,称为灰区淋巴瘤(greyzonelympho2
ma,GZL)[1]。本文介绍2例GZL,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
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例1,男,20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
热,于当地医院就诊,CT发现胸腺占位,穿刺活检考虑恶性
胸腺瘤,行EP化疗1个疗程,效果不明显,改用CAVP方案
化疗7个周期,放疗6600cGy,肿瘤缩小后又增大。为进一
步诊治于2006年7月10日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
肿大,无肝脾肿大,CT提示前纵隔下部偏右软组织块影。术
中见前纵隔巨大肿物,界限不清,剖面呈鱼肉样外观。临床
诊断:胸腺癌?术中取小块组织行冷冻检查。冷冻病理报告
胸腺瘤可能性大。遂行肿物切除术。
例2,女,38岁,自觉乏力4个月,胸闷、憋气10天于
2008年12月23日入院。无发热,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
血淋巴细胞为16%。CT检查发现前纵隔巨大占位,直径约
10cm。临床诊断:右前纵隔占位,性质待查。术中见肿物位
于右前纵隔,包绕并压迫上腔静脉。取小块组织送冷冻,冰
冻报告: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
1.2 方法 复习2例病例的临床病史及病理资料。标本经
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免疫组
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一抗为CD45、CD20、CD79a、・224・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linExpPathol 2009Aug;25(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CD3、CD45RO、CD15、CD30、ALK、EBV(LMP21)。其中
CD20、CD79a、CD3、CD45RO购自Dako公司,其余抗体及试
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2 结果
2.1 眼观 例1:术中冷冻:灰白软组织,111cm×018cm×
016cm,质韧,全部送检。手术标本:灰白碎组织,9cm×7
cm×415cm,部分包膜,切面灰白质韧,细腻,部分区域可见
脂肪组织,与肿瘤成分界限不清。例2:灰白不整形组织,
115cm×1cm×015cm,质硬。
2.2 镜检 例1:肿瘤细胞成分复杂,部分区域为弥漫性中
等偏大的细胞,细胞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HRS
(Hodgkin/Reed2Sternberg)样细胞(图1),具有炎症细胞和纤维化的背景,部分区域可见以上2种成分混合存在(图2),
可见坏死灶。病例2:纤维组织增生背景中可见呈结节状分
布的淋巴组织,小淋巴细胞背景中可见多量大的淋巴细胞,
核仁明显,可见HRS样细胞(部分呈陷窝细胞样)及干尸细
胞(图3,4),可见坏死灶。呈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
瘤(nodularsclerosisclassicalHodkin’slymphoma,NSCHL)样
表现。
2.3 免疫组化染色 例1:弥漫性大细胞CD20(图5)、
CD79a(+)、CD3、CD45RO、ALK(-),CD30部分细胞(+)
(图6a);HRS样细胞CD15(+)(图6b),EBV(LMP1)(+)。
例2:结节状分布的大细胞CD20(图7)、
CD79a、CD30(+)
(图8),CD15、CD3、CD45RO(-);CD68背景细胞(+),
CD10、bcl26、MUM1(-),PAX5+,EBV(LMP1)(-)。
图6a 病例1,肿瘤细胞胞膜或高尔基区CD30阳性 图6b 病例1,肿瘤细胞胞膜或高尔基区CD15阳性 图7 病例2,肿瘤细胞胞膜
CD20阳性 图8 病例2,肿瘤细胞胞膜或高尔基区CD30阳性 图1 病例1,肿瘤细胞成分复杂,可见弥漫性中等偏大的细胞,细胞圆
形,可见核仁,可见HRS(Hodgkin/Reed2Sternberg)样细胞 图2 病例1,图1高倍镜观 图3 病例2,可见多量大的淋巴细胞,散在分布
多量HRS样细胞 图4 病例2,小淋巴细胞背景中可见多量大的淋巴细胞,可见HRS样细胞(部分呈陷窝细胞样) 图5 病例1,肿瘤
细胞胞膜CD20阳性・324・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linExpPathol 2009Aug;25(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病理诊断:大B细胞性淋巴瘤,特征界于DLBCL和经典
型霍奇金淋巴瘤之间(灰区淋巴瘤)。
3 讨论
1998年,欧美12位血液病理学专家在“霍奇金病及相
关疾病专题讨论会”的论文汇编中,首次提出了“GZL”的概
念,用于指HL模糊的病例,会议上讨论的纵隔GZL疾病类
型显示PMBL和NSCHL的特征[2]。2004年,WHO首次在
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引用了GZL
的概念[3]。指肿瘤显示界于CHL和大细胞NHL之间的特
征,不能明确归类为CHL或NHL。在2008年新版WHO淋
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正式引用了GZL,并做了详细的阐
述[1]。
3.1 临床特点 GZL最常见于年轻男性,通常在20~40
岁。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最常见于前上纵隔,表现为大
的肿物,可累及锁骨上淋巴结[4]。很少累及外周淋巴结,可
直接侵犯肺,播散至肝、脾和骨髓。当肿物巨大时,常可伴有
上腔静脉综合征或呼吸困难。本组例2伴有上腔静脉综合
征。
3.2 病理学特点 肿瘤一般位于弥漫性纤维间质中,呈融
合性、片状生长,细胞呈多形性。一些病例中可见灶状纤维
条带。细胞比典型的PMBL细胞大,具有更多的多形性,可
见中心母细胞样细胞。主要浸润成分中的多形性细胞类似
于陷窝细胞(lacunarcell)或霍奇金细胞。典型的特征是细
胞学表现多样,不同的区域细胞形态多样,有的区域极其类
似于CHL,而其他区域则更象DLBCL。常常伴有少量炎细
胞浸润,可见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
坏死常见,但与CHL不同,坏死区域缺乏中性粒细胞浸
润[1]。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典型地表达CD45,常常表达CD20、
CD79a、CD15、CD30以及转录因子PAX5、OCT22、BOB.1,不
表达胞质Ig和ALK,不同程度地表达bcl26,而CD10常常阴
性;背景淋巴细胞主要为CD3+、CD4+细胞[1]。
Traverse2Glehen等[4]对21例GZL和15例复合性淋巴
瘤(compositelymphoma,CL)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CL具有
明确的2种成分,即NSCHL和PMBL。结果表明21例GZL
均>20岁,表现为纵隔巨大肿物。11例GZL形态学类似于
NSCHL,但具有不寻常的特征,包括大量单核细胞,炎细胞背
景减少,缺乏CHL表型,CD20强阳性(11/11);10例GZL形
态学为PMBL,但混合有HRS细胞和陷窝细胞,CD20阴性
(3/10)或表达弱(7/10),其中7例CD15+。与CHL相比,
GZL对于B细胞转录因子PAX5、Oct2和BOB.1的表达更类
似于PMBL。7/10例GZL表达MAL,而6/7例CL表达
MAL。2例CL显示IgH基因重排,证实CHL和PMBL两种
成分之间存在克隆相关性。同一个患者发生的CL和异时
性淋巴瘤以及GZL存在过渡性形态学及表型均证实CHL和
PMBL具有相关性。作者提出纵隔CHL和PMBL在形态学
和免疫表型方面存在着过渡,二者之间可能具有某种联系;GZL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学形态提示PMBL,但免疫
表型呈CHL的特点,表达CD15和CD30,CD20表达弱或阴
性,另一种是组织学更象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DLBCL。
但应该强调这两种过渡型病变是连续性的,难以区分CHL
和PMBL。本组例1相当于第一种情况,第2例相当于第二
种情况。
对于GZL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异时性CHL
和DLBCL之间具有克隆相关性[4]。应用基因表达谱对DL2
BCL的异质性进行了研究[5~7],认识到PMBL为DLBCL的
第三种分子学独特亚型,不同于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Bcell2like,GBC)和活化的B细胞样(activatedBcell2
like,ABC)亚型。与其他DLBCL亚型相比,PMBL的基因印
迹表达谱与CHL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认为PMBL和
NSCHL可能是相关肿瘤延续性的两端,GZL为其中间部分。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PMBL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形态学
为弥漫性中等至大细胞浸润,可见多形性细胞及多核细胞,
常伴有纤维组织分隔。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19、
CD20、CD79a,但不表达Ig,CD30可呈弱阳性,可表达CD15、
MUM1、CD23和MAL[1]。
NSCHL呈结节状生长,结节之间为胶原带分隔,细胞成
分复杂,可见数量不等的HRS细胞(陷窝细胞),小淋巴细胞
及非肿瘤性炎细胞混合,可伴有坏死及组织细胞反应。免疫
组化显示HRS细胞CD15+、CD30+[1]。
在形态学类似NSCHL的病例,CD20及其他B细胞标记
物呈一致强阳性,而CD15阴性,则倾向于诊断GZL。在类
似于PMBL的病例,可见HRS样细胞,CD20+/-、CD15+、
CD30+、EBV+也倾向于诊断GZL。明确为CHL和PMBL
组合的复合性淋巴瘤,可同时或异时发生,任何一种肿瘤均
可首先出现,但最初为CHL而以PMBL复发者更为常见[1]。
GZL应与胸腺瘤鉴别,GZL可出现上皮样大细胞,散在
或片状分布,易误诊为恶性胸腺瘤。本文第1例在外院被误
诊为恶性胸腺瘤并进行了多次化疗与放疗,效果不明显。我
院术中诊断时也考虑胸腺瘤,说明其形态学的复杂性。GZL
还应与CL鉴别,CL为两种类型明确的PMBL与CHL组合,
而GZL则是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界于二者之间的淋巴瘤。
3.4 治疗及预后 与CHL和PMBL相比,GZL常常具有更
具侵袭性的临床过程,预后较差。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
但有些研究表明应用于侵袭性DLBCL的治疗方案对GZL有
效,还可以应用R2CHOP方案或辅以放疗,MACOP2B、DICE
或ABVD方案[4,8,9]。
病例1确诊为灰区淋巴瘤后,行异环磷酰胺、VP、强的
松化疗6个月,病情好转。10个月后复查CT发现左侧纵隔
肿物,双肺多发新病灶,考虑淋巴瘤复发伴双肺多发转移,行
万珂+CHOP化疗4次,肿物明显缩小,肿大淋巴结缩小,但
出现下肢肌肉酸痛并随化疗而加重,之后建议减量仍用万珂
+CHOP化疗。随访13个月,患者仍健在,一般状况良好。
3.5 问题与展望 关于GZL的概念还有争议。Stein等[10]
认为GZL是cHL与其他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关病变之间的・424・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linExpPathol 2009Aug;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