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研究生田瑞琪010083摘要依恋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该文介绍了涉及依恋的三个主要理论;介绍了依恋的研究阶段;综合了依恋的研究成果: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研究,最近国外成人依恋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依恋理论研究阶段早期依恋的研究成果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

有狭义和广义依恋之分,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依恋。

1.依恋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他们把依恋看成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关系是在婴儿先天的自我关注或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为抚养者满足了婴儿的需要,特别是使婴儿吮吸的愿望得到满足,婴儿逐渐开始依恋那些抚养、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

相对与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艾里克森认为,在以基本信任感的确立为发展任务的第一年,母亲因能提供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

在此意义上,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儿童对现实世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触及了依恋的本质;从需要的意义上讨论了依恋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依恋确立、发展与转移的内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把依恋的发生发展与特定阶段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对有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过分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看中喂养与口腔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交往经验与抚养方式对于依恋形成的影响,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

精神分析的理论建立在解释之上,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和验正。

1.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虽然也把喂养看作依恋确定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它摒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

早期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

学习理论假设,人有着强烈的本能需求,而主要驱力来自普遍存在基本生理需要,如饥渴和安全等。

婴儿只有通过建立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来满足这些需要,才可以缓解由这些驱力带来的紧张感。

而最初的时期中,担当喂养者角色的母亲正好满足了婴儿的需要,母亲就成为婴儿依恋的最初的对象。

同时,婴儿的行为又形成了对母亲抚养行为的报偿与强化,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报偿,从而促使特定养育行为的重复出现,母亲对儿童的依恋就这样产生和被强化了。

与早期学习理论相比,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展性。

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作儿童对于社会刺激敏感的生物机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和的产物。

另外,社会模型、社会支持与直接指导在依恋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学习理论阐述了依恋建立和发展的外部机制;重视亲自互动的经验对依恋确立的决定性影响,更加突出了依恋现象的社会本质。

然而,学习理论却依然缺乏对依恋形成发展的内部机制、依恋性质的差异及具体影响因素也缺乏论述。

1.3习性学理论习性学说是目前影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种依恋理论体系。

鲍尔比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于控制论,创立了自己的依恋学说。

它系统的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依恋的阶段性发展及其内部机制,还对依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习性说的创立人之一劳伦茨描述了鸟类动物的“印刻”现象,而鲍尔比在劳伦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

人类婴儿对于抚养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说是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应方式。

真正的依恋要在儿童生命的特定时期才能产生。

鲍尔比认为,儿童的依恋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是其行为的组织性、目的性、适应性日益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儿童从最初的依恋期,依次经历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等阶段,最终在2周岁与特点个体建立起目标协调的伙伴关系。

此外,儿童的依恋是指向某些特点个体的。

这些内容以及对该理论的评价,我都将在以后的篇幅里详细论述。

2.依恋研究的成果依恋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由鲍尔比(Bowlby)提出,60年代兴起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从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倾向于制定测量依恋的各种工具,探讨影响母婴依恋风格形成的因素,并研究了依恋类型的跨文化分布。

这个时期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研究重点从婴儿依恋转移到青少年依恋和成人依恋的各种类型上。

主要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早期依恋关系对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精神病理学的依恋等等。

这时期的研究已突破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领域,广泛地涉及到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如人格、情绪、神经生理等等。

在本文中,笔者并不打算以依恋理论研究的时期为维度,每个时期都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不同领域,这样无法显示出依恋现象的本质特征。

笔者欲从年龄角度进行阐述,因为其中蕴涵了一个理论假设——“性向假设”,也就是儿童早期的依恋性质可以预测以后行为的发展。

研究者们对该问题还存在分歧,将依恋研究按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划分就可以较少地涉及这一分歧。

2.1早期依恋研究的成果1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和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4个阶段,不同阶段儿童依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第一阶段:(出生至8—12周)前依恋期:这时期儿童对任务不加区别,表现出信号行为。

这些信号行为包括:出生后的哭叫、吮吸、依附、定向等反应;几个星期后,是微笑、咿呀语反应;几个月是爬行、走步反应等。

虽然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这种行为易激发母亲的母性行为。

母亲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婴儿呆在一起。

第二阶段:(12周至6个月)依恋关系建立期: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

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起母亲作用的人的反应越来越频繁,表现出自发的喜悦之情。

第三阶段:(6个月至3岁)依恋关系明确期:通过躯体移动和信号表示与识别出的人保持贴近的意想。

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戒和惧怕的情绪。

婴儿在探索行为中,开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第四阶段:(3岁以后)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幼儿逐渐对与母亲相关的行为先后因果做出认知推断,能对母亲的行为进行预测、能洞察她的情感和动机。

他们也能容忍与母亲的距离逐渐增大,并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2.1.2早期依恋的类型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依恋的类型进行过划分,不过总体来说,他们最终都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虽然各类型在具体特征上有所不同,但相似点还是多于不同点。

在所有的分类中,爱因斯沃斯的分类的运用范围最广。

依据鲍尔比的理论,爱因斯沃斯设计了陌生情景法,以儿童在陌生情景中的反应为基础,将婴儿分成三大类,其中一类为安全依恋型(TB),另两类为回避型(TA)和矛盾型(TC),后两者属于不安全依恋。

(Ainsworth et al ,1978)2.1.2.1安全依恋型大约70%的1岁儿童属于这种类型。

在陌生情景中,能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能自信地探索环境,愉快地游戏;母亲离开以后,表示出伤感,但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寻求于母亲的亲近和安慰,平静下来后,重新进行探索和游戏活动。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2.1.2.2回避型大约有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他们忽视母亲的在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行为;自主地探索环境和游戏而不受母亲的影响,甚至回避母亲的接近;也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

他们能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取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2.1.2.3矛盾型大约有10%的婴儿属于该类型。

他们对母亲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行为。

即使母亲在场,他们也感到非常地焦虑,不愿进行探索活动;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嫉妒极度地悲伤;而当母亲返回时,又表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示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除了以三类,梅因(Main&Solomn,1986)在研究中发现,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无定向型依恋.这类儿童缺乏对陌生情景的一致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过于任性,也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缺乏完整性。

2.1.3影响早期依恋的因素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一般将这些因素分成两部分,养育者方面的因素和婴儿方面的因素:2.1.3.1养育者方面的因素母亲的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

爱因斯沃斯(1969)研究了母亲在儿童出生后最初3个月的喂养方式对婴儿社会品质发展的影响;她(1971)又把母亲的抚养行为从4个维度划分为敏感—不敏感、接受—拒绝、合作—干涉、易接近性—忽视。

她发现高敏感性的母亲能使1岁的婴儿形成安全依恋,她们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表情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喜欢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而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不敏感,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

矛盾型儿童的母亲干涉和忽视得分高,她们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但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

Clarck-Stewart的研究也支持爱因斯沃斯的观点。

他从三个维度对母亲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三个维度是:反应性,即对婴儿的哭、叫唤和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积极情感的表达,即微笑、表扬、说话以及充满感情的接触;社会性刺激,即母亲接近儿童、对儿童的微笑、说话或模仿儿童的频率。

研究结果与爱因斯沃斯的研究相一致,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在三个维度上得分都是最高的。

2.13.2婴儿方面的因素婴儿方面的因素主要指婴儿的气质,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平。

气质论的代表人物卡根(1989)指出,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景中反应的差异,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的特点可以预测依恋类型。

相关主题